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域汉族悲情卫国史:守土戍边2000年,前仆后继地牺牲

 花小鼠 2024-03-19 发布于广东
西域汉族悲情卫国史:守土戍边2000年,前仆后继地牺牲

几位朋友聊天时说:“犹太人是世界上最悲情的民族,他们被驱逐而流落四方,他们饱经风霜,命运坎坷…”此时,一位西域汉族朋友插话说:“我不反对你的说法,可是当听你谈犹太人的悲情时,我地不由想到新缰的汉族,我认为西域的汉族,才是世界上最悲情的……”

长期以来,说起西域,我们总是条件反射式地将其等同于维五尔等少数泯族,总是把新缰人等同于维五尔人,而忽略了西域的汉族,这是不正确的。今天,沙和尚来谈谈新缰汉族历史,新缰汉族在西域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西域的世居民族,他们在西域的历史从来就没有断过。只是他们的故事很悲壮,为了戍守边疆,保卫家园,前仆后继,被敌人如割韭菜一样杀害。但是,他们没有退缩,终于为我们守得这片广袤的国土。

西域汉族悲情卫国史:守土戍边2000年,前仆后继地牺牲

今天,我们来讲讲西域汉族的卫国史,谈谈无数先辈为中华戍守边疆2000年,发生的一幕幕悲情而惨烈的故事!

瑶池相会:神话故事中西域与中原王朝的血肉联系

新缰古称西域,位于祖国的西部边陲,在西域多民族共同聚居格局形成的过程中,汉族是两千多年来西域历史上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唯一没有间断过的民族;汉语、汉文是唯一没有中断过的语言文字。西域汉族是百折不摧,不可思议的一个群体,是西域历史最为厚重的民族,也是一个迸发着力量与韧性的民族。

西域和中原王朝的联系,黄帝时代有就记载,黄帝战胜蚩尤的大战中,西域的九天玄女就来助阵,还曾派陆吾参与攻打共工。这个九天玄女虽被神话,但可以理解为西域的母系部落首领。尧舜禹时代,西域各族人民仍和中原华夏祖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着密切的进贡贸易往来。

西域汉族悲情卫国史:守土戍边2000年,前仆后继地牺牲

3000年前,伟大的君主周穆王,打败了犬戎,打通了与西域的联络通道,西域向周王朝称臣纳贡。周穆王与西域母系氏族部落首领西王母的相会,被演绎成为“瑶池相会”的神话故事,成为千古爱情经典故事。西王母也成为中国神话中的王母娘娘,成为西域各族人民心向中原中央政权的证据。最早记载西王母女性形象的便是《穆天子传》,和《穆天子传》一起出土的《竹书纪年》记载,在周穆王与西王母首次会面后第二年,西王母就到中原朝见周穆王。

不破楼兰终不还:西汉赵破奴700骑统一西域

如果说周穆王时代对西域只是羁縻式管理,那么,西域正式纳入中原王朝统治,是西汉开始的。《史记·大宛列传》:“而楼兰、姑师小国耳,当空道,攻劫汉使王恢等尤甚。而匈奴奇兵时时遮击使西国者。使者争遍言外国灾害,皆有城邑,兵弱易击。于是天子以故遣从骠侯破奴将属国骑及郡兵数万……”“武帝遣从票侯赵破奴将属国骑及郡兵数万击姑师。王恢数为楼兰所苦,上令恢佐破奴将兵。破奴与轻骑七百人先至,虏楼兰王遂破姑师,因暴兵威以动乌孙、大宛之属。还,封破奴为浞野侯,恢为浩侯。于是汉列亭障至玉门矣。”

这些古文看着头大,是啥意思呢?

我给大家翻译一下,大意是:汉武帝派赵破奴带兵数万进攻西域,结果:赵破奴手下一个叫王恢的(此人还是个商人),带700轻骑就把楼兰、车师两国给灭了,后又在车师大败匈奴。之后,赵破奴率部队进发乌孙、大宛,各国迎风而降,西域自此纳入大汉疆域。赵破奴被封为浞野侯,王恢被封为浩侯。赵破奴以700人破两国,战力惊人。有人也许会问这是不是这两国太弱的缘故?未必!两国中车师国尤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500年后,北凉耗时8年,最后引柔然大军合攻才拿下车师。赵破奴副将王恢曾经是商人,熟悉西域地形,他靠的是奇袭策略,所以仅700骑就拿下了两国。

