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风只自弦中出

 泷西山人 2024-03-17 发布于广东

春茶雅集古琴会电子宣传单张

3月12日,李良先生邀请我出席周末的榆贤苑雅集。是什么雅集,我并不知道。到了周四,他给我发来了“春茶雅集古琴会”的电子宣传单张,原来此次雅集是品茶赏琴,嘉宾是来自云浮市古琴协会、佛山缦学堂、广州缦学堂的会员,时间:三月十六日晚七点半,地点:市区附近的茶洞榆贤苑。

榆贤苑是李良先生的乡间别墅,黑瓦白墙,厚重而不张扬。两年前,李良先生曾邀我到他的别墅一聚,好酒好菜,至今难忘。当然不是白吃白喝,我要用文言给他写一篇《东安榆贤苑记》,我记得这篇几天后写成的小文,其中这样一段文字:

先生今弃政从商矣。退之暇,一袭唐装,手执《庄子》一卷,焚香默坐,飘飘然如凌虚凭风,功名尽忘。时或烹茶于室,与一众文人雅士高谈阔论,诗词曲赋,琴棋书画,竟不知月已西斜……

3月16日傍晚,我与李、杨二位先生同车来到榆贤苑,李良先生在中厅设宴招待一众友人。没有安排喝酒,理由是:一、弹奏者喝了酒手会颤,影响发挥。二、我们这些酒量差的人,喝了酒会大声喧哗,破坏现场气氛。李良先生见我有点失望,于是说等表演结束后我们再喝。

演奏前调琴

演奏在7时30分准时开始。第一位演奏的琴师,是李良先生的太太,她是广州缦学堂的成员。接着是云浮古琴协会的成员,让我惊讶的是,其中有不少新兴人,老的、少的,水平都比较高。当然,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来自佛山、广州缦学堂的高手。

对于古琴,我是一窍不通,但很是向往。“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当年读王维这首《竹里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宁静、淡泊的心情,清幽、高雅、绝俗的境界,不知道让我陶醉了多少回!

演奏间隙,有人对云浮古琴爱好者的水平感到出乎意料,说没想到古琴在云浮推广普及得这么好。

其实,在我们云浮,古琴演奏、制作、研究、教育,都很有历史。在明清,琴师的演奏水平可能会远远高于现在的云浮古琴爱好者。

如今,我在三罗明清旧志中读到最早的关于弹琴的记载,是崇祯年间西宁县知县谢天申的《忠爱堂》(其三):

县小官如隐,

民椎俗易安。

空庭无积牍,

公座眺层峦。

范甑尘应满,

宓弦静可弹。

一帘门寂寂,

好作山阴看。

李良先生致辞

译文:

西宁县很小知县就好像是隐士一样,

百姓老实朴素社会很容易实现平安。

空荡荡的厅堂每天都没有公文积压,

坐在办公桌前也能眺望高高的山峦。

我担任知县像范冉般清贫且有操守,

闲静中正好把伏羲创制的古琴弹弹。

寂寞时卷起来的门帘好像一个“一”字,

门外景色正好作王维的《山阴图》来看。

宓弦,就是古琴。宓,宓羲,即伏羲。相传琴为宓羲氏所创制,故称。〔唐〕赵惟暕《琴书》说:“昔者至人伏羲氏王天下也,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始画八卦,削桐为琴。”

明朝的知县擅琴,清朝的知县同样擅琴。康熙二十三年(1684),西宁县知县张溶在县署修建了一座山响亭,有空便到亭子里弹琴。清初“岭南三大家”之一的梁佩兰在《题山响亭》(其一)写道:“使君日上孤亭里,手拂龙唇憺忘还。”(张溶知县每天到这孤亭里,忘了回去安然地把琴弦拨弄)诗中的“龙唇”是琴唇的美称,代指琴。张溶每天到山响亭弹琴,弹琴是他的一大爱好。

