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解汉字 第一百五十九课 白 皎 敫 皦

 知愠课堂 2024-03-16 发布于广东

大家好!以字育人,以字正身。

语言传递力量,从声音感受美好

知愠课堂和大家一起探寻笔画间的逻辑,

化繁为简,领略汉字之美

这一节我们学习白”、“”、“”和“字。

bái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日光上下射之形,太阳之明为白,从“白”的字多与光亮、白色有关。本义:白颜色,古人用以代表西方、秋季、金、肺等与“暗”相对亮。本质意义:成分单一。在使用中的具体意义有:一无所有观点或行动极端没有代价、单单只是等,引申指思想纯洁,清流贤正又指处于显露状态显著真诚坦白)、清楚明白)、表明说明报告(禀告)控告上告)、使…白等。特指直接显露思想的语言:戏曲或歌剧中在只说不唱的语句地方话白话跟“文言”相对等。汉字的字形写错(如笔画错或误写为同音异义的字)的或字音读错的古时罚酒用的酒杯,也泛指酒杯    

“白”字最早见于甲骨文,白米,中间一横(或两根曲线)体现米粒的立体形状。

“白”的甲骨文很可能与“皀”(正解汉字:皀 即 既)有关。

谷类的香气。《说文解字·皀部》皀,谷之馨香也。象嘉谷在裹中之形,匕所以扱之。

或说“白”是“皀”的甲骨文省去字底部的“匕”而成,本意是“米”。“皀”、“即”、“既”都是围绕“白(米饭)”所造的字。

金文字形稍有变化,上面的尖角逐步演变成一短竖,由最初的大米粒象形的圆锥状逐步演变成“日”的形状。篆文隶书楷书沿之,渐失

后人根据隶字形“白”字解释从丿(piě),从日。“丿”意为“不”,“丿”与“日”联合起来表示“从日出开始(到日落前)的天色”。把解释为:日出与日落之间的天色。这个解释属于误读臆断。

“白”本意指大米一般的白色。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

由此引申“明亮”。如“雄鸡一声天下白。”李贺《致酒行》

思想纯洁”如“粉身碎骨浑可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处于显露状态”。如“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高启《书搏鸡者事》“吾将以死白之。”《吕氏春秋·士节》“是女子也,不能白事。”褚少孙《西门豹治邺》“虚吏白州,州白大府。”柳宗元《童区寄传》

特指“直接显露思想的语言”,如独白、对白、苏白、文白夹杂等。

成分单一”。如“白手起家成业。”(《杂纂新录》)

《说文解字》:“白,西方色也。阴用事,物色白。从入合二。二,阴数。”古人用以“白”代表西方、秋季、金、肺等。

颜色从本质上来说只是物体表面对不同波长的光波反射,体现的是物体的部分物理性质。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人们根据不同颜色物体的普遍性质给各种颜色赋予特有的文化内涵。

华夏流传最广的是建立在五行哲学基础上的是五色说。

《周礼·考工记·画缋》:“画缋(huì)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 西方谓之白, 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 地谓之黄。

五色就是“青、赤、白、黑、玄”5种基本颜色。这五种颜色称为正色,与正色相对应的还有间色。黄青之间是绿,赤白之间是红,碧赤黑之间是紫等。

五色、五方相生相克,构成了我国古代的世界观。其中,“白”是一种只有亮度、没有色度的颜色,是各种颜色的基础。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第三》

子夏问:“'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为什么这样说呢?”孔子答:“绘画最后才上白(素)色。”子夏问:“礼也是后来才加到人身上的吗?”孔子说:“启发我的就是子夏啊!可以和你讨论《诗》了。”

孔子认为“素”(白色)是绘画里其他颜色的基础。子夏则进一步类比“礼”是人们各种品格的基础。

《淮南子》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色者,白立而五色成矣”。

作为所有颜色的基础,白色在中华文化里有独特的含义。

《尔雅释天》:“秋为白藏。”宋邢昺疏:“秋之气和,则色白而收藏也。”

