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畚箕在鄂州人手里是用来捕鱼的!

 取经的兵 2024-03-18 发布于湖北

畚箕是一种用木、竹、铁片做成的农具,一种呈半椭圆锥形,嘴口薄,后部高,嘴口两边竹板比底部竹篾略长,底部是不那么方正的四边形,手臂插进提梁,就可把畚箕平稳地挎在腰间的铲状盘工具。

根据史料记载,畚箕在古代的时候是用荆条、或草绳、或篾竹等编成的筐类盛器,即畚箕。《左传·宣公二年》:“宰夫腼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杜预注:“以草索为之。”杨伯峻注:“其质为蒲或为草索......畚可以盛粮”,可以盛沙、石、粪、土等,如,《晋书·苻坚载记下.王猛传》:“[王猛]少贫贱,以鬻畚为业。”《新唐书.隐逸传.张志和》:“县令使浚渠,执畚无忤色。”

一只看似平淡无奇的畚箕,它的制作过程却是较为繁琐。首先需要选取适合做畚箕的竹子,然后剖成横截面与指甲面等宽的篾条,用以编织畚箕。然后,蔑匠师傅先用一根杨树枝放在小火上烘弯(U形),前宽后窄,成其为畚箕环。

当畚箕的大框架需先将其熨成型后,才能开始编织畚箕。再用竹蔑固定在粪箕环上编织。畚箕制成后,再用一根长度相宜的绳子(根据挑担人的身高而定)作系,固定在粪箕口的两个角和粪箕环的中间,将两根双头绳合并一处,做成一个可以让扁担头套进去的“扣”。最后,蔑子畚箕是“鸳鸯戏水”,成双成对,一对两只。

不过,畚箕在鄂州地区不叫“畚箕(běn jī)”,而是称之为“粪斗”,固名思义,最原始的用途,在鄂州地区是用来捡拾粪便的。曾几何时,家家几乎都有一个专门用来捡拾粪便的粪箕子。且,鄂州地区的畚箕较大,一般装有二只畚箕耳,便于用手抓或者系上绳子用于挑沙挑土。至今,鄂州地区还有俗语:“起早的汉子拾粪多。”

也就说,“畚箕(běn jī)”这一个古老的词语,到了南方古鄂州地区后,通过鄂州地区功能的演化,除了主要用以收运从地板上扫除的垃圾,撮垃圾、土方、粮食等,一般也当作基础的工程工具。

比如,在鄂州地区农村建房时,用处是最大的它可以运土装砖头,还有挑河堤、挑塘泥、开山造田都得用它。因为,不论是用其兜挑塘泥的,还担土,有不粘泥,上下方便,重量适当,自重也轻。

最为我们大家熟知的《愚公移山》的典故中,也是用畚箕运送的石方,原文里有这样一段话:“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意思就是:“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泥土,用畚箕运土石到渤海边上。”

当然,粪斗在鄂州地区最大作用,就是在农事活动中角色,春天播种插秧时,挑秧把子不在话下,不容易倒;秋收时,它可以盛装瓜果、红薯、花生;去菜园时,用它背白菜盛豆角;赶集时,还可用它来装买来的一窝小鸡仔、鸭仔……反正,只要能够放得进去,畚箕什么都能装。

“粪斗”是最简易、最实用、最肮脏、最易损的农用工具。在笔者的记忆中,粪斗最让称奇的用处,就是能当鱼网逮鱼。笔者的村子田间地头有很多沟渠,到了夏季坑里有水又有鱼,只要把沟渠顺着水流挖开,将下流水流出用粪斗拦住,水便沿着粪斗的塞眼流走,鱼、虾、泥鳅则全都进了粪斗的三角兜里,然后手到擒来,一一捡到桶里美味一顿,这种一网打尽的感觉其乐无穷。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致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