分享

现代医学康养的核心是人体微生态

 菌心说 2024-03-15 发布于北京

图片

图片

近年来,随着国内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人们的健康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对健康的理解不再仅仅局限于身体上的无病无恙,而是拓展到了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强、具备道德等主观层面的指标。


与之相对应的养生保健产业,是基于健康、养生、康复、养老等方面的需求,以特定的服务模式为载体,满足人民的生活环境和健康需求,促进人民健康生活并实现生命价值的一种现代服务业。两者之间的发展呈现出相互影响、共同进步之态势。

图片

在许多人的观念中人类相关微生物群(human associated microbiota)可能还只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实际上人类对这一生物类群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7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当时列文虎克发明了一种新型的手工显微镜并热衷于探索一个前所未有的微观生物世界。亚伯拉罕·马斯洛曾说过我们不能期望在保持现状的情况下获得新的认知。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获得新的认知需要打破旧有的框架和思维定式。只有敢于挑战现状接受新的观点和理念才能拓宽我们的认知边界。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成长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如今人们对人类相关微生物群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代医学的最新进展就是人体微生态概念的提出故现代医学康养的核心问题也将随之转向人体微生态领域。

图片

一、人体微生态的概念

图片
图片
图片

微生态是指微观系统的生态环境和关系包括微生物生态、动植物微观生态以及遗传尺度上的微观生态。其特征在于具有相对性和绝对性。与人类最为密切的微生态是人体微生态。人体微生态包含超过1000种菌种数量达到100亿个(相当于人体细胞总数的10)重量约为1271相当于肝脏的重量。其中99%的菌种为专性厌氧菌以双歧杆菌和类杆菌为主另外1%为兼性厌氧菌以乳酸杆菌为代表。

人体微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口腔、呼吸道、胃肠道、泌尿道和皮肤五大生态系统。其中肠道微生态是人体内最主要且最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占人体总微生物量的68%。肠道内存在着约500~1000种以上的细菌此外人体内还存在着有益病毒群、有益真菌群、有益螺旋体群等。这些细菌多达1000余种它们在胎儿出生后的2小时内即进入人体从此终生相伴直至人体死亡。各种细菌之间、细菌与人体之间和平共处共同维持人体的微生态平衡。

图片

二、人体微生态与健康

图片
图片
图片

人体的健康状况不仅取决于自身的遗传因素还与人体内微生物群的作用密切相关。肠道被认为是人体第二大脑它与我们的消化系统、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密切相关。著名心理学家杰奎琳·高尔德斯曾说过你看到的并不是真实的世界而是你对世界的解释。肠道微生态平衡不仅影响消化吸收和营养代谢还对免疫功能、心理健康以及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消化吸收和营养代谢
肠道内的益生菌有助于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并合成某些维生素。当肠道微生态失衡时可能导致消化不良、营养吸收障碍和代谢紊乱等问题。

()免疫功能
肠道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70%的免疫细胞分布在肠道。良好的肠道微生态平衡有助于维持免疫系统的稳定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并减少过敏和自身免疫等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生。

()心理健康
肠道和大脑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作用被称为肠脑轴。肠道微生态平衡的紊乱可能与焦虑、抑郁和认知功能障碍等心理健康问题相关。

()慢性疾病
肠道微生态失衡与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包括肠道炎症性疾病、肠道肿瘤、代谢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等。维持良好的肠道微生态平衡有助于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

古希腊先哲希波克拉底有句名言所有疾病都源于肠道。这句话揭示了肠道在人体健康中的枢纽性作用也是肠道菌群参与宿主生理过程、影响人体健康与疾病的基础。肠道不仅负责营养的消化、吸收和代谢还是重要的免疫和内分泌器官。近年来肠道菌群研究已经从描述性和关联性向因果性和机制性转变。肠道菌群可被视为身体中的微生物器官通过菌群的自身成分、代谢物和衍生物以及致病共生菌移位等机制参与调控宿主的代谢、免疫、内分泌、神经等多方面的局部和全身性生理过程从而增加肥胖、糖尿病、脂肪肝、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和炎症性疾病、精神神经疾病和癌症等疾病的风险。

图片

三、现代医学康养应以
人体微生态为核心

图片
图片
图片

现代科学研究为我们带来了颠覆性的认识大脑的功能至少有一部分受到肠道及微生物的控制。换句话说肠道可以被视为人体的第二个大 。目前的研究已经将焦虑、抑郁、自闭症、精神分裂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与肠道及微生物的改变联系在一起。

