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PBMC系列之——B细胞知识合集,B细胞的体外扩增和培养合集

 老学究ev2fmzu9 2024-03-17 发布于江苏

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各种类型B细胞细胞标志物的表达情况,见下图1,这有助于我们后期对B细胞进行分型。

生发中心B细胞(GCB)、记忆B细胞以及抗体分泌型B细胞的表面标志物[1]

接着给大家介绍一下CD40/CD40L系统。CD40/CD40L系统最早由Banchereau等人于1991年提出,目前已成为B细胞体外扩增和培养最常用的系统。其中,CD40属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家族的一员,广泛表达于免疫细胞表面,包括B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同时也表达于上皮细胞、内皮细胞、血小板等非免疫细胞表面。CD40的配体CD40L也属于TNF家族,主要表达于活化的T细胞表面,尤其是活化的CD4+T细胞,此外在活化的γδT细胞,NK细胞,血小板等的表面也有表达。
CD40/CD40L系统对B细胞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有研究报道,它可以促进B细胞的存活和增殖,促进B细胞的分化,诱导B细胞免疫球蛋白类别的转换,抑制B细胞的凋亡。接下来我们就来介绍利用CD40/CD40L系统对人B细胞进行体外扩增培养的方法。
01
CD40/CD40L系统

一、CD40/CD40L系统用于B细胞体外扩增与培养实验步骤如下[2]

16孔细胞培养板或者10 cm细胞培养皿预先过夜接种表达CD154CD40LLOW细胞系)的基质细胞,作为B细胞培养的滋养层细胞。
2)将B细胞接种至6孔板(2 mL/孔)或者10 cm培养皿(6 mL /皿)的饲养层细胞上,调整B细胞密度为100/cm2
3)培养条件:R5培养基(含有5%人血清、55 µM 2-巯基乙醇、2 mM L-谷氨酰胺、100 U/mL青霉素、100 µg/mL链霉素、10 mM HEPES1 mM丙酮酸钠和1%MEM非必需氨基酸),并补充重组人IL-250 ng/mL)、IL-410 ng/mL)、IL-2110 ng/mL),和BAFF10 ng/mL),连续培养B细胞8天,培养时间根据实验目的可进行改变。
4)在第4天和第6天,弃去一半旧培养基(避免触碰底部细胞),并用预热的、含细胞因子的新鲜R5培养基等量替换。当培养时间超过8天时,须在第8天将B细胞转移至新的饲养层细胞上,同样在转移后的第46天等量替换培养基。
5)细胞培养结束后,收集B细胞进行计数,并在液氮中冷冻保存待用。
6)此外,作者根据初始B细胞增殖动力学的结果,优化了B细胞的接种密度与B细胞培养时间的联系。第0天首次接种的B细胞数分别为1×1042.5×1031×103/孔时,可用于B细胞进行为期468天的培养;8天后,将B细胞加至新的饲养层细胞,此时控制B细胞数分别为4×1041×1042.5×1031×103/孔,可用于B细胞为期10121416天的培养。
注:在该细胞培养体系中,细胞因子以及CD40B细胞)-CD154(饲养层细胞)的相互作用可以促进初始/记忆B细胞增殖、活化以及APC功能的获得。其中,IL-21可促进B细胞的大量增殖;B细胞激活因子BAFFTNF家族成员,促进B细胞的存活和成熟,并可促进记忆B细胞向浆细胞分化。IL-4IL-21则对不同Ig亚型具有调节作用,可根据实验目的选择性添加。

1 B细胞体外培养细胞形态学

2 B细胞体外培养细胞分化情况

初始B细胞经该方法进行体外分离培养后,获得激活表型,能够有效促进抗原呈递,并最终可以分化为分泌抗体的浆母细胞和浆细胞。具体表现为:B细胞表面MHC-Ⅱ分子,共刺激分子CD80CD86表达增加;B细胞表面抗体经历IgMIgG的转化;记忆B细胞相关的分化标志物CD27表达增加;以及B细胞抗体分泌相关标志物CD138表达增加。

3 B细胞体外促进T细胞增殖
评价:该方法不仅可用于初始B细胞的分离与体外扩增培养,还能有效促进B细胞增殖和分化,增强B细胞向T细胞呈递抗原促进T细胞激活的功能。
二、接着,给大家介绍另一篇关于体外GCB细胞培养的系统,大致过程与方案一类似。实验步骤如下[3]