自此之后,丝路的畅通,楼兰、车师、轮台、龟兹……这些曾经遥远的名字,被纳入大汉疆域,进入文人的吟咏之中。王昌龄《从军行》写道:“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李白《塞下曲》写道:“五月天山雪,天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抑玉鞍。原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十三将士归玉门:500汉军抵抗2万匈奴1年多

公元74年,汉朝重新设立西域都护府,任命耿恭和关宠为戊已校尉。次年,北匈奴单于派两万精兵进攻车师,杀死车师后王,转而攻打驻扎了数百人的耿恭驻地,将其围入城中。此时正值汉明帝驾崩而无暇发兵,救兵不至,车师国又背叛汉朝,与匈奴合兵进攻耿恭。汉兵粮尽,陷入困境。他们煮铠弩食其筋革,拒绝匈奴的招降,坚守城池。直至章帝继位,才出兵战败匈奴。当援兵来到耿恭守城时,城中仅余26人。待随汉军回至玉门关时,仅剩了13人,而且衣服洞破褴褛,形容憔悴枯槁。玉门关守将感动得亲自为他们沐浴更衣。

西域汉族悲情卫国史:守土戍边2000年,前仆后继地牺牲

南北朝

1、李唐先祖李暠:在西域建立汉人政权42年,最终战败投降北魏

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祖国内陆战乱频繁,中原政权对新缰的统治逐渐弱化,但汉人在新缰的存在一直未间断。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李唐先祖李暠,李暠是李广后裔,唐太宗的7世祖。公元400年,在这个“少数民族南下”的时代,在少数民族重重包围中,李暠在西域建立了一个汉人政权“西凉”。在北凉与南凉的夹击下,他走出玉门关,向西发展。405年10月,李暠把都城迁往酒泉,李暠以酒泉为中心,经营西域,他向敦煌大量移民,他的王朝疆域包括甘肃西部及新缰东部。

李暠死后,国破家灭,他的孙子李宝逃亡到哈密,422年李宝在伊吾(今哈密)复国,建立伊吾西凉(又称后西凉),李宝为伊吾王。李宝在此收集西凉遗民,很快,归附者达到了二千户人,李宝对这些前来投奔的西凉遗民均亲自接待,其亲民的作风很得民心。李宝经营西域20年,但国力太弱,战败之后不得不投降北魏。

公元444年,李宝入朝觐见北魏,被扣留在了京师,后西凉政权就此终结。但是,塞翁失马,李宝改任北魏的官员,任镇南将军、并州刺史、内都大官,但是李氏家族从此成为北魏重臣。并深得宠信。后来,李氏家族夺舍成功,夺取中华政权,建立了辉煌的大唐王朝。

西域汉族悲情卫国史:守土戍边2000年,前仆后继地牺牲

2、西域的高昌王国

除了李暠的西凉外,高昌王国也是南北朝时代最重要的汉人王朝。当时,在李暠的西凉灭亡之后,不少内陆汉人迁居河西走廊,又辗转进入西域,他们和魏晋屯田士卒的后裔汇集于高昌(今吐鲁番),建立以汉人为主体的高昌王国。

5世纪末,金城(今兰州)人麴嘉被拥立为高昌王,这个麴氏高昌王国存在了140多年,曾是新缰地区最强大的政权。高昌王国向中原的北魏王朝朝贡不绝,也努力保持汉文化传统。520年,麴嘉“自以边遐,不习典诰,求借五经、诸史”,并请国子助教刘为博士赴高昌,教习经典,北魏都一一应允。

安史之乱后大唐军队苦守西域53年,万里一孤城,三军将士尽白头

公元618年,唐王朝建立。658年,大唐灭了西突厥汗国,收复了西域。大量汉人进入西域,主要集中于伊州(哈密市)、西州(吐鲁番盆地)、庭州(今天山北麓吉木萨尔到玛纳斯县一带)以及安西四镇(今焉耆、龟兹、疏勒、于阗),成为大唐州县编户,包括军人及其家属、农耕人员、商人及犯人,等等。以高昌为例,开元年间,有户19016(口49476);庭州,开元时有户2236(口9964)。这样的地区在西域还有很多。虽然每处几万人数量不多,但在人口稀少的西域,人数占比是非常大的。大唐汉人的聚居区还包括了今天吉尔吉斯境内的碎叶城,李白的父辈曾在那里经商,李白就是在那里出生的。大唐的汉人在西域繁衍生息,推动了西域经济的繁荣。