李良先生的太太在演奏中

如今弹琴强调环境的清净,张溶弹琴,似乎更喜欢在潺潺的涧水声中弹奏,以组成一曲人工与自然的“交响乐”。彭孙遹《题山响亭》(其二)说:“最是挥弦新雨后,琴声时和涧声听。”(最震撼的是新雨后挥手弹琴,琴声常常和着涧水声十分动听。”另一位清初“岭南三大家”陈恭尹《题山响亭》(其一)说:“一郭泉声万叠山,涛音写入七弦间。”(满城泉声来自城外重重群山,琴弦弹出了泉水的叮叮咚咚)张溶弹奏的琴声与大自然的声响完全融为一体,那境界不是一般人可以达到的,即便是动植物,听了张溶的琴声也有神奇的反应。林之枚《题山响亭》(其一)说:“一抚瑶琴清韵发,庭花争放鸟争还。”(一弹起琴弦就奏出清雅的旋律,庭前鲜花竞发鸟儿争着飞回巢来)清初“岭南三大家”之首屈大均的《题山响亭》(其一)也说:“官舍苍苍万叠山,琴声半落瀑泉间。春风只自弦中出,吹得桃花去复还。”(县署四周是重重苍翠的群山,琴声悠扬散落飞在瀑和流泉之间。琴弦弹出的琴曲如缕缕春风,桃花吹落山泉漂走了又漂了回来)被张溶琴声吸引,随流水漂去的桃花又漂回来了!

“高手在民间!”在清代的西宁,民间对琴的痴迷更是令人感叹不已。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卷三十三·前闻(三)》载:

廖缉堂,孝廉,曰敬之。弟曰谦……有女娱亭……弟天申,早岁游泮,每应官署月课,虽八股文,或倩姊为之,辄列前茅,藉膏火以供脂粉。……出嫁时尝搂七弦琴以从,故人称琴婆。

译文:

举人廖曰敬的弟弟廖曰谦……他有一个女儿叫廖娱亭……娱亭的弟弟廖天申早年考中秀才,进入县学,每次应付官府月考的八股文,有时也请姐姐娱亭代做,娱亭所做的八股文,总是名列前茅,廖天申于是把在县学获得的补贴都给姐姐用于购买化妆品……廖娱亭出嫁时搂着七弦琴,人们都称她为琴婆。

琴师在演奏中

廖天申让琴婆姐姐帮他做县学布置的作业,成绩都名列前茅,其文化水平之高,自不待言。而她出嫁时候抱着自己心爱的古琴,那做派,恐怕如今年青的女性古琴爱好者也不会这样做。

当然,要说云浮清代的琴师,不能不说西宁城的何其彬。

在何其彬的诗集《中山老人诗稿》中,有关弹琴的诗句可谓俯拾皆是。如《山庄夏日兴怀四首》(其三):“月满楼头挂碧空,每当明月理丝桐。”(碧绿的夜空上,一轮圆亮升起来了,悬挂在楼上,每当明月当空,我就会弹起我的古琴)《夏日久雨,寄怀知音二首》(其一):“却喜身闲书榻永,丝桐静弄忆知音。”(喜欢一整天都呆在书房里,静静地弹琴,回忆西宁城里的知音)《冬日山庄喜晴》:“屋角梅花堪索笑,案头琴韵弄来清。”(屋角的梅花足可以让我高兴,放在桌子上的古琴拿起来弹,曲子格外清越)《秋夜田庄有怀陈、罗二君过访即别》:“操弦漫作清商曲,月白山庭韵倍幽。”(拿起琴来弹奏声调比较清越的清商曲,山庄庭院月色皎洁,韵致更觉清幽)

何其彬琴不离身,即使出行,也背着他自己做的那把古琴。《罗旁晓泛,由都城晚旋威城,曲七首》(其一):“囊琴曳步出城东,满野香浮麦浪风。”(装琴入袋,迈步从东门走出城去,风中的郊野,浮动着一望无际的麦浪