140LB细胞的处理与辐照(以下为10 cm细胞培养皿的操作步骤):10 mL 3T3培养基培养40LB细胞,每隔三天传一次代,可以体外持续培养1个月以上。

注:40LB细胞是一种稳定表达CD40LBAFFBALB/C 3T3细胞。3T3培养基:高糖型DMEM,补充10% FBS100 U/mL青霉素和100 μg/mL链霉素。

 40LB细胞从液氮中解冻孵化成功后,以5×106接种至细胞培养皿,大约2天可以长满;

 弃去培养液,2 mL PBS洗涤细胞后,以胰酶-EDTA溶液消化细胞,室温条件下290 g离心5 min

 弃上清,加3T3培养基重悬细胞,按下表接种至合适细胞培养板中,让细胞充分贴壁生长。

 80 Gyγ射线照射,抑制40LB细胞的增殖,用作后续的饲养层细胞。

2)小鼠脾脏中B细胞的分离:该步骤和后续从扁桃体中分离B细胞的过程类似,此处不再叙述,详细见下文或者参考文献[3]

3)体外GCB细胞培养:
 去除饲养层细胞的培养液,加入35 mL1 ng/mL IL-4B细胞培养基(RMPI-1640完全培养基,含10% FBS10 Mm HEPES1 mM丙酮酸钠,5.5×10-5 M 2-巯基乙醇,100 U/mL青霉素和100 μg/mL链霉素),加入5 mL细胞悬液至培养皿,细胞接种密度见上表。置于37℃,5% CO2条件下培养4天。
 细胞收集:小心吸去培养皿中细胞培养液,保留约0.5 cm高度的残液,收集至离心管中。培养皿中加入4 mL MACS缓冲液,静置3-5 min至细胞分散,收集该部分缓冲液。再用5 mL MACS缓冲液洗涤培养皿,一并收集。

注:MACS缓冲液指的是含0.5% BSA以及2 mM EDTAPBS溶液。

 细胞离心后弃上清,以10 mL B细胞培养基重悬细胞后进行计数。镜下可以观察到GCB细胞体积明显小于40LB细胞。

 B细胞接种至新的饲养层细胞上,根据①中步骤继续培养。

4)饲养层细胞去除:
 在步骤(3)操作完成后可进行饲养层细胞去除。
 弃上清,加入260 μL含生物素标记的抗H-2Kd抗体,小心打匀后,置于室温条件下孵育20 min
 10 mL MACS缓冲液洗涤细胞两次。
 弃上清,加入50 μL链霉素颗粒以及100 μL MACS缓冲液,小心打匀后,置于室温条件下孵育20 min

