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车间立场看质量保证(QA)的有效性

 卓琦质量 2024-03-18 发布于上海

蓝字

可能很多和QA打交道的生产人员,都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这样的状态,面对QA更多的是满心的抵触(天天来检查,记录要挑刺)、满脸嫌弃(不干活就算了,这也不让那也不行,烦死了)、可能还会有满腹牢骚(一个偏差今天这个意见,明天那个想法),很多做过QA,尤其是现场QA的朋友大概也很有体会。这些想法日积月累,质量和生产对立难免成为常态。甚至以法规规定的质量负责人和生产负责人不能兼任当成势不两立的尚方宝剑。

然而无论生产还是质量,同属一个公司,有着共同的目标。车间和QA立场虽然不同,但“抵触、嫌弃、牢骚”等决不能成为主旋律。而要化解矛盾、消除误解,离不开QA的主动、担当和坦诚。


融入车间,积累“质量负责人应有生产管理经验”


现场监控要不要,质量保证如何落实?

·一个好的生产管理体系离不开QA现场监控。一帮有经验有能力的生产管理者,一群带着思考、积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老师傅,面对这些生产人员,作为QA你是退居二线、当个甩手掌柜,还是步步紧逼、将持续改进功能发挥到面红耳赤。现场监控的尺度值得好好合计,建议放手一些车间记录功能、但要帮助评估车间管理的有效性。

·一个持续改进的生产管理体系更需要QA的参与。车间人手本身不足,生产任务紧时都要兄弟部门帮忙。操作过程的复核项目太多,存在忙不过来、甚至需要各个功能间不停走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会在生产和质量的职责上进行反复较真,关键工序、关键岗位、极易出错的地方、频繁出错的人,都要花点时间来帮助复核、甚至改变流程。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现场QA是质量保证落实的关键,他是天天坐在办公室“闭门造车”的眼线、是调查分析问题“经验主义”的证据、是生产质量“意见不和”的裁判。

文件记录怎么管,对待错误有没有建设性意见?

·交付产品是车间管理的王道,那些文件和记录必然在做和不做之间平衡和取舍。忙完再写、临时解决问题时忘了、急着出货集中一起交付。总有理由、总要妥协,度在哪里?你帮他写、你帮他改,时间长了成了你的任务。“上次你做了、这次为什么不能做”将变得理直气壮。

·文件不在现场。是文件写得没有看的意义、还是文件已经烂熟于心。不在现场是问题,必须告之。观其行、听其言,挖掘背后的原因。没有意义是流程“狗屁不通”还是“太书面化”“太教条化”“完全脱离操作”。如果烂熟于心,应当感到欣慰,肯定其培训考核、借鉴鼓励其特色、将“烂熟于心”的相关记录整理和亮化。

·做好生产现场和后台文件体系的桥梁,解释必不可少、避免为了完成任务而“搬弄是非”。偶尔传个记录、交个文件,也是天经地义,没必要“你是你,我是我,职责分得明明白白”。

生产效率怎么看,是不是逼得没办法才放行?

·效率和成本是车间管理的重点。拖得时间长、等待时间久,总会成为攻击你的理由。质量保证如何避免非常关键:

市场要断货,快速决策永远放在工作首位。检验没完成,没人敢放,也没人敢在这一点上“讨价还价”。但记录没交放不放、偏差调查没结束要不要放。很纠结、但不能被动。给我个承诺、逼我的功夫记录都好了、上次也是这个理由没点改变,怎么在质量和交货间平衡,是有技巧的。


参与车间,让信任促进更高效质量决策


珍惜现场机会,积累车间管理的经验

·天天泡在车间,不能白泡、不能浪费时间。可以搭把手不?搭把手的过程中会不会真正理解车间难处、进而碰出火花?

·参与车间的管理会议,听听他们的思考、发布你的见解。车间的布置过程,会不会帮助你调整你的见解;会不会让你在现场监控时预知风险和复核操作。

·QA日常在现场的目标应该是达到“有事没空可以放心不在现场”、“分析问题能身临其境”、“没有监督不在现场仍能了解现场”、“换岗、升职后仍掌握现场,仍有威严”。在现场决不是“人在现场心在外”,需要与车间“打成一片”、值得彼此信任才是有效决策的前提。

学会换位思考,让解决问题思路更科学

·QA有导致矛盾出现的可能,也有解决矛盾的责任和建议。在合作和交涉的过程中,把解决问题放在第一位,把事往前推动放在第一位。把人的因素往后放是关键,解决矛盾可以为下次积累经验、可以为他人提供借鉴。

·QA有跳出质量、从公司利益考虑的责任和职责。你退一步、扛上公司目标这个大旗,他想一想、补充公司目标有何风险,彼此多想一步,也许思路会更开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