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扶桑遗珍——日本藏王羲之唐摹本

 sodisni 2024-03-17 发布于内蒙古

图片

20211220


图片

书圣真迹消失之谜
 

王羲之性好鹅。山阴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知其爱鹅成癖,特地养了一群漂亮的白鹅。王羲之见鹅甚喜,道士说:“为写《道德经》(一说《黄庭经》),当举群相赠耳。”王羲之欣然为道士写了半日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
 

图片

“笼鹅而归  元 赵孟頫《右军四事帖》卷 局部
 
这便是至今还让人津津乐道的“写经换鹅”,王羲之的小楷《黄庭经》因此又被称为《换鹅帖》。

图片

晋 王羲之《黄庭经》
 
王羲之的书法,在当时已经备受世人赏爱。连严肃的《晋书》,也留下了“写经换鹅”、“题扇赠老姥”等一系列逸闻趣事,足见人们对其书法的赞赏与珍视。
 
书圣王羲之雄踞书坛千年,但当今世上竟无其一纸真迹,相信这个事实很多人都难以接受。

自东晋末,经南朝至隋朝,历经战乱,王羲之的手迹遗失、毁灭者甚多。靖康之耻后,书圣真迹几乎消失殆尽。

天灾耶?人祸耶?
 
普通人以拥有王羲之书法为幸事,但凡帝王,更是将二王书法视若珍宝,想方设法将其搜集起来并秘藏于内府。

然而,正如《老子》所言: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一旦改朝换代,时局动荡,收集的越多,毁灭的也越多。而历代悲剧重复上演,怎不令人扼腕叹息?


图片

桓玄投江

王羲之书法集中被毁,始作俑者是桓玄。东晋末年,权臣桓温之子桓玄操纵朝政,篡权当了几十天皇帝就狼狈下台,仓皇出逃。

“桓玄之为人,性耽文艺,酷爱书画,纯然名士家风,而又暴戾恣睢,有同狂狡。”——余嘉锡

桓玄平日对二王书法爱不释手,逃跑途中仍然携带着其中最精美的一部分作品。

逃到了长江,这位阴狠的桓楚开国皇帝自知大势已去,一不做二不休,竟把二王真迹一并投进了滚滚江水之中,这批足以光照中国千年书法史的墨迹就这样付诸东流!

“玄爱重二王,不能释手,乃选缣素及纸书正行之尤美者,各为一帙,常置左右。及南奔,虽甚狼狈,犹以自随。将败,并投于江。”——·张怀瓘《二王等书录》

桓玄所处的年代距离二王最近,真迹的数量也最多。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王羲之真迹消损事件,让人惋惜不已。


图片

梁元帝江陵焚书

南朝宋、齐两代,羲之书名在其子献之之下。由于羊欣、谢灵运等人推崇,此时形成了“比世皆高尚子敬(献之)”、“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钟繇),于逸少(羲之)亦然”的局面,到了梁朝才得以扭转。

梁武帝萧衍博学能文,妙擅书法,是历史上第一个大力推崇王羲之书法成就的帝王:“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他欲借王书弘扬古法,命人从王羲之书法中选取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嘱散骑侍郎周兴嗣编纂成文,这便是《千字文》。此后习书者多取法王羲之。

图片

梁武帝萧衍《异趣帖》(一说米芾临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时王羲之真迹已不多见,宫中所藏有不少赝品,梁武帝常与“山中宰相”陶弘景通信讨论王字的真假。

在位几十年间搜访天下法书,得二王书七十八帙共七百六十七卷,“并珊瑚轴织成带,金题玉躞”,宝爱非常。

这批二王真迹幸运地躲过了梁武帝晚年的“侯景之乱”,却在西魏围困江陵之时,连同十四万卷图书,被梁元帝萧绎一把大火尽数焚毁。

梁元帝萧绎才华横溢,文章、书法、绘画称三绝,爱好读书、喜好文学,穷毕生之力收集图书,却是个极端的“两面人”,一手制造了历史上规模最大、危害最大、空前绝后的焚书事件:江陵焚书

“承圣末,魏师袭荆州,城陷,元帝将降,其夜,乃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并大小二王遗迹,遣后阁舍人高善宝焚之。吴越宝剑,并将斫柱,乃叹曰:'萧世诚遂至于此,文武之道,今夜穷乎!’历代秘宝,并为煨烬矣。”——·张怀瓘《二王等书录》

从此,二王真迹大部分失传。


图片

唐太宗遗嘱

唐太宗李世民认为王羲之的书法“综括百代”“尽善尽美”,亲自撰写了《王羲之传论》,表示“心慕手追,此人而已”。经他提倡,王羲之书成为书法正宗,形成了有唐一代尊王的书风。