古人发现“月到中秋分外明”,将洁白的月光与秋季联系起来,用“白”代表“秋”。

在中国的传说里月神西王母由女娲转化而来;月中玉兔即虎神,古称荼(),为司鬼之神,后演化为西方神兽白虎,是掌管灾祸、死亡的凶神。《协经辨方书》:“白虎者,岁中凶神也。”而西方之神少吴亦为白色,是一位可怕的杀神。

因而白色(秋月之白)在代表秋天万物凋零的同时又与死亡(白虎、杀神)联系到一起成为中国人忌讳之色。所以,古人以白色为凶,白色多用于丧葬或灾异,将丧服做成白色,将丧事称为“白事”。   

另一方面,白色在中国文化还有象征“纯洁”,寓意“高贵”。

在先秦时期的古人认为白色是光的颜色,代表着明亮、清洁、高远和正直。这些美好的特质使白色成为一种理想的审美象征。

在商代白色是尊贵的色彩。

《礼记》:“有虞氏之旗,夏后氏之绥,殷之大白,周之大赤”。

到春秋战国时期,白色仍然被视为一种高贵的颜色。《诗经》多用“白”来形容美貌,象征美德。如:

《小雅·白驹》:“皎皎白驹,食我场苗。絷之维之,以永今朝。

《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诗经·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诗人用“柔荑”、“凝脂”、“蝤蛴”、“瓠犀”描述春秋初卫庄公夫人的白净娟好。可见时人对白色的欣赏态度。

在先秦的某些阶段也以白色服饰为吉色。

《诗经》有多处“縞衣綦巾”(縞指白色),“蒙彼绉絺,是绁袢也”(绁袢,白色衣服)等体现先民以素为美的章句。

到春秋时期,各种思想流派兴起。几乎每个思想流派都给白色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些内涵体现了各种思想流派的不同价值观和世界观,对中华审美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儒家将白色视为正直和诚实的象征。

《论语》里的孔子对“白”极为推崇:    

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先进第十一

诗经‧大雅·抑之》: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诗歌赞美宝玉“玉洁冰清”无瑕疵、污点美质,并非玉石价值高贵。人语言,应如美玉般“玉洁冰清”不存污点。玉石如有污点尚可磨去,人言若有错漏,则不可追悔。南容读此诗篇,深感慎言之意,非常欣赏,反复吟咏。这体现了南容对品质之“白”追求。所以孔子大为赞叹,将自己的侄女嫁给他。

儒家用白色象征纯洁正直的思想,儒士常常选择白色的服饰来表现对清白品格的追求。

同时,道家也将白色纯朴的特征与无欲无为的思想联系起来,用白色的清澈和纯洁象征内心的宁静。

此外,白色的动物在古代还被视为祥瑞。

因为不利于隐藏,白色的动物在自然界非常稀有。所以白色的动物在古代被当做吉祥的象征。明朝嘉靖年间,胡宗宪因进献白鹿而得到了嘉靖皇帝的赏识,在东南沿海完成了抗倭大业。为此,徐渭还写了《代初进白牝鹿表》和《代再进白鹿表》二表。

由于“白”色的独特性质,古人还以白为基础,创造了许多表示不同“白色”的字。如:皎、敫、皦等。

jiǎo形声,从白,交声。本义:洁白明亮光照耀

     

皎”最早见于篆文,从“白”,从“交”;有两个“白”并排的异体字。“交”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白光相交,洁白明亮。

jiǎo 光闪耀

jiǎo光亮洁白分明清晰清楚明白清白

jiǎo,从白从放。光景流也,以点及面。敫,会意字。字从白,从方,从攵。“白”指“天下”、“空域”。“方”指“地方”、“方国”。“攵”指“执行”。“白”与“方”和“攵”三者联合起来表示“从一个地方扩大到全天下”。敫的本义:由点到面。

《说文》敫,光景流也。从白,从放,会意。徐锴系传:“流,放也。” 一说为“”的古字,本义为“玉石之白”,引申为白。

有学者认为“敫”是“皦”和“檄”的本字。加“放”表示信息显示得清晰明了。当“敫”清晰明了本义消失后,古人加“白”另造“皦”代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