 过柱收集细胞,用合适体积的B细胞培养基重悬细胞后进行计数。

评价:和方法一,该方法也是利用CD40/CD40L系统来对B细胞进行体外扩增培养,但是该方法还介绍了后续饲养层细胞的去除步骤,大家可根据实验目的自行选做。
02
EBV促进B淋巴细胞转化
三、利用EB病毒促进B淋巴细胞的转化
原理:EB病毒是一种DNA病毒,首次于Burkitt淋巴瘤的淋巴母细胞系中发现。EBV具有高度的B细胞倾向性,可结合B细胞表面的CD21受体(即补体C3d片段的受体),同时HLA-Ⅱ可作为其共受体。在体外感染B细胞后能够刺激其持续生长并诱导永生化,从而形成淋巴母细胞样细胞系(LCLs)。病毒转化后的LCLs具有淋巴母细胞和活化B细胞表型:高表达B细胞活化标记物CD23、粘附分子(LFA1LFA3ICAM1)以及MHC-I类和II类分子。目前实验中最常用于产生LCLsEBV菌株来自绒猴细胞系B95-8或者是Burkitt淋巴瘤Akata细胞株。
利用EB病毒促进B淋巴细胞的转化实验步骤大致如下[4]
1EBV上清制备(根据实验室现有条件,自主选择AB病毒的制备方式)
A:利用B95-8细胞系制备病毒上清: B95-8细胞用RPMI-1640完全培养基(含10%FBS100 U/mL青霉素和100 µg/mL链霉素)培养,当细胞达到指数生长期时,将细胞离心后进行传代培养。用RPMI-1640完全培养基(此时FBS浓度降至2%B95-8细胞系在低血清浓度的培养基中培养时,会产生大量感染性病毒颗粒)调整细胞密度至2×105/mL,置于37℃,5% CO2条件下连续培养14 天,期间不更换培养基。14天后,收集细胞培养上清,4 1800 rpm离心15 min除去细胞及碎片,用0.22 μm的无菌滤膜过滤,分装成1mL/支,-80℃保存。以该方法制备的EBV上清液不经浓缩可直接用于LCLs生产。
B:利用Akata细胞系制备EBV依据标准细胞培养方案,使用Akata细胞培养Akata细胞。细胞离心后,调整细胞密度至4×106/mL,在培养基中加入浓度为50 μg/mL的抗人IgG抗体(Akata可以通过表面免疫球蛋白交联诱导EBV产生),并在37℃条件下孵育4 h,诱导细胞进入裂解周期。孵育结束后,加入等量的培养基,调整细胞密度至2×106/mL,继续培养5天。5天后,收集细胞培养上清,4 1800 rpm离心15 min除去细胞及碎片,用0.22 μm的无菌滤膜过滤,分装成1mL/支,-80℃保存。以该方法制备的EBV上清液不经浓缩可直接用于LCLs生产,并且病毒滴度高于利用B95-8细胞系制备的EBV滴度。
2PBMC分离:有关PBMC的分离,我们已在CD107a:免疫细胞活性评价的又一利器——CD107a 流式检测方法与知识大放送一文中进行过详细地介绍。
3LCLs制备:LCLs的制备也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
A:将EBV上清液与含10%FBSRPMI-1640完全培养基以1:2混合,用该混合液将PBMC细胞密度调整至1×106/mL,同时培养液中添加0.1 g/mLCyA,以1mL/孔接种至24孔板中,置于37℃,5% CO2条件下培养18-24 h后,弃上清,用含10%FBSRPMI-1640完全培养基重悬细胞,每周半量换液。
B:将(2)中的PBMC重新悬浮在3–5 mL B95-8制备的上清液或1–2 mL Akata制备的的上清液中,控制细胞密度在3-5×106,于37℃条件下培养2 h。离心弃去上清,用含10% FBSRPMI-1640完全培养基(含0.4 μg/mLCyA)重悬细胞,控制细胞密度在5×105/mL。以1mL/孔接种至48孔板中,置于37℃,5% CO2条件下培养每周半量换液。
大约3周后,EBV转化的B细胞开始生长,当细胞生长状态好时,可以将细胞逐渐转移至24孔板,12孔板,以及75 cm2的烧瓶中进行培养。大约5-6周后,LCLs可以稳定并持续生长。

注:环孢菌素ACyA)的加入可以抑制T细胞的活性,提高B细胞的转化率。一方面,如果供血者曾经感染过EBV,那么分离得到的PBMC中会含有部分针对EBV的记忆T细胞,当其被EBV感染的B细胞激活后会对LCLs产生细胞毒作用。CyA浓度可以通过预实验进行摸索。如果是从脐血中分离得到的PBMC通常不用添加CyA,因其缺乏EBV特异性的记忆T细胞。另一方面,CD4+ T细胞也可以通过CD95CD95配体介导永生化B细胞的凋亡,导致LCLs建立失败。因此需要添加CyA支持B细胞的生长。

03
从扁桃体分离GCB
四、B细胞的体外培养来源很多,最常见的是分离自外周血和扁桃体,在此我挑选了一篇文章给大家讲讲如何从扁桃体中分离GCB细胞。实验步骤如下[5]
1)从新鲜采集的人扁桃体中分离出1cm3大小左右的淋巴组织,然后使用无菌手术刀将其切割成3-5 mm的小块,保证无黏膜组织残留。
2)将小组织块置于70 μm的细胞筛中,随后置于10 cm培养皿中,加入10 mL培养基或PBS。使用5 mL注射器柱塞的粗糙端轻轻研磨组织块,通过滤器分离小扁桃体碎片。
3)转移细胞悬液至15 mL离心管中,并用5 mL培养基或PBS冲洗培养皿和细胞筛,一并转移至离心管中,室温条件下400 g离心4分钟。此时沉淀物体积应该在0.5-1 mL左右,并可见大量红细胞。

