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患者严重低钾,住院一周补不上,把书翻烂也没想到是因为这片常见药……

 在有意无意之间 2024-03-20 发布于辽宁

本文作者:云也

周四,浙大二院肾内科的牟利军主任医师,又接诊了个低血钾的患者。

患者孙梅(化名),55 岁,此前每天都觉得疲倦乏力,在当地医院检查,发现血钾偏低,为 2.9mmol/L(正常范围 3.5~5.5mmol/L),间断口服氯化钾缓释片,每天 1.5g,已经 2 周时间了,血钾上升缓慢。

怎么补也补不上来的血钾,血压高、醛固酮肾素受抑制、其他没啥异常……

面对这样蹊跷的病情,牟利军并未依据低钾血症的一般诊断流程,立即让患者采血检查,而是想起了半年前出院一位患者。

口服 静脉双管齐下,血钾还是低

王大爷(化名)是从心内科转来的

因为胸闷、胸口紧张感伴胸前区轻度胸痛,全身无力发麻,2023 年 6 月 2 日王大爷来到浙大二院心内科就诊。

评估病情后,王大爷在心内科住下了。冠脉造影提示冠脉造影提示前降支中段可见心肌桥,收缩时压迫 20%,同时查出低钾血症(血钾 2.70mmol/L)。

于是心内科便予以地尔硫卓缓释片改善心脏供血,同时针对低钾血症予以口服及静脉补钾治疗。这在心内科都是并无太多疑难的常规治疗,见效也确实十分迅速。第 3 天,王大爷的主要症状胸闷胸痛,就已经明显好转,看样子顺利出院也就是一两天的事情。

但谁也没想到,似乎只要输液就能解决的低钾却成了难题。

0.3% 预配钾 500ml 静脉滴注 10% 氯化钾口服液 20ml,血钾上升到 2.92mmol/L,再次予以同样补钾方案,复查血钾 3.52mmol/L,间隔一天再次复查,血钾又掉到 3.38mol/L……

低钾反复发生,大爷也依然全身无力发麻,丝毫没有好转迹象。

这钾怎么就补不上去呢?

于是,心内科队对患者的低钾症状和相关指标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评估,判断患者存在肾性失钾。为了尽快准确判断王大爷的病因,心内科救治团队当机立断,立即请肾内科牟利军主任医师会诊。

在讨论确认肾性失钾的判断后,王大爷被安排转入肾内科进行进一步筛查。

检查流程全走完,却不支持任何诊断

低钾血症确实很常见,在肾内科依据目前的成熟诊断流程,在心内科救治的基础上,牟利军指示管床医生吴杭迪住院医师开始对王大爷进行一系列检查。

图片

低钾血症诊断流程 图源:由诊治团队提供资料制图

  • 尿钾/尿肌酐→偏高

王大爷入院时血钾低(2.70mmol/L),但是同时经尿排泄的钾高(尿钾/尿肌酐>2.5mmol/mmol,且 24 小时尿钾为 47.12mmol)。

这意味着存在肾脏排钾过多问题。

  • 血压和有效血容量→偏高

反复测量多次,王大爷血压在 140/80mmHg 左右,偏高,因此进一步考虑高血压相关的多种疾病。

  •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AS)系统→抑制

醛固酮水平(立位)偏低,为 22.5pg/mL↓、肾素水平(立位)同样偏低,为 3.6uIU/mL↓。

检查结果提示 RAAS 系统抑制,这就不支持肾素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诊断。

那么流程走到这里,余下的可能性,就是 Cushing 综合征、嗜铬细胞瘤等皮质类固醇、儿茶酚胺等分泌升高而带来的低钾症状。

但一通检查下来,却并未能如期待中一般直接拨云见日。

  • 血皮质醇→节律正常,不是 Cushing 综合征

图片

  •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正常,排除垂体疾病、异位 ACTH 综合征(也是 Cushing 综合征的病因之一)等病因

