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降本增效的三大误区:降本是手段,增效才是目的。

 左岸金戈财税 2024-03-16 发布于广东

当下降本增效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事项,管理者也反复提出降本增效要落地,再落地,要行动起来。但是很多企业把降本这个手段当成了最终目的(如果成本增加一些,但是效率成倍增长,那就增本增效),由此造成降本增效只是一场“落地表演”。

比如车间推行八点上班,在此时间点之前开启车间空调者罚款200-500元。比如车间推行降本增效活动评比,各种降本方案纷至沓来,但是这些生产改善并内有数据支持,或者数据也只是来源生产部门自己的模拟,方案到底能否最终改善利润状况无人知晓。比如车间推行6S评比活动,各类标识和生产环境也就是在评比那一天很整齐划一,但是活动完成后,又回到了最初的样子。最关键的是这些6S的评比,似乎并没有站在降本增效角度来考虑,6S最终要服务生产,否则就是一场表演。

为什么企业一系列降本增效的落地实践,最终会变成一场表演呢?甚至很多企业演着演着也把自己忽悠进去了,以为这些表演就是降本增效的落地实践。

之所以降本增效会变成一场表演,个人认为主要是存在三大主要误区在已经设计好的成本下进行降本;把降本工具当成降本目的;没有根据生产价值链进行利益链设置



01
Number
在已经设计好的成本下进行降本




降本增效的误区之一,就是很多企业把降本增效看成是企业内部的一项活动,也就是生产端的工艺降本。实际上很多产品只要是被研发端设计出来,其成本结构和利润就已经定了。因此成本实际是设计出来的,利润也是规划出来的,而不是降出来的。

因此现在市面上都在提“端到端”降本,具体如何理解“端到端”降本?如果你只是理解为砍供应商的价格(很多企业的降本,也只是不断的向供应商砍价,最终只会导致品质存在问题);提高销售端价格,这种除非公司产品可以独步天下,那么两端都可以谈判,否则所谓端到端降本是无法落地的。

真正的端到端降本,需要从供应链端到客户端,基于企业利益与外部利益分配考虑,然后进行降本。注意核心是供应商的利益和客户的利益,不考虑供应商和客户的利益的降本是不可能长久的。

既然成本是设计出来的,那么为什么很多企业并没有在研发端开展降本措施呢?除了财务无法介入研发端业务,开展降本活动外,其实核心的还是利益问题。

曾在某个企业,财务提出在设计阶段,需要各部门进行成本评审,研发老大极力反对,以财务及其他部门不懂业务,评审只是走个形式,又提出评审也只是签个字,你们各部门能负责吗?

后续经过了解,研发老大在多款产品中,指定某个供应商的某个材料(甚至市面上很难找到类似的材料),追踪了解这些供应商都与其存在利益关系。

出现这种问题,一是对于研发并没有基于利益的考核,加之各公司研发在老板眼中地位较高,无法进行牵制,二是供应商的利益和公司的利益没有进行规划,导致被研发老大进行“规划”。

因此,财务无法介入研发端,后续的采购降本,如果只是一味的不断压价,最终导致的只能是材料的品质受到影响。后续的生产环节降本,材料、工艺路线都已经设定,此时的降本更多的是提高一线作业人员的工作强度,最终折腾来折腾去,都是一场表演一场梦。

财务如何介入研发端降本?其实每个企业产品不同,业务不同,财务参与的方式可能也不同。以下从计划阶段到量产后跟踪,对于财务介入研发端进行分析。

(1)计划阶段:拉通产品部门和销售部门,针对市场客诉需求,结合市场现有竞品信息,拟定产品规格,编制预算

(2)开发前期:供应链前期介入,通过各种材料选项,结构方案对比等措施辅助研发优化设计成本,达成产品成本预期

(3)手板阶段:严格参照预期设计,结合项目预算,约束研发达成

(4)立项投模: 结合相关市场行情、复盘研发数据,评估整体项目可达成率,修正预算。

(5)达到稳定量产:组织相关人员复核量产成本(结构件),同时组织复盘整体研发投入。

(6)跟踪重点项目生产制造全流程,更新实际成本耗用进度,对标理论成本,及时提出数据分析和管控建议,达成有效降本目标。BOM成本实时****动测算,从接单概算开始到正式BOM清单出具测算首版BOM成本,当工程ECN变更后及时更新BOM成本,及时提醒业务部门成本波动情况,快速有效采取降本措施。

