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聊聊AI 金融的一个产品思路

 天承办公室 2024-03-19 发布于北京

这是小赵哥的第127篇文章,目的是探索AI+金融的产品思路

图片

晚间接到老妈电话,说老爸在银行买的理财产品到期了,想买新的理财产品,问我买什么好。聊完后,突然想到去年和朋友的聊天。

朋友问,目前金融行业有哪些好的AI应用案例。我当时的回答是,AI+金融目前还没有发现很有价值的商业案例。

2023年AI大模型崛起后,金融行业也开始了一番AI化尝试。

有专门的金融大模型,彭博在2023年3月推出了BloombergGPT,此后国内金融公司也纷纷推出了各家的大模型,但这些大模型主要面向B端用户。另外,这些大模型在B端的实际功效也有待观察。

有做AI智能客服的,这个目前已经快成为标准配置了。

有做AI智能销售的,现在的电话营销很多听起来像真人的销售员其实都是AI机器人。

有做智能投顾的,但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东西,如果从国外算起,智能投顾的历史几乎和人工智能的历史差不多长。

有一次和一个量化基金经理吃饭,中途聊起大模型。对方坦言,现在大模型在金融交易中的用途有限。大模型的黑盒和幻觉问题使得大模型给出的交易策略需要人工验证,而且时效上并不比传统的机器学习算法有优势。所以在投资交易的环节,目前还没有使用大模型。

当时深以为然,金融行业的数据几乎全是结构化数据,传统机器学习算法已经很高效了,大模型处理非结构化数据的优势在金融业似乎不太能体现。

智能客服,智能销售,或者智能投顾这类AI机器人虽然有用,但目前来看,主要是基于B端降本增效需求而衍生的产品。

在C端,大模型该如何发挥作用呢?

今晚和老妈的对话结束后,一个关于C端大模型应用的想法浮了出来。

对于普通人来说,理财的需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风险应对需求:这类需求的主要产品是保险,寿险,财产险,意外险,医疗险等等,都是为了防范风险。例如寿险是为了应对身故风险,用来保障家人的生活支出,车险是为了应对车辆受损风险,其它类似。

基础收益需求:这类需求的主要产品是储蓄,另外还有一些债权类产品。这一类产品的数量最多,用户群体最大。储蓄型产品虽然直接挂钩国家基准利率,但不同银行,不同地区存在利差,大行和小行的利差有时甚至会超过100BP。债权类产品的主要特点是收益率固定,而且比储蓄型产品收益率高。

激进收益需求:这类需求的产品主要是股票和各种金融衍生品,最近十年兴起的区块链产品也属于此类。这类产品的特点是高风险,高收益。

从需求侧来看,金融产品的需求结构主要和年龄,财产挂钩。年龄越大,财产越多,基础收益需求占比越大。结合我国的人口结构来看,基础收益需求是最大的需求。

上面说了,基础收益需求对应的产品主要是储蓄型和债权型。储蓄型产品的供给方只有银行,这是法律规定。债权型产品的供给方主要是银行,证券公司,财务公司,基金公司等持牌机构。如果做资产穿透,所有债权型产品只有两种,一种是国家兜底的产品,如国债。一种是企业兜底的产品,如企业债。其它都是这两种的混合,如货币基金等。

从供给侧来看,整个金融史表明,金融产品毫无创新,所有金融创新都是新瓶装旧酒,储蓄和债权类产品也不例外。供给侧和AI无关,只和法律有关。

现阶段需求侧和供给侧是否有缺口?不但有,而且还很大。

中国理财市场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从最初的买国债,炒股票,到现在的数万种金融产品,供给的增多,导致用户选择成本越来越大。无论是1990年排队交钱的炒股培训,还是2020年爆火的理财培训,背后都是用户缺乏金融知识的体现。

如果从用户角度来看,购买一个基础收益型产品的理性决策过程如下。

第一步:了解基本金融知识。

第二步:搜集金融产品信息

第三步:对比各产品

第四步:选择一款收益率高的产品

第五步:手机下单或者到线下网点下单

这个过程没有考虑风险因素,因为一款合格的基础收益型产品不应该把风险因素交给投资者决策。

实践中,大部分人的决策过程是:

第一步:听身边人说某产品收益不错。这个身边人可能是家人,朋友,销售经理等。

第二步:和自己现有的产品收益进行对比。大部分人是和银行储蓄产品对比。

第三步:如果高于现有产品则买,反之,则不考虑。

理性决策和实践决策的主要差异体现在第一步和第二步,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用户的学习成本和选择成本过高,而AI+知识库可以大幅降低这部分成本。

以学习成本而言,用户真的需要去学习各种金融知识吗?

我只是想吃碗清水面,有必要去学烹饪知识吗?

为什么用户要去学习?如果产品定价是利率3%,用户买了必然得到3%。那么,只要是具备小学3年级数学知识的人就都有判断能力。

但现实是,为了实现销售任务,从金融机构到销售人员,都在金融合同中加入大量复杂的金融概念。既增加了产品供给成本,也增加了用户的购买成本。

一件原本简单的事情,最后变成了投资者需要学习大量知识来防止被骗的游戏。对于基础型产品,风险识别和筛选本来就应该是金融机构的事情,否则金融机构凭什么赚用户的钱呢?

遗憾的是,现实中金融机构堆砌了大量的概念,需要用户自己去识别。

用AI大模型去解决那些复杂的概念,去筛除那些虚头巴脑的金融机构,让投资者只需要用小学3年级的数学知识做判断,这大概是AI+金融最好的应用价值。

图片

点击关注,下期再见

图片

有空聊一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