何其彬的小春雷琴

小春雷琴铭文

何其彬那把自己制作的古琴叫小春雷,琴上有行书铭文曰:“亮若雷,和若春,斯琴声,得天真。中山自铭。”(琴的声音洪亮,好像雷鸣一般,琴的音质也柔和,好像春天的春光,非常和煦,鲜明艳丽。这把琴的声音,天然悦耳,不是一般琴可以比拟的。何中山撰刻)

许南田在《鉴识与钩沉》一文中,是这样介绍何其彬这把古琴的:“'小春雷’为仲尼式小琴,琴长2735px,有效弦长2540px,肩宽425px,云纹雕花冠角,云卷形护轸,通体小蛇腹断;底板厚22.5px,漆灰厚约2px,面板漆灰很薄,只有0.25px。我怀疑琴表面系在木胎上直接施漆(即靠木漆),没有上灰,所以琴面漆皮与木胎分离而形成一个个泡状面。整木呈红褐色杉木,我估计木质陈化期已有四百至六百年。……龙池内有隶书写道:'光绪五年己卯制,威城何中山藏’”。

“光绪五年己卯制,威城何中山藏”的意思是光绪五年(1879)己卯年制造,西宁县城何中山收藏。

何其彬这把小春雷琴,他的儿子何庚生在杭州做官时,曾带到杭州。何庚生曾记述道:“余家有雷琴一张,最为重宝,以之压装远行,轻装琴剑,雅人深致。西湖照胆台(即关帝殿)有蜀僧大休,美琴能画,向与吾辈及陈幼鹿交往亲熟,有琴多张,无此精品。携来浙地,可称特色。”(我们家有一把小春雷琴,是家里最重要的宝物,远行时把它放在行囊,行囊虽然简单,但琴剑在身,这是高雅之人最有韵致的事情。西湖关帝殿有一位四川的僧人叫大休的,琴弹得很好,也懂画,一向与我和陈幼鹿有交往,并很熟络,他有很多张琴,但没有小春雷这种精品。我把它带到浙江来,它可说得上是很有特色的琴)

节目表演中

何庚生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在杭州,与古琴大家祝庆年友谊很深,何庚生的《觉庵存札》中,保存有祝庆年的信札二通。在何庚生看来,父亲制作的这把小春雷琴,是琴中“精品”,即使人文荟萃的浙江,也称得上是有特色的乐器。

可幸的是,何其彬这把小春雷琴如今还存于世,被一位岭南文化大家所收藏着。据这位文化大家说,在广东,存世的古琴极为稀少。

其彬不但弹琴、造琴,还教琴。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卷二十二《人物志(一)》何其彬传载:“(何其彬)暇日辄与简策集附城聪俊子弟研究音律,授以制琴之法,一时学者多受裁成。”(何其彬闲暇的时候,就与简策一起,召集附城聪明卓异的年轻后辈,研究音乐的律吕、宫调等,教授制琴的方法。一时间,很多学生受到教育而在音乐、制琴上有所成就)

广州、佛山的琴师在演奏中

在云浮,无论是古琴演奏,古琴制造,还是古琴教育,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因此,我们千万不要妄自菲薄,说云浮近年才开始有人学习古琴,基础差,底子薄。这看似谦虚的话,正暴露了我们不了解历史,否定传统,否定祖宗。

春夜的榆贤苑琴声飘绕,演奏完美结束。李良先生搂着我进入旁边的厢房,拿出一支2021年的贵州茅台,说要和我喝两杯。看见如此好的酒,我哪里会推辞?于是就着桌子上的花生,高兴地喝了起来。

两杯到肚,胆子也大了,我对李良先生说:听琴真的不适宜人太多,如果下次能安排三五知己相聚,找一位琴师来弹奏一两支曲子,然后喝茶饮酒,就好了!

李良先生、杨冰先生和我一起喝了半瓶茅台,大家都说喝好了,于是停盏。李良先生让我把这半瓶茅台带回家喝,我高兴极了,连假意的推辞也没有,拿起这半瓶酒来就走。这一刻,我觉得这太像退休后的我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