自扁桃体分离GCB细胞流程示意图

4)弃上清,用10 mL MACS缓冲液重悬细胞,室温条件下400 g离心4分钟。
5)弃上清,用20 mL MACS缓冲液重悬细胞,
6)准备两根15 mL离心管,底部加入5 mL淋巴细胞分离液,小心将10 mL细胞悬液加至分离液上方,室温条件下800 g离心20分钟。
7)用移液枪将淋巴细胞层转移到另外一个15 mL离心管中,用13 mL MACS缓冲液重新悬浮细胞,并进行细胞计数。
8)控制每个离心管内细胞的数量在2×108左右,4℃条件下400 g离心4分钟。(该步骤及后续须在4℃条件下进行操作,该步骤结束后注意留出一部分用作流式细胞术细胞纯化前的对照)
9)弃上清,将细胞重悬在800μLMACS缓冲液中,加入100 μL B细胞去除试剂,以及生物素化的IgDCD44抗体各1 μL
纯化GCB以外的B细胞策略:
①总B细胞:省略添加IgDCD44抗体步骤;
 naive B(包括GCB和记忆B细胞):不添加CD44抗体。
10)置于冰上孵育25分钟,间歇混匀细胞混合液。
11)加入10 mL MACS缓冲液,4℃条件下400 g离心4分钟。
12)弃上清,加入800 μL MACS缓冲液以及 200 μL抗生物素珠,轻轻混合。
134℃条件下孵育15分钟。
14)加入10 mL MACS缓冲液后,4℃条件下400 g离心4分钟。离心过程中,组装MACS磁力架和LS柱,以3 mL MACS缓冲液预过LS柱,弃流通液。
15)离心结束后,加入1 mL MACS缓冲液重悬细胞,随后加入到LS柱中,以15 mL离心管收集流通液,置于冰上。
16)通过离心(400g4分钟,4°C)从收集的流通液中分离出细胞,弃上清液,沉淀物中即含有纯化的GCB细胞,用于后续GCB细胞的培养或者GCB细胞纯度的评价。
17)流式细胞术评价GCB细胞纯度:
 步骤816中获得的细胞悬液置于4℃条件下400 g离心4分钟;
 100 μL FACS缓冲液重悬细胞,加入0.1-10 μg/mL的主要标记抗体(CD20CD19CD38CD10),置于4℃条件下孵育30 min
 FACS缓冲液洗涤细胞一次,随后用200-500μL FACS缓冲液重悬细胞;
 流式细胞仪分析DCB细胞的纯度。

纯化前后B细胞的富集情况

本文后续,作者还通过饲养层细胞支持GCB细胞体外扩增培养,以及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GCB细胞基因表达进行操控,进而在体外模拟恶性淋巴瘤中由于常见基因突变导致的B细胞永生化现象,为恶性淋巴瘤的遗传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工具。详细的内容大家可以参考文献[5],这边就不再叙述啦。

利用基因操控技术诱导B细胞的永生化

最后,还有研究表明,Bcl-6基因表达沉默是记忆B细胞形成所必须的。体外过表达Bcl-6可以阻止B细胞向记忆B细胞的分化,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对参考文献[6]详细阅读。
04
参考文献
1. Helm, M., et al., Isolation of primary human B lymphocytes from tonsils compared to blood as alternative source for ex vivo application.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 Analytical Technologies In the Biomedical and Life Sciences, 2021. 1179: p. 122853.
2. Su, K.-Y., et al., Efficient Culture of Human Naive and Memory B Cells for Use as APCs. Journal of Immunology (Baltimore, Md. : 1950), 2016. 197(10): p. 4163-4176.
3. Haniuda, K., T. Nojima, and D. Kitamura, In Vitro-Induced Germinal Center B Cell Culture System. 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 (Clifton, N.J.), 2017. 1623: p. 125-133.
4. Nagy, N., Establishment of EBV-Infected Lymphoblastoid Cell Lines. 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 (Clifton, N.J.), 2017. 1532: p. 57-64.
5. Caeser, R., et al.,Genetic manipulation and immortalized culture of ex vivo primary human germinal center B cells. Nature Protocols, 2021. 16(5): p. 2499-2519.
6. Kuo, T.C., et al., Repression of BCL-6 is required for the formation of human memory B cells in vitro. 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2007. 204(4): p. 819-83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