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米粲:我觉得我自己这一生,选定病理这个专业还是非常值得的。

 医学abeycd 2024-03-18 发布于湖北

PART 1

《中国病理人物口述史》系列文化作品旨在以老一代病理学家的视角,真实、客观地叙述他们的人生与中国病理发展密不可分的经历。通过对老前辈的个人成长史、亲历的病理变革、见证的学科发展等进行采集和整理,形成记录和反映中国病理人传承、创新、发展的病理文化凝聚史和病理梦筑造史。期望通过这一系列影片的播出,既可以让中国病理人更加坚定职业选择,也会吸引广大青年医学生和科技工作者了解病理、加入病理、热爱病理,以老一辈病理学家为楷模,继往开来,博采众长,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为再创病理辉煌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病理人物口述史——米粲访谈录

PART 2

采访时间:2022年9月26日

地点:重庆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

人物小传

米粲,(1940.4——)籍贯重庆,著名病理诊断专家,1962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医疗系,历任重庆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讲师、副教授、教授及主任。1998年被遴选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卫生部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委员会命、审题专家兼病理学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一、二审专家。曾任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常委、委员,重庆市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委会委员,重庆市司法鉴定委员会委员及司法医学鉴定组组长。担任《乳腺病理学》副主编,《医家金鉴》、《中华外科病理学》、《肿瘤鉴别诊断手册》、《中华病理学杂志》、《诊断病理学杂志》、《重庆医科大学学报》等编委,《儿童肿瘤》常务编委。

口述视频

06:12

访谈精粹

对于病理的阐释

米:病理学是介于基础和临床的桥梁学科,它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还有就是病理变化。所以讲病理学是诊断的金标准。

选择病理的缘由

米:我外祖父是一个市立医院的院长,祖母是助产士,我爸爸是清华公派到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七年的博士,妈妈是护士长。我从小在这个氛围里面耳濡目染的都是关于医学方面的事情,所以我从小就没有想要做什么别的事情,就想当个为人民服务的好医生。高中毕业以后,我当时填志愿,只填了一个志愿就是学医,随后我就被重庆医科大学录取了。当时缺乏比较年轻的教师,所以念完二年级以后,我就被抽调出来补充师资队伍了。我服从分配,就到了病理教研室。

师道传承 致力病理诊断

米:当时西南地区医学发展比较落后,上海第一医科大学西迁到西南地区,支援西南地区医学发展。所以就从上医(上海第一医科大学)抽调了300多名骨干的医务人员。当时我觉得这些老师还是非常不简单的,比方说,直接带我的第一个老师是马国军老师,他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的,我就从他身上学了很多东西。另外就是钱韵兰老师,她是我一生最敬佩最敬仰的老师。我可以说,还没有哪一个老师可以像她(钱韵兰)这样子废寝忘食地工作,而且她的家里、床上全是书。西迁的很多老师,我觉得都是我一生学习的榜样。

米:大学期间一听尸体解剖我都害怕,所以就从来不去看尸体解剖。我到了病理教研组以后,尸体解剖就是我必须要完成的工作之一,从中也可以了解一些疾病发展的全过程,所以慢慢我就觉得没有什么害怕了,而且还努力去完成它。我记得当时我们老主任说过一句话——“做医学解剖是医学发展非常重要的环节,所以如果是在尸体解剖房摆一桌酒席,我照样吃得很香。”当时听了这句话,我觉得这怎么可能呢?后来通过我自己这么多年的实践,我体会了这句话的意义。最后就把它(病理)当成终生奋斗的目标,我愿意用一辈子把病理学搞好。

米:我的侧重是病理诊断,同时要兼顾科研和教学。我做的科研工作都是在诊断方面遇到的一些病例,来进行总结提高。当时(1983年)在全国来说,淋巴瘤的(病理)研究还是比较少的。我们淋巴瘤研究在全国开了个头,当时教委本来拨给我们很多钱,希望我们继续把这课题研究下去,后来钱老师(课题组长)觉得,我们还是应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诊断工作上。哪怕科研上我们放弃了一点,但在诊断工作上我们付出了更大的努力,我觉得还是值得的。

选择病理 奉献一生无悔

米:病理诊断,确实需要我们倾注全部的精力,一个病人诊断错了,就影响病人的一生。1980年,为了提高我们科室的诊断水平,决定抽调一名师资到上海肿瘤医院去进修,最后选中了我。因为上海肿瘤医院的名声是很好的,全国各地的疑难片都到这个地方来会诊。在上海肿瘤医院进修的这一年,我看了差不多2万张疑难片。我自己的诊断水平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很多疾病的诊断上有了新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而且诊断起来迎刃而解。从到病理科的那一天开始,我就非常希望这一生都能把工作做好。

米:我今年82岁了,从刚到教研室的一个小小助教,逐渐成长为一个讲师、副教授、教授,最后被遴选为博士导师,我一共培养了12名博士,13名硕士,他们现在都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病理科,现在很多人都是教研室主任,或者是业务骨干。我很欣慰,为国家培养了这么多的人才。另外,我觉得我自己这一生,选定病理这个专业还是非常值得的。从开始不情愿到慢慢最后熟悉它,最后到热爱它,我觉得我做的很对,而且我觉得这一生都很值得。

寄语未来的青年

米:学病理很苦,需要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沉淀,哪怕你有再高精的设备,最后还是要靠病理的切片来诊断。所以现在年轻人不要太浮躁,要定下心来。既然决心要把病理工作作为终生奋斗的目标,就要脚踏实地,戒骄戒躁,肯吃苦,求新知,在强国之路上奋力奔跑。

专业贡献

米粲教授长期从事病理教学、科研及诊断工作。多次主持全国病理学术大会。培养12名博士研究生、13名硕士研究生及大批青年教师、进修医生,其中多人已成为病理专业领域的骨干力量。主要从事肿瘤病理研究,完成论文数十篇,并在学术会议中进行专题讲座。获四川省教委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重庆市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重庆市医学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三等奖。承担国家"863"计划引导项目"抗肿瘤新药诺帝的研制与开发"及市教委课题等。2002年及2008年被评为重庆市首届及第二届学术技术带头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