人体的慢性疾病主要源于胃肠道菌群的异常和紊乱。这些菌群通过产生代谢性毒素(如内毒素)进入体内导致慢性炎症进而影响人体多个脏器并表现出不同的慢病症状。此外人体微生态还与机体的生长发育、肥胖、心脑血管疾病、癌症发生、免疫机能和情绪变化密切相关。许多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非遗传因素都会导致肠道微生物组的改变从而引发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补充一些有益菌以及肠道有益菌的食粮”——膳食纤维类非淀粉多糖可以重置肠道微生物组有助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因此决定人体健康的核心是人体微生态现代医学康养应以人体微生态为核心。

在高血压病的康养过程中人体微生态研究已经证实高血压动物的肠道菌群构成存在变化。临床研究也表明高血压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存在改变高血压病前期患者的肠道菌群就已经出现异常通过检测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肠道菌群可以预测患者是否会发展为高血压。尤其有趣的是移植肠道菌群可以移植高血压。通过粪菌移植的方式将高血压患者的粪便样本移植到无菌小鼠体内就会诱发高血压这说明高血压和肠道菌群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既往实验和临床研究均表明通过调整饮食结构、给予促进有益菌繁殖的膳食纤维类非淀粉多糖可以重建肠道菌群平衡从而有助于血压的降低。因此现代高血压病的康复应以维护人体微生态平衡为中心。

在神经精神疾病领域过去的观点认为人体是大脑在控制内心和思想但现代科学研究认为人类的情感、心情甚至表达并不仅仅依赖于大脑而是受到肠道的影响。基础研究发现严重的细菌感染能够导致长期的抑郁和焦虑症状。此外人体肠道内的有害细菌也能使实验老鼠产生焦虑和消沉的情绪。当将患有肠道易激综合征患者的大便中的细菌分离出来并转移到小鼠的肠道中时这些小鼠会表现出焦虑的行为。临床研究也表明例如孤独症的发生往往伴随着肠道问题如肠漏症和肠道易激综合征。因此维持机体肠道菌群的平衡对于保持大脑功能的强大至关重要。

在减肥的观念中人们常常将节食和锻炼视为减肥的不二法门。然而这种观念并不完全正确。有些人尽管严格控制饮食却依然无法减轻体重而另一些人则可以毫无顾忌地享受美食体重却始终保持稳定。这其中的奥秘可能与肠道菌群有关。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在肥胖的发生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通过使用抗生素清除小鼠肠道内的菌群并在无菌环境中饲养这些小鼠研究人员发现即使给予高脂肪饮食这些肠道内无菌的小鼠仍然能够保持苗条。进一步的实验表明将胖老鼠的粪便移植给瘦老鼠后瘦老鼠也会变胖而当给予胖老鼠膳食纤维类非淀粉多糖时它们的体重会再次下降。这提示肥胖是体内导致肥胖的肠道细菌在做祟。通过给予这些细菌膳食纤维作为食物来源可以纠正肠道菌群的异常有助于减轻体重。

图片

四、现代医学康养应维护
人体微生态平衡

图片
图片
图片

体肠道内寄居的微生物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尽管这些微生物对健康至关重要,但它们也可能通过多种途径促进疾病的发生。人们逐渐认识到肠道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与多种疾病有关,因此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地调整肠道菌群来达到治疗效果。传统上,人们认为有四种方法可以影响肠道菌群:使用抗生素、益生元(能够促进有益细菌生长和代谢活动的膳食成分)、益生菌(有益的细菌)或粪便移植(细菌疗法)。此外,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新型方法,如后生元、合生素或合生元等。

在日常康养中,为了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以下是一些建议: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膳食纤维是有益细菌的重要营养源可以促进有益细菌的生长繁殖。建议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和豆类等富含纤维的食物的摄入每天摄入25~30克的膳食纤维。

()多样化饮食:不同类型的食物含有不同种类的纤维和营养物质通过多样化饮食可以提供更多种类的营养物质有利于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

()限制高糖高脂食物:摄入高糖高脂食物可能破坏肠道微生态平衡促进有害菌的生长。建议减少糖果、糕点、油炸食品和加工肉制品等食物的摄入。

()增加益生菌和益生元摄入:可以通过摄入含有益生菌的食品或益生菌补充剂来增加肠道内有益菌的数量。益生元是一类可以促进益生菌生长的营养物质常见于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品中。

()避免滥用抗生素:抗生素可以杀死细菌包括肠道内的有益细菌滥用抗生素可能破坏肠道微生态平衡。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充足的睡眠、适度的运动和减轻压力对于维护肠道微生态平衡也非常重要。

总之根深之树不风折泉深之水不涸竭人体微生态平衡对于维持肠道健康和整体健康至关重要。保持肠道健康不仅有助于消化吸收和免疫功能的提升还能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在现代医学康养中应以人体微生态为核心关注肠道健康只有健康才能实现健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