公元755年,中国历史上爆发了著名的安史之乱,中原唐军惨遭重创,只得招回甘肃、西域驻军,共赴国难!《新唐书》载:安西、北庭都护府的兵力分别是2.4万与2万,经三次回调,安西仅余1.1万,北庭不足1万,如果算上战损,西域兵力共计不到2万。当唐朝将河西地区的守军调回中原后,吐蕃就趁机出兵,攻打河西走廊。当时,西域仍有唐朝的守军,河西失守之后,他们与中原朝廷的联系就被吐蕃切断,成了孤军。但西域守军仍然奉唐正朔,坚守西域,坚决不向吐蕃投降。吐鲁番出土的《高耀墓志》有“广德四年”的记载,但历史上广德只有两年,可见当时的西域守军完全不知道中原朝廷的状况。唐朝西域守军被围困之际,一直想要与中原朝廷取得联系,不断派出小队人马向中原进发,直到768年,才有一小队人马回到长安。朝野上下皆被他们“舍身报国”的精神感动,当时的皇上唐代宗称赞他们“不动中国,不劳济师,横制数千里,有辅车首尾之应。以威以怀,张我右掖,凌振于绝域,烈切于昔贤。微三臣之力,则度隍逾陇,不复汉有矣。”

西域汉族悲情卫国史:守土戍边2000年,前仆后继地牺牲

朝廷虽然感动,但是经历安史之乱,唐朝由盛急衰,已经没有能力再经营西域,因此也并没有给西域守军提供什么大的帮助,他们依然是孤军。甚至在783年之后,唐朝再次出现叛乱,唐德宗为了向吐蕃借兵平乱,将西域地区割让给了吐蕃。不过这个命令并没有传到西域,唐朝守军仍然坚持履行职责,驻守西域。西域守军在没有援军帮助的情况下,孤军奋战,最终不敌吐蕃军队,于808年全军覆没。为了保护国土不失,西域的唐朝守军孤军奋战53年,即使自己的坚守不被朝廷所知,依然坚持不放弃,令人敬佩。

惨被奴役:宋元时期的西域汉族

在宋元时期,汉人在西域不仅没有绝迹,反而又有几次移居新缰的高潮。但此时统治阶层已非汉人,汉族在西域只是被统治压迫阶级,惨被奴役。

公元1124年,辽朝皇族耶律大石率数万契丹人和汉人西迁,建立西辽政权。1132年,耶律大石在叶密立(今新缰额敏县)称帝,“上汉尊号曰天佑皇帝,改元延庆”。12世纪中期,西辽进行人口普查,境内契丹人和汉人总计8.4万户,约为当时新缰人口的1/3以上。此时,辽朝已统治中国北方200多年,契丹人深受中原文化熏陶,与汉人的差别已经很小。在西辽,汉文是主要的官方书面语,朝廷诏令、公文和文牒都用汉文书写。西辽把中原地区的建筑和雕塑艺术带到新缰和中亚,房屋使用瓦当和炕式取暖系统,在佛教雕塑中也体现出明显的汉地艺术特点。

13世纪初,成吉思汗西征时,军队中包含了大量的女真人、契丹人和汉人。在道教全真派领袖丘处机的弟子李志常所著的《长春真人西游记》称,赛里木湖附近“守关者皆汉民”。元世祖忽必烈灭南宋之后,为抵御西北藩王的叛乱,又征发大量汉军(原金朝统治区各族民众组成的军队)和新附军(投降元朝的南宋军队)和内陆的农民、工匠到新缰,在别失八里(今伊犁)、斡端(今和田)、哈迷里(今哈密)等地屯田,并设置冶炼工场。由于元朝把当时已难以区别的契丹人、女真人和北方汉族人统称为“汉人”,因此在西辽和蒙元时期进入新缰的这些人和新附军都可以看作汉族人。阿里麻里(今霍城)的当地民众看到祖国内陆人民带去的汲水技术之后,称赞“桃花石(指汉人)诸事皆巧”。在那里,“回纥与汉民杂居,其俗渐染,颇似中国(指中原地区)”。

