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旭明:教育学要研究真问题,提出真办法

 天下知仓 2024-03-15 发布于重庆
日前,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问向实验室、中译出版社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家庭养育环境研讨会上,《家庭教育蓝皮书(2024):中国家庭养育环境报告》正式发布。全书分为总报告、分报告和专题报告三个部分。总报告基于三十四万全国各地家长的调查数据,对中国家庭的养育环境进行分析比较。

图片
王旭明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首任新闻发言人

祝贺《家庭教育蓝皮书 2024:中国家庭养育环境报告》的研讨会召开,感谢主办方邀请,期待本书早日正式出版。我对这本书的推荐语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显而易见,并多有政策支撑,当下的问题是缺乏实证研究以及据此的分析研究,尤为重要的是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家庭教育蓝皮书 2024:中国家庭养育环境报告》则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我们需要态度,但更需要方法;我们需要政策,但更需要策略,而在实证基础上给出的方法与策略,特别是六个具体方面的指导,更具参考价值。教育研究需仰望星空,也要接地气,郑重推荐本书,为家庭教育的开展与推进,打开了一扇窗,提供了一个遵循。我特别赞赏该研究报告出自问向这样一个民间实验室。一方面,实验数据研究在当下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中尚不足;另外一方面,相对于官方研究,民间研究自有其独立、独特的价值。从这两方面说,问向研究室的工作就特别值得肯定,尽管目前数据采集和分析上还有种种不足。
教育学要研究真问题,提出真办法。我个人不大喜欢听总是说要怎样怎样,而更喜欢听为什么不能按照要怎么样怎么样去怎么样,问题在哪儿,症结是什么等等。不向着这样深水区走,就永远漂在水面上,浮光掠影,话说得很多,却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包括家庭教育高质量发展,核心就是如何培养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即培根铸魂的形式、路径和手段方法。我以为,一定要坚持问题意识,找问题,找真问题;求真方法,求真能解决问题的真方法,从而为改善教育生态和高质量教育发展贡献力量。
当下搞教育、搞家庭教育的不少,但真正研究家庭教育的独特的价值定位、目标手段的不多。我们首先应该搞清家庭教育与家庭养育两个概念,做出明确界定后才能有针对性地、深入地根据不同的界定研究,才有可能得出指导性强的研究成果。我理解,家庭教育包括生、养、育三个要素,这三要素中核心要素是养,而不是育,家庭教育中的育与学校教育中的育无论在行为主体上,还是在内容和要求上都不同。我还以为,家庭教育应该以养为核心,学校教育应该以育为核心。家庭教育如果以育为核心,成为孩子走出校门进入家门,就等于进入了第二所学校,那是家庭教育的完败,因为失去了家庭教育自身定位。家庭教育的地方是家,绝不能让家变为学校。如果以为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家长是老师,那就大错特错了。家庭的最大特点是温暖、亲情和私密,学校则不是,学校的温暖、亲情和私密与家庭完全不同。可以说,用学校教育的方式,包括术语、方式和手段平移到家庭教育,十分可笑。举个例子,在学校老师找学生说谈谈话很正常,在家里爸妈说找孩子谈谈话,00后们会认为爸妈有病。
我非常敬重的教育学者李玫瑾女士认为,养育与教育应该区分开来。育人的育是共同的。但家庭的育是在养的基础上发生;学校的育是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发生,所以,涉及学校的育时应该用“教育”、因为“教”是以“说”为主。而涉及家庭的育应该用“养育”,因为父母不亲自“养”孩子,就没有对孩子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人的性格、人格更多的是家庭塑造,人的能力才是学校赋予。为此,李女士多年来我一直呼吁颁布《家庭养育法》。她的这个建议应该得到学界和法律法规部门的重视并研究。说到家庭教育中的养至少应该包括物质方面的养和精神心理方面的养。眼下,也包括《中国家庭养育环境报告》偏重育的内容,淡化,甚至没有养,尤其是物质营养的内容,期待未来在这方面能有所补充和加强。
一个很显而易见的事实,城里有钱人的孩子营养过剩、农村没钱人的孩子营养不良,其养不同,育怎么可能相同?城里有钱人六人养一子与农村外出打工者老人养一子之养的不同,育怎么可能相同?这当然是粗糙对比,实际上更多的养之不同所带来的育之不同,有待深入研究。李玫瑾女士同样提出了家庭养育的重要性,她以自己的研究证实,人的最佳养育、最优质的人选就是母亲亲自抚养,所以为母亲争取三年的全职养育时间、并给母亲养育工资,让女性无忧地细心养育中华民族的幼子就尤其重要。为此,她呼吁国家应发养育费并建立国家养育救济制度。大赞并支持!
我特别期待,家教理论研究者应与自身的育儿实践相结合,至少有更多的实证依托如果研究者的理论都是针对他人的,而对自己的子女或者身边的人的教育无关,至少说明研究结果的局限性。此外,现代家庭教育理论应注意与时代发展同步,甚至超前。当下我们已经进入了ChatGPT时代,还有限制孩子看手机、打游戏的种种束缚,让孩子只去刷题和死啃书本,显然与时代是脱节的。当然,家庭教育研究者自身的科研素养是至关重要的。例如曾经风靡一时的一句话,好家长胜过好老师,其实就荒谬之至。教师与家长分别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主体,二者之间不存在谁胜谁的问题,如同苹果与鸭梨,味道不同,不存在谁高谁低。问题是,如此违反常识、违背教育规律的时髦还有多少在流行,值得人们高度警惕,学界也该发挥作用,拨乱反正。
家庭教育、家庭养育的研究,热闹但还远不够深入。为了祖国的未来,特别值得更扎实地做好。
本文根据作者在家庭养育环境研讨会暨《家庭教育蓝皮书2024:中国家庭养育环境报告》发布会上的发言整理。)
图片
《家庭教育蓝皮书(2024):中国家庭养育环境报告》(下称报告)正式发布。近年来,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与问向实验室对近百万家庭中家长和孩子的心理健康进行数据收集,深度分析家庭养育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积极心理品质以及日常生活行为的影响,联合编撰《家庭教育蓝皮书2024:中国家庭养育环境报告》,并由中国出版集团中译出版社对外正式出版发行。
此书由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顾明远指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过对于家庭的养育环境以及家庭中家长和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学术研究仍有待提高。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