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解读之黄芪——排脓止痛,除疮痈

 四气五味480524 2024-03-19 发布于福建

黄芪,主产于中国西北,山西北部浑源地区,内蒙,甘肃等地都有大量野生和人工种植的黄芪,各地品质略有差异。

山西的“正北芪”和内蒙黄芪,品质较好,土层厚,力量足。是临床极常用的药品之一

《神农本草经》经文:黄芪,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创,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一名戴糁。生山谷。

经文解读

黄芪,旧称为黄耆。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解释:

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今俗通作黄芪。

《本草原始》也讲:耆者,年高有德之称,耆者,历年久而性不燥,此药缓如之,故得以耆称。

耆,年老之意,一般指60岁以上的人,称为“耆年”“耆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西大同浑源地区,为“北岳恒山”所在之地,以“正北芪”闻名。

不但物产优美,当地人更是质朴浑厚,恒山是唯一一个集儒释道于一体的大岳。

和饮片厂的行内人交流,对于浑源黄芪检测,有效成分含量高出普通黄芪数倍,对于急症大证一定要使用高品质黄芪。

  • 痈疽

中医外科常用病名。痈,多指皮肤浅表肿痛,皮下组织局部化脓性炎症;疽,指疮面深而凹的化脓性炎症,多可深入骨肉之间。

痈多属阳证,疽多属阴证。二者并称,泛指各种脓肿。

  • 败创

久不愈合的疮疡。凡败坏之创,日见亏毁,如慢性溃疡,结核性溃疡,其边缘常如虫侵食之形,故败创曰蚀也。

  • 痈疽久败创

是疮疡日久,久治不愈,形成疮疡成脓而不溃,或溃烂而久不收口,导致局部长期流稀脓或清水。

  • 排脓止痛

黄芪对于各种疮疡,尤其是久不收口,久治难愈者,大剂量使用可以很好的排脓止痛,促进疮疡快速愈合。

我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血管外科实习工作期间,曾治疗一位糖尿病患者,因游泳而被碎玻璃扎伤,导致一条腿整个肿胀糜烂。

西医坚持要截肢,但患者拒绝,除了每天的清创换药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大剂量的黄芪炖鸡内服,患者逐步气血恢复,脓稠而肉芽鲜活,疮面逐步痊愈,保住了一条腿。

  • 大风

古病名,即麻风病。

《素问·长刺节论篇》: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除麻风病外,还指外感风邪。

最常用的经典方剂就是玉屏风散。另一种指脑血管病的中风。最常用的方剂是补阳还五汤。都是重用黄芪的好方。

  • 癞疾

古病名,麻风病。或头生疮疡的疾病。

  • 五痔

古病名,肛肠病名,痔疮病的总称。

  • 鼠瘘

古病名。指瘰疬之多口破溃,贯通流脓,形似鼠穴,多发于颈腋部,形成瘘管,破溃流脓而久不瘥。现代称之为颈腋部的淋巴结结核

《诸病源候论·鼠瘘候》:鼠瘘者,由饮食不择,虫蛆毒变化入于脏腑,出于脉,稽留脉内而不去,使人寒热,其根在肺,出于颈腋之间。

  • 小儿百病

多与脾胃虚弱有关。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临床对于发育不良,脾胃虚弱,胆小害怕,先后天都有不足的小朋友,常常在处方内加黄芪,可以快速的强健脾胃功能

脾胃内脏一壮,小朋友的性情都会改变,会更胆大,大方的与大人对接,一般调2-3月,瘦小的小朋友都会变的壮壮的。

  • 补虚

补益虚劳羸瘦。经典方剂:补中益气汤,大补元汤等。

鉴别要点

饮片呈圆形或椭圆形厚片。饮片切面,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切面呈“菊花心”状裂隙,“金盏银盘”明显,有的饮片中心偶有枯朽状或空洞状,气微,味微甜,嚼之有豆腥味。

好的黄芪,要做到皮松肉紧,有一种很有力量的紧实感。市场也常见有些黄芪发泡发糠,或是因采收时节不对,或是生长过程受影响,会降低黄芪药效,要注意鉴别。

临床使用

黄芪,生用益气固表,清热,托毒排脓,生肌,利水消肿;密炙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益脾生血。

黄芪的使用剂量和疗效有紧密的关系。量轻,10-30克乃至100克以下,具有明显的升阳举陷,升血压作用。

大剂量250克以上反而有降血压作用。所以临床一定要斟酌人体质,病情,准确的给出黄芪剂量。黄芪对糖尿病患者,改善血糖,尿糖以及糖尿病形成的疮疡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大家健康超能团#@大家健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