图片

《步辇图》中的唐太宗

当时能搜集到的真迹数量已经大不如前,但唐太宗倾全力搜求,仍然搜集了王羲之书法真迹共两千二百九十纸,并印上了贞观小印。

作为一代英主的他,还极不光彩地派萧翼(梁元帝曾孙)从智永和尚的弟子辩才和尚手中,骗来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真迹,并奉为至宝,命朝中善书者摹拓数本,广赐王公大臣。

图片

《萧翼赚兰亭图》  故宫博物院藏

据载,唐太宗死后,《兰亭序》被放到一个玉匣中和王羲之其它真迹一起陪葬。唐末五代时期,节度使温韬盗开昭陵,据说王羲之的真迹也一起被盗,但《兰亭序》却并未找到。

昭陵玉匣劫灰余,这件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书法极品,直到如今,其下落仍然扑朔迷离,成了书法史上最大的悬案。
 
宋太宗时期,王羲之真迹仅有一百六十余件。靖康之难后,内府所藏王羲之真迹下落不明。到了后世,更几乎无片纸留下。

仿佛千年前飞舞的雪花,了无影踪。
连叹息,也随风而去。
 
可以说,正是因为一千多年来帝王对王羲之书法的喜爱崇拜和贪婪聚敛,才导致书圣真迹的毁灭殆尽。


图片

传世王羲之唐摹本

现在能见到的二王传世作品,最好的要数唐代宫廷制作的摹本。唐代的宫廷摹本类似今天影印的效果,好的摹本,可以将真迹上的墨痕浓淡,乃至于毛笔的飞白,全都摹下来。因此,历来就有“唐摹宋拓,一代绝艺”之美称。

这种唐代独有的复制技术,叫做“响拓”(一作“响搨”)。宋代以后用刻本复印,资料传播更广,但是再也无法做到唐代那样和真迹几乎一样的效果了。

这些“下真迹一等”的唐摹本,在后世被当作真迹珍重收藏。
 
现存唐摹王羲之帖不到二十帖,每一帖都是稀世之珍:
中国大陆:神龙本《兰亭序》(故宫博物院藏)、《姨母帖》、《初月帖》(合装于《万岁通天帖》,辽宁省博物馆藏)、《寒切帖》(天津博物馆藏)、《此事帖》(北京文博研究所藏)。
(注:明代董其昌认为《此事帖》为王羲之真迹;另有《上虞帖》为唐代临本,藏于上海博物馆。)

图片

《初月帖》
 
中国台北:《快雪时晴帖》、《远宦帖》、《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三帖一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

《奉橘帖》

日本:《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三帖一卷(日本皇室藏)、《孔侍中帖》《频有哀祸帖》《忧悬帖》三帖一卷(前田育德会藏)、《妹至帖》(九州博物馆藏)、《大报帖》(私人藏)。
(注:另有《游目帖》为唐代临本,1945年毁于广岛原子弹爆炸。)

图片

《丧乱帖》

美国:《行穰帖》(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

图片

行穰帖

它们是书圣手迹的吉光片羽,是六朝风神之美和书法之美的见证。它们的凝练和纯粹,代表着中国艺术的山巅。


图片

日本藏王羲之唐摹本


在不到二十帖的传世王羲之唐摹本中,有八件藏于日本,且大都是唐时带去,在中国已千年未见。而日本所藏王羲之作品,自1936年容庚《二王墨影》才见墨迹印刷品。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对王羲之书法的推崇,在国内延续了一千多年。从隋唐时期开始,王羲之的书法也在日本受到追捧。

从七世纪到九世纪二百多年间,中日交流频繁,日本先后十几次派遣唐使来中国,每次都带回很多中国文物,其中就有王羲之墨迹的唐摹本。

同一时期,中国的高僧,如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时带去的也有王羲之作品的唐摹本。
这些墨迹深深地影响了日本的书法。

平安时代是日本书道史上的黄金期,初期的杰出代表“平安三笔”,即空海、嵯峨天皇、橘逸势,其中空海和橘逸势都受到王羲之书风影响。

空海被称为“日本的王羲之”,他的《风信帖》便颇得王羲之笔法神髓。
 

图片

空海《风信帖》
 
书圣真迹虽已无存,他创造的书法之美却在一衣带水的日本滋养出另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随着现代复制技术的发展,千年来秘藏于中国历代内府和日本天皇之家的翰墨瑰宝,已渐渐走入广大书法爱好者的视野。

一千七百年前的江左风流,连同山阴道上的云霞,仿佛再次降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