以上各阶段财务参与降本,其实核心是以项目的形式,在研发项目全流程,财务需要做包括不限于这些内容:项目初期参与项目方案前期论证,配合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如根据项目量纲搭建成本测算模型、项目盈亏平衡点及盈利百分比测算,供产品报价及项目实施参考;在落地项目执行时,监控项目各阶段运营情况,针对材料利用率、效率、成本、售价、毛利、收益等综合评估沉淀形成项目成本信息库,并从不同维度进行数据分析,对异常数据提出预警,并监督改善情况;项目结束后,对项目损益、库存、项目现金流情况进行分析,对项目财务数据做总结;


02
Number
把降本工具当成降本目的




生产企业需要面对的四大核心问题:产品、质量、交期、成本。围绕这四大问题,很多企业推行了精益生产、6S、人机工程等活动。但是很多企业把手段、工具当成了目的,导致降本增效成为降本增笑。

比如某企业在车间推行6S,在某个工序上,因为各工序作业人员身高不同,为了便于操作因此对产线根据作业人员的升高不同进行了调整。但是新来的生产主管,并未了解到这个问题,单纯在用肉眼一看,此工序产线看上不是整齐划一,根据6S标准需要统一起来。由此造成的后果,高个子的作业员,需要俯身操作,矮个子的作业员,需要垫脚或者弄个其他东西在脚下操作。这种就是典型的把6S当成了形象工程,而不是当成生产效率提升的工具。

为什么很多企业把精益生产、6S、人机工程等活动最后成了表演呢?因为没有抓住一切改善要服务产品、质量、交期、成本。

在工艺降本活动中,这种表演也并不少见。有的企业会组织工艺降本演讲,或者降本增效方案评选。此时因为各种原因,导致活动本身最终围绕着,演讲水平、PPT精美程度、改善前后图片冲击力度等等内容。

既然大家都知道这些活动可能都是一场表演,那为什么很多企业还是持续推进呢?可能是管理的惰性(一直这么做,从未反思这么做的目的);可能是管理者也知道,降本效果好不好不重要,让各部门思想认识到降本更重要;可能是长期的表演,让表演者自己也相信了。

如何让公司各部门的降本增效活动对准产品、质量、交期、成本?个人认为财务需要在制度建设方面需要从下表中着手。

成本管理关键点

成本管理主要内容

组织、制度与流程建设

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成本管理组织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成本管控的流程与制度

根据公司业务发展,逐步改善组织架构和流程制度

搜集行业成本管理组织架构的最佳实践,结合公司实际提出合理化建议

根据业务单元的实际情况,协助制定成本管控的流程与制度

产品标准成本建设

建立有效、实用的标准成本测算模板

推行标准成本的实施和管控

了解标准成本的组成,制定各类产品的标准成本测算模板

每月对标准成本进行分析和检查

产品成本报告与分析

及时审核并报告每月产品实际成本数据与成本分析报告

制订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重大差异的改善策略、推动落实并定期检查、报告

定期编制重点产品全成本分析跟踪专项报告,并推动成本改善

每月按时提供各产品实际BOM+加工费成本数据,并分析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的差异

每月按时编制工厂产品成本分析报告

每月追踪影响成本因素的分解,落实改善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差异改善的落实情况

成本改善与优化

制订成本优化方案与培训计划

推行降本增效激励制度的建立及实施

落实成本优化方案与成本知识的普及与培训

提供降本增效项目相关的基础数据

财务只有至少从以上方面进行建设,才能尽可能让生产部门的各项改善靠近最终目标。比如生产部门推行精益生产项目,那么搜集行业成本管理组织架构的最佳实践,结合公司实际提出合理化建议,同时针对精益生产改善,建议标准作业成本管控点,每月追踪影响成本因素的分解,落实改善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差异改善的落实情况,推行降本增效激励制度的建立及实施。


03
Number
没有根据生产价值链进行利益链设置




我曾在文章《成本管控的底层逻辑》写到,需要在生产价值链中嵌入利益链,才能将成本真正管控住。为什么我会得出这个结论,因为很多企业都在追求降本的技法,而忘了降本的道法在人心,在利益设置。

降本之道,不是定战略,设目标,做预算,做分析,定奖惩。而是在这个“战略-目标-预算-分析-绩效管理”管理闭环中,最开始就要最好利益的设置。

此时有人会说,降本增效是降本同时增效,你这进行利益分配,岂不是增加了成本吗?

