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仓式”分红3.6亿,敏达股份IPO终止

 耕读之者 2024-03-19 发布于北京

证监会严管拟IPO公司'清仓式'分红之际,这家公司撞在了'枪口'上。

上交所官网更新的最新一期IPO审核信息显示,宁波敏达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敏达股份')的IPO进展变更为'终止',公司与保荐人民生证券撤回了IPO申请。敏达股份的IPO申请受理于2023年3月3日,公司原计划在沪市主板上市,募资金额为5.48亿元。

交易所并未公布其撤回申请具体原因,不过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敏达股份过去三年累计分红3.59亿元,是该期间扣非后归母净利润3.43亿元的1.04倍。现金分红的大部分落进敏达股份的实际控制人'林氏家族'。另外,敏达股份2022年的盈利能力呈现明显下滑。

逾九成进实控人口袋

关于IPO市场存在的'清仓式分红',证监会3月15日发布的《关于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试行)》中明确,要突出交易所审核主体的责任。其中就提到严密关注拟上市企业是否存在上市前突击'清仓式'分红等情形,严防严查,并实行负面清单式管理。

当日晚间,上交所官网显示,敏达股份的IPO进展变更为'终止',申请受理一年后'折戟'。招股书显示,敏达股份主要从事汽车金属紧固件的研发、生产并向汽车主机厂或其一级配套供应商销售。

“清仓式”分红3.6亿,敏达股份IPO终止

报告期内(2019年至2021年、2022年1月-6月)的前三年,敏达股份的营收净利润表现平稳,无明显上下波动,在2022年上半年公司的净利润突然出现大幅下滑。

根据招股书,报告期内,敏达股份实现营业总收入分别为8.75亿元、8.28亿元、9.59亿元、4.36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8亿元、1.14亿元、1.13亿元、0.29亿元,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3亿元、1.09亿元、1.11亿元、0.28亿元。可以看到,2022年上半年敏达股份的净利润规模还不到2019年-2021年年均利润的三分之一,下滑显著。

在盈利能力下滑之前,敏达股份进行了'清仓式'分红。根据招股书,公司2019年-2021年的现金分红金额分别为1.02亿元、0.57亿元、2亿元,合计3.59亿元,是期间公司扣非后归母净利润累计金额的1.04倍。其中,2021年,公司进行了两次现金分红,当年4月的首笔分红金额为9000万元,一个多月后公司拟再分红1.6亿元,后于7月中旬将分红金额由1.6亿元调整为1.1亿元。在2021年现金分红完毕后,敏达股份账面上的未分配利润只剩下4308.9万元。

“清仓式”分红3.6亿,敏达股份IPO终止

3.59亿元现金分红,几乎全部落入敏达股份的实控人口袋。

招股书显示,敏达股份的实际控制人为林玮信、林玮昶、林玮宣、黄瑾,其中林玮宣、林玮信、林玮昶系姐弟关系,黄瑾系林玮信配偶。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敏达股份的控股股东是巨港国际有限公司,持有公司本次发行前91.93%的股份,其由林玮信、林玮昶、林玮宣、林铭宗(林铭宗系林玮信、林玮 昶、林玮宣之父)4人100%持股。加上黄瑾的直接和间接持股,实际控制人直接和间接合计控制敏达股份97.37%的表决权,即约3.5亿现金分红全部落入'林氏家族'。

业绩显著下滑

'清仓式'分红以外,敏达股份盈利能力下滑也令人关注。

2022年上半年,公司的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仅2800万元,为2021年的25%。对于2022年上半年盈利能力下滑,敏达股份解释称,主要系公司霞浦厂区建设项目建设完成转入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折旧及新厂区配套人员大幅增加并叠加疫情影响所致。

敏达股份的主要客户为国内合资及自主品牌整车厂及其一级配套商,包括长城汽车、东风日产、日产汽车、吉利汽车、江淮汽车、广汽集团、法雷奥、上汽通用等。报告期内,公司的客户集中度较高,向前五大客户的销售金额分别为5.84亿元、5.58亿元、6.23亿元及2.82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6.98%、67.64%、65.25%及65.09%。

敏达股份的主要产品包括螺栓、螺柱、螺母、螺钉、铆钉以及异形件等,其中,螺栓在公司产品中的占比份额较高,年均实现收入占公司总营收比例六成以上,2022年该产品的收入占总营收比重为67.17%,为报告期内最高值。同时,敏达股份的产品销售主要集中在国内,报告期内公司的境内销售占比均在90%以上。

螺栓主要应用于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系统、油路水路、轮毂、新能源汽车电池包、电机等汽车关键部位的连接、紧固。在汽车业内人士看来,在我国新能源汽车不断替代传统燃油车的趋势中,汽车对螺栓需求的下降几乎是必然的。

'螺栓的主要应用场景是传统燃油车,包括底盘、发动机、变速箱等传统燃油车的核心部件系统,这些是纯电动车没有的部件。在当前新能源汽车占主流的汽车市场中,螺栓的应用场景主要是电池包(PACK)和电机,新能源汽车对螺栓的需求肯定是持续减少的,相关厂商的市场份额降低也是比较正常的现象。'某国内汽车一级配套商的供应商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