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谁写诗最好?读读每人经典的3首诗便知

 新用户40828904 2024-03-19 发布于福建

凡是上过初中、学过初中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戊戌变法”,都知道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是戊戌变法最重要的三位推动者,他们三人都是中国近代史上响当当的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都会写诗,那他们写诗水平如何?谁写诗最好?本文即将揭晓谜底,分享他们每人3首诗,读完便知答案。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谁写诗最好?读读每人经典的3首诗便知

首先先来欣赏康有为的诗。

康有为第1首诗 《秋登越王台》

秋风立马越王台,混混蛇龙最可哀。

十七史从何说起,三千劫几历轮回。

腐儒心事呼天问,大地山河跨海来。

临睨飞云横八表,岂无倚剑叹雄才!

晚清社会,西方各大强国对中华大地虎视眈眈,国势风雨飘摇,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终于打开了中国的国门。

1879年,康有为登上广州市北越秀山上的越王台,他触景生情,想到波谲云诡的形势,写了这首登高咏怀之作。

此诗描写了作者登临越王台所见所闻所感,他联想到历经浩劫的国运时局,呼唤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手握长剑,力挽狂澜。

全诗气势磅礴、风格雄健,体现了康有为独特的艺术个性,颇具功力。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谁写诗最好?读读每人经典的3首诗便知

康有为第2首诗 《出都留别诸公》

天龙作骑万灵从,独立飞来缥缈峰。

怀抱芳馨兰一握,纵横宙合雾千重。

眼中战国成争鹿,海内人才孰卧龙?

抚剑长号归去也,千山风雨啸青锋。

清朝文人大都会写诗,但当时的文字狱很恐怖,禁锢着诗人们的灵魂,不敢随意挥洒,这对清诗的发展是很不利的,但也在夹缝中产生了不少佳作,比如这一首。

此诗是一首变法者之歌,是康有为离开京城时所写。全诗展示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忧虑和思考,体现了他对变革的追求,词句间弥漫着豪放的壮志凌云和对国家未来命运的关心。

尾联“抚剑长号归去也,千山风雨啸青锋”最精彩,以景代情,诗意盎然,令人回味。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谁写诗最好?读读每人经典的3首诗便知

康有为第3首诗 《过虎门》

粤海重关二虎尊,

万龙轰斗事何存。

至今遗垒余残石,

白浪如山过虎门。

1887年秋,康有为秋游香港,他在归途中路经虎口,看到如山的白浪冲刷着鸦片战争时的废垒残石,勾起了深深的感慨,遂有感而写此诗。

此诗写了虎门形势的雄壮险要和遗垒的残破颓败,用当年虎门销烟和抗击侵略军的激烈战斗和眼前侵略者的嚣张狂暴作对比,抒发了忧时伤世的愤慨心情。

全诗对比强烈,文辞瑰丽,风格雄浑,是一首佳作。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谁写诗最好?读读每人经典的3首诗便知

欣赏完康有为的诗,再来欣赏梁启超的3首诗。

梁启超第1首诗 《读陆放翁集》其一

诗界千年靡靡风,

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

亘古男儿一放翁。

这首诗写于1899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出走日本期间,写的是他读陆游诗集后引发的感慨。

此诗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指出千百年来诗坛萎靡不振,在这种柔媚纤弱之风笼罩下,像爱国诗人陆游那种刚健雄直的战斗性和勇于为国家献身的精神也消亡了。

梁启超崇拜陆游,推崇爱国主义和为国而战的尚武精神,他积极倡导诗界革命,欲改造文学,振作民气,通过文化自赎达到救国拯民的目的,这首诗就是他发自肺腑之作。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谁写诗最好?读读每人经典的3首诗便知

梁启超第2首诗 《太平洋遇雨》

一雨纵横亘二洲,

浪淘天地入东流。

却余人物淘难尽,

又挟风雷作远游。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大肆捕杀维新党人,戊戌变法正式宣告失败,在友人的帮助下,梁启超逃往日本。

1899年,梁启超游历美洲,乘船过太平洋时,遭遇大雨有所感慨而写此诗。

此诗气势磅礴,作者并不因为变法维新运动的失败而退缩,他立足于太平洋之上,遥视亚、美二洲,思古感今,展望未来,通过此诗深刻生动地展示了作者心中的大志,境界开阔,热情奔放,极具乐观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谁写诗最好?读读每人经典的3首诗便知

梁启超第3首诗 《读陆放翁集》其二

辜负胸中十万兵,

百无聊赖以诗鸣。

谁怜爱国千行泪,

说到胡尘意不平。

陆游一生奔走呼号,为抗金复国竭尽心力,但在投降派主宰朝政的情况下,他始终无法实现自己的崇高抱负,空老乡间,郁郁而终,徒自发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的感慨。

在顽固派打压下,戊戌变法最终失败,梁启超此时心境跟陆游何其相似也?

此诗中梁启超以陆游自比,寓意他和陆游一样一片爱国衷心,但同样受到压抑和排挤,不能用世,不能推动变法,无法使国家繁荣昌盛,结合晚清那段无法言说的历史,读之令人感慨万千,唏嘘不已。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谁写诗最好?读读每人经典的3首诗便知

最后再来欣赏谭嗣同的3首诗。

谭嗣同第1首诗 《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戊戌变法失败,康有为、梁启超等提前得到消息,逃亡他乡。

谭嗣同也同样得到了消息,友人劝他尽快逃走,但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于是,谭嗣同成为了“戊戌六君子”之一!

这首诗就是谭嗣同临刑前的自白书,体现出的是他视死如归的精神,是刀口下跳舞的潇洒,谭嗣同为了变法甘于流血牺牲的精神随着此诗永久地流传下来。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谁写诗最好?读读每人经典的3首诗便知

谭嗣同第2首诗 《潼关》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1882,谭嗣同18岁,春天他从浏阳起身,前往父亲谭继洵任职的甘肃兰州。当途经潼关时,他被眼前雄伟壮丽的景色所深深吸引,写了此诗抒怀。

全诗豪迈奔放,写景抒情巧妙结合,含蓄生动,令人回味。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谁写诗最好?读读每人经典的3首诗便知

谭嗣同第3首诗 《有感》

世间无物抵春愁,

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

天涯何处是神州?

这首诗写于1896年《马关条约》签订后。

甲午海战失败,中华大地面临被列强蚕食瓜分的危机,谭嗣同得知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内容后,不禁愁愤难抑,几欲痛哭失声。

这首诗写面对国土被侵、主权旁落的深重民族危机,作者满怀悲痛和无助,他虽身处阳光和煦的春日,但无法慰藉内心深处的愁绪,诗句间弥漫着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深,读之令人动容。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谁写诗最好?读读每人经典的3首诗便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