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母亲的棉鞋

 东湖讲堂 2024-03-18 发布于湖北

这个龙年注定是要载入中国气象史的一年。春节前后,江汉平原下了两场冻雨,气温低至-7℃,众多回家过年的车辆被堵在高速公路上几天几夜动弹不得,人们不禁感叹这个冬天好冷。

春节在老家,和母亲聊起这个冬天的天气,我感叹,都说这个冬天冷,但和我们小时候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小时候的冬天,房前屋后河塘里全都结了厚厚的冰,小伙伴们可以三五成群地在上面滑冰嬉戏。小时候的冬天那么冷,我们兄弟姊妹几个从来没有冻手冻脚。这时,年逾八旬的母亲脸上露出了孩童般笑容,略显自豪地说,这得益于她夏秋就开始准备做棉鞋、织手套。

母亲说做棉鞋最繁琐的两道工序,是刷鞋坯布板和纳鞋底。夏秋时节天气晴朗,是刷鞋坯布板的最好时机。母亲将平时积聚的旧布条、破布片,裁剪规整,将家里的门板卸下来,用浆糊拼贴在上面,刷一层浆糊,再贴一层布片,又刷一层浆糊,放在太阳下面晒干,就成了平整硬实的鞋坯布板。

最考验女人功底的就是纳鞋底,这可难不倒母亲。布板做好后,要依鞋样裁剪,做出一家人的鞋底,外面工整地贴上一层新白布,用浆糊将一层一层鞋底粘贴起来,先沿边用细白锁线纳几针固定鞋坯,然后一针一针地将鞋底纳紧实。鞋底很厚实,即便用钢针纳也不容易穿过,所以纳鞋底时中指上要戴一个金属顶针箍。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农村家庭的鞋基本上都是自给自足。我们兄弟姊妹五人,一人一双布鞋一双棉鞋就是十双,全是母亲一双手做出来的。为了不让我们冻着,母亲白天在厂里(乡镇企业)纺纱织麻袋,晚上吃过晚饭后就在灯光下纳鞋底做棉鞋。小时候,父母所在的工厂有自发电,但晚上9点断电熄灯,母亲就点起煤油灯继续纳鞋底。我夜晚一觉醒来,时常看到母亲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纳鞋底的身影。长年累月,针磨线勒,母亲手上勒出深深的印痕,留下厚厚的老茧。

为了赶时间,即便是同厂的妇女们聚在一起聊天,母亲手里的针线活也是不会停的。他们聚在一起,少不了查看讨论彼此手上的针线活,母亲纳的鞋底针脚线头横成行竖成排工整匀称紧实,总能收到同厂妇女们艳羡的目光。鞋底针脚线头越是密实匀称,越是结实耐穿。鞋底纳好,缝上事先做好的鞋帮,一双棉鞋就做好了。小时候,穿上母亲做的棉鞋,不仅感到暖和,还十分自豪,因为和其他小朋友的棉鞋相比,总觉得母亲做的棉鞋匀整紧实好看。

母亲对子女的爱,在这辛苦的针线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如今母亲年事已高,冬天要特别注意保暖,今年春节几个儿媳妇不约而同地为母亲买了一些礼物,有羽绒裤、羽绒棉袄、皮棉靴、保暖内衣等,母亲拿到儿媳妇们送的春节礼物,还责怪我们乱花钱。母亲啊,和您一针一线的辛苦相比,这些显得是多么微不足道啊!(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