辽朝已经汉化较深,对西域汉人的压迫还相对有限,而对于实行四等人制度的蒙元,西域的汉人受到了相当的压迫。

清朝:西域汉族惨烈的家园保卫战

1、清朝收复西域,大批汉人涌入,为建设西域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清朝时期,清政府平定西域准噶尔部叛乱(乾隆二十年,即1755年),对西域实行大规模移民,主要是守边屯田,后把西域改称新缰。汉人成为移民西域的主要人员构成,居住于巴里坤、木垒、古城(今奇台)、昌吉、迪化(今乌鲁木齐)、伊犁等地,后因屯垦需要,汉人从上述地区迁往塔里木盆地四缘的喀喇沙尔(今焉耆)、吐鲁番、和阗(今和田)等地。光绪元年(1875),左宗棠任钦差大臣督办西域军务,此时,湘军入疆,不少人定居,袁大化任西域巡抚时,来了不少河南人,杨增新任西域省长时,许多云南人到疆落户。另外,清代遗迭的犯人来疆每年不下六七百人。据不完全统计: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仅生活在乌鲁木齐及巴里坤两地的内陆汉族人口就已达17万人之多。

2、几万军民以身殉国,惠远古城见证中华儿女保卫边疆血泪史

在伊犁有一座边疆小城,惠远古城。惠远是的西域的历史名城之一,唐太宗李世民曾在此设北庭都护府。1763年,清帝国击败准葛尔部,在伊犁河北岸度地筑城,乾隆帝亲自赐名曰“惠远”。

清末阿古柏侵略新缰,1864年,分裂分子发动叛乱,进攻伊梨。以汉、满、蒙(汉族占多数)为主的反分裂各族军民,与分裂份子奋勇战斗。但除惠远之外的其他城镇陆续陷落,几万军民退守惠远城,等待朝庭援军。民族分裂分子进攻惠远城,各族军民,死守孤城。苦战18个月后,叛军挖掘地道,炸毁城墙,惠远城被攻破,伊利将军明绪引爆炸药库殉国,城中数万爱国军民被分裂分子屠杀殆尽,惠远城几万军民殉国,为守土护疆流尽最后一滴血

视频说明《记住乡愁》第四季第二十二集-惠远镇

,时长29:59

,时长29:59

3、民团英雄徐学功:7个兄弟全战死,家眷几乎被阿古柏屠杀殆尽,但他让西域十万汉人等到了左宗棠的解放军

1867年(清同治十年),阿古柏侵略军从南疆进入北疆,虏掠屠杀人民。西域汉族自卫军领袖徐学功,率领汉人民团,以乌鲁木齐南山、芳草园(今呼图壁芳草湖)、沙山子(今玛纳斯北部)为根据地,活跃于东至巴里坤、木垒,西至乌苏、玛纳斯,南至焉耆,北至塔城地带,坚持抗击阿古柏达12年之久。徐学功的自卫军与绥来赵兴体、昌吉沈廷秀、济木萨孔 才、奇台张和民团互相呼应,配合作战,兵力多至五千,抗击阿古柏也最得力,曾二次收复巩宁城(乌鲁木齐满城),包围迪化城(乌鲁木齐汉城),克复昌吉、呼图壁等地,保卫了各族人民的生命财产, 屡建奇功。

西域汉族悲情卫国史:守土戍边2000年,前仆后继地牺牲

1871年(清同治十年)7月,徐学功约孔才攻奇台、沈廷秀攻昌吉、赵兴体攻绥来、自攻迪化,向阿古柏侵略势力发起攻击。学功收复满城、围汉城,而其他各路兵皆败。同年11月,徐率领骑兵500和黑龙江总兵依勒和布配合,打败阿古柏侵略者于沙枣园(令兵团一O五团,位于昌吉县北部),斩敌无数。

在抗击阿古柏的长期斗争中,徐学功家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的7个兄弟全部阵亡。1873年5月,徐学功迎来了人生最大的打击。景廉在古城召见徐学功面询敌情。阿古柏派兵乘机袭击南山,徐学功家眷几乎被阿古柏屠杀殆尽。

但是,他苦战12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却让迪化约十万汉人,等到了左宗棠的解放军。

4、保卫西域大接力:民族英雄林则徐向左宗棠亲传治疆心得

1842年12月10日,被流放到伊犁的林则徐经过122天长途跋涉,抵达伊犁的惠远城。林则徐在伊犁生活了近3年,在三年多的流放时间里,林则徐拖着多病之躯,为新缰的建设呕心沥血。他亲历南疆库车、阿克苏、叶尔羌等地勘察,行程二万多里,所到之处兴修水利,开荒屯田。他亲自设计修建的“林公渠”,至今还发挥着作用;他积极推广的“林公井”——又称坎儿井,现在依旧造福百姓。他用实践行动,践行了他“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信念,造福新僵各族人民,至今仍为人们所感念、传颂。为了填补修渠的经费不足,林则徐捐出全部身家,这科修建人工河流也被称为“林公渠”。