严格意义上来说,降本和增效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降本一定程度上必然带来减效。比如一个工序此前是两个员工配合进行作业,现在经过降本增效裁掉一个员工,让一个员工作业,且留下来的员工各方面的待遇保持不变。试想,留下来的该名员工是不是会有想法,然后有了后续行动,这些行动最终可能带来隐性成本的增加。

所以降本增效,必须进行利益设置,否则不可能存在增效的结果。比如胖东来超市为什么受到员工、消费者、网民的一片盛赞。是胖东来战略规划的好?预算做的好?成本分析到位?同时很多企业也前去学习,但是他们只是都想着学胖东来是怎么做事情的,并不愿意学习胖东来的核心武器。胖东来的核心武器是抓住了人心,懂得利益的分配。

本文上面提到的两大误区,其实并不是大家不知道这些误区,而是很可能大家都是装糊涂的高手而已,都是逢场作戏而已。为什么大家抓住根本矛盾,不对准最终目的,因为每个人的行动都会基于部门、自身利益出发,最终降本增效就变成了表演。

如果你认为降本增效能否落地就是怎么做事情,那么你可能就会到处搜索其他的降本增效方法。就像很多企业家趋之若鹜前往胖东来学习怎么做事,最后只是走马观花。

比如在《卓越运营》中,其提到了美的总成本领先战略升了三次级:显性降本,以财务预算为主的成本管控;隐性降本,以产品和组织为主的内耗管控;系统降本,以效率驱动为主的价值链管控。

1.以财务预算为主的成本管控。

在落地实施上可以概括为“3+1”,3个降本,1个控制三个降本是采购降本(大宗原材料采用逢低买入,期货对冲,价格锁定,上游厂家战略合作;非大宗原材料采用供应商优化,集中采购,价格谈判),研发降本(新材料替代,新结构优化,新配置改善),制造降本(生产效率提升,工艺优化,产线优化,损耗降低,精益改善),一个控制是费用控制。

2.隐性降本,以产品和组织为主的内耗管控。

主要从产品和组织两方面入手:产品方面,降低复杂度成本、劣质成本;组织方面,降低控制成本、决策成本(组织变革、流程优化、文化再造)。

3.系统降本,以效率驱动为主的价值链管控。

632项目(6大运营系统: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高级计划排程系统、供应商管理系统、erp系统、制造执行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3大管理平台:企业决策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资管理系统;2个技术平台:统一门户平台、集成开发平台),通过围绕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进行了端到端的拉通和改善,提高了价值链的运营能力和流程效率。T+3模式(T是周期的意思,美的将一款产品从客户下单到送达到客户手中,一共经历四个周期:下单T,备料T+1,生产T+2,发货T+3,美的内部要求每个周期三天完成,一共只需要12天)是以销定产、高效满足订单的产销模式。通过聚焦需求,效率倒逼,提高营销、研发、计划、采购、生产、物流等各环节的反映速度,提高了全价值链的高效协同。

很多企业,很多财务人,认为降本增效主要是考虑怎么做事情。实际上,对照美的的降本增效方法,很多企业即使复制了美的方法,但是仍然不可能有长期的效果。美的的利益分配,就是事业部经营策略,这才是其推动总成本领先战略的关键(篇幅所限,此处不展开讨论)。

如果不对利益进行设置,不管是KPI还是OKR,部门及个人会基于利益考虑,最终将降本增效弄成一场表演。

我们要知道,利润只有在供应商、客户、员工、企业管理者、企业所有者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利润才可能做大,也才可能长久。因此所谓在企业价值链中设置好利益链,核心就是梳理供应商、客户、员工、企业管理者、企业所有者之间的利益。

提及利益设置,很多人认为这种东西只有大企业才需要,才会有。大家普遍认为利益设置不就是股权激励、业绩分红等等。实际上很多企业在利益分配之前,首先把人当成人,而不是当工具人,然后以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方面,从激发人性的角度,抓住人心,也就抓住解决问题的根本。

站在企业所有者角度,如果两端(供应商、客户)利益面前,无太多的谈判优势,那么剩下的利润就是在员工手上(企业管理者、员工)。因为员工的管理、员工的作业直接决定最终的利润。

如果没有基于人性去管理,那么日常管理就是惩罚式的。采用惩罚式的管理,一定时期一定环境下是凑效的。但是这种凑效会带来管理上的无能,以及企业与员工之间利益的“猫鼠游戏”。

实际上所谓的全员成本管控、全员责任成本、全员生产合理化建议、一线作业改善建议这些都必须激发人性,辅之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然后才有可能找到成本的真问题,带来根本的成本改善,最终实现降本增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