进入19世纪后,由于大清统治的腐败,西域分列分子趁机蠢蠢欲动。沙俄也对北疆的土地觊觎已久。林则徐西域三年,觉察到沙俄蓄谋侵略中国的野心,犹大声疾呼,告诫国人:“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林则徐忧国忧时,不仅反侵略的立场始终如一,而且就其对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的形势认识来看,也是极有眼光的。林则徐当之无愧,是中国近代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

林则徐告病还乡途经长沙时,邀约左宗棠前来会晤,交谈对西域的看法。当时,林则徐64岁,左宗棠38岁;林则徐是封疆大吏,左宗棠只是书生,年龄、地位悬殊,但这丝毫未妨碍两位忘年交的竟夕畅谈。他们许多见解不谋而合。西域的现状和前景显然是个重点话题。林则徐说:“西域屯政不修,地利未尽,以致沃饶之区,不能富强。”他又说:“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空有御俄之志,终无成就之日,数年来留心人才,欲将此重任托付……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僵,舍君莫属!”这次见面,两人“宴谈达曙,无所不及”,林则徐证实了左宗棠确实是只可得一、不可求双的绝世奇才。于是他郑重其事,将自己在西域收集的地图资料悉数赠给左宗棠。二十多年后,左宗棠挥师西域,早已胸有成竹

西域汉族悲情卫国史:守土戍边2000年,前仆后继地牺牲

5、被染红的伊犁河水

1933年春,东北抗日义勇军经过苏联,历经千辛万苦辗转来到西域,4万名退入苏联境内的东北抗日义勇军,回归西域时剩下3万人。这些人中,只有2300多人费尽周折返回东北抗日战场,后因种种原因,又有2000余人返回了西域,占返回东北的义勇军总数的85%以上。他们放弃返回东北故土的愿望,征尘未洗就投身到保卫祖国西部边疆的神圣事业中。东北抗日义勇军开创了西域相对和平的发展环境后,为平定西域内乱、维护国家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在支援抗日作出了突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这些抗日义勇军,却在西域遭受了灭顶之灾。

1944年,西域三个区发生革命起义。这次起义是一次武装反对国民政府的运动,但是,革命初期难免泥沙俱下、鱼目混珠,一些反动的封建主和淙教上层人物曾一度攫取了革命的领导权。他们鼓吹泛伊期兰主义和大土耳其主义,煽动对汉族等爱国群众的仇杀,革命一度违背了各族人民的意愿。大批在苏联安排下进入西域的原东北抗日义勇军战士及其家属,遭到了惨绝人寰的杀害。伊宁被分裂分子攻克后,城里的汉人绝大部分遇难,城中的东北汉人(多为原抗日义勇军及家属)几乎无一人幸免,伊犁河的颜色都被鲜血染红。伊犁郊县爱国军民纷纷向外逃亡,巩留、新源、特克斯等地爱国群众向焉耆撤退,至玉尔都斯山被追上,生抵焉耆者只余三十多人;昭苏反分裂的爱国群众企图翻越冰达坂退往阿克苏,正值寒冬,冻死饿死无数,最后抵达者只有十余人……

西域汉族悲情卫国史:守土戍边2000年,前仆后继地牺牲

结束语

解放后,1949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西域,随后,很多解放军官兵(绝大多数是汉族)就地转业,分布于西域各地,组建为西域军区的14个师和100多个农牧团场。1952年,兵团从上海、湖南、湖北、山东等地招调女兵并派有干部及其家属进疆,1958年到1959年,山东、安徽、江苏支边汉人青年来西域,1964年至1965年又有大批上海、天津、四川支边青年来疆,1966年有大批河南支边青年来疆。截止2015年,西域汉族的人口有860余万人,占全疆总人数的36.44%。

以史为鉴:西域汉族史是西域历史中不可缺乏的一部分,西域汉族是护土戍边中最重要的力量。当中央政府强大的时候,西域汉族的辛勤建设带来了西域的大发展、大繁荣;但是,当中央政府弱小的时候,西域的汉族就会像割韭菜一样遭受灭顶之灾。但是,生活在西域的汉族却对此无怨无悔,他们深深地热爱着祖国的这片土地,这里是他们的家园,2000年无数先辈血和泪铸就的家园,他们坚决同“三股势力”斗争到底,他们是最值得依赖的力量,也是最值敬佩的群体,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