图片

  • 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正常,排除嗜铬细胞瘤。

图片

那么真的会是一些罕见的遗传病吗?首先,患者已经 68 岁了,而且询问家族史也没有任何亲属出现过类似的症状,所以遗传相关的 Liddle 综合征、11α-羟化酶缺乏、17β-羟化酶缺乏等,都几乎没有可能性。

罪魁祸首,竟是这片常见药

开了一圈检查、收了一圈报告,事情却又回到了原点。吴杭迪陷入了困惑,搬出教科书翻了一晚上,也再无更多收获。无奈,她带着疑问直接向牟利军汇报了检查结果。

牟利军听取汇报后,沉吟片刻,便让她召集全组一同去查房。

王大爷床旁围拢着一圈住院医。

「大爷,您最近有没有吃有甘草的药?或者一次吃了很多话梅、瓜子、甘草糖、润喉糖之类的东西?」

甘,草?住院医们面面相觑。

没成想,王大爷却真的一拍手:「诶主任,确实有,这个药好像是写着甘草,去年身上痒得厉害,医生开的药里有这一种。」说着便从包里掏出一个药盒,「我最近还在吃呢。」

继续详细询问,医生们才得知,王大爷 1 年前因特应性皮炎就医,之后就长期服用复方甘草酸苷片。

可是,为什么要针对甘草发问呢?

因为有种病,是甘草酸诱发的获得性表观盐皮质激素过多症(apparent mineralocorticoid excess,AME)。

甘草酸是甘草的有效成分,具有抗炎、抗过敏和免疫调节等类皮质激素的作用,但同时可抑制 11β-羟化类固醇脱氢酶活性,从而抑制皮质醇转化为无活性皮质酮。

图片

甘草酸引起低钾血症的机制 图源:由诊治团队提供资料制图

过量皮质醇在肾远端小管作用于盐皮质激素受体,可引起钠离子重吸收增加,钾离子排泄增多,可导致 AME [1]。当然,也不是每个人吃了甘草都会出现症状。甘草类药物诱发的 AME 具有个体差异性,有人长期服用一点事都没有,而部分患者小剂量服用就会发病。

病因确认后,问题就迎刃而解——请皮肤科会诊,采用了不含甘草的治疗方案,同时肾内科给予螺内酯治疗一段时间后,王大伯血钾及血压均恢复正常。

多少甘草会低钾,哪些药物需注意?

王大爷的前车之鉴历历在目,牟利军立即询问孙梅的病史。果然,自 2021 年起,孙梅自己觉得脾胃不好,在周围邻居朋友推荐下,长期服用炙甘草调养。

于是,嘱停用炙甘草、开了氯化钾缓释片。补钾一段时间后,孙梅的血钾和血压便已恢复正常。一个「疑难杂症」,就这样简单平稳地解决了。

含有甘草酸的药物,在我国使用非常广泛,也十分容易获取,各科室均有可能使用或遇到使用相关药物的患者。

止咳化痰的中成药、西药,以及甘草瓜子、九制话梅、凉茶等零食,甚至调味品、人们家里自己炖汤、煮茶、泡酒,都有它的身影。

图片

常见含甘草酸的食品、药品 图源:由诊治团队提供资料制图

欧盟食品科学委员会建议甘草酸的每日上限为 100mg(大约 50g 甘草)[2]

复方甘草片的药物说明书提示,每片含甘草浸膏粉 112.5mg(但甘草酸的具体含量未知)的推荐用量是每次 3~4 片,每日 3 次。且不建议长期服用,如果服用超过 3~7 天,则应该咨询医师意见。

而根据既往的病例报道,每天按常规剂量服用复方甘草片,发生低钾血症的时间在 14 天到 3 个月不等。而如果是注射甘草酸,发生低钾血症的时间则相对更早 [3]

图片

图源:文献 2

可见不良反应程度取决于给药途径、盐类型和药物相互作用。同时除了制剂的含量不同外,每个人对甘草的敏感性不同,导致的结果也不同。

有研究认为,这样的差异可能与人体的代谢相关酶有关 [4]。长期服用甘草类药物或者食物,会引起肾素-醛固酮轴的持续抑制,在停止摄入后,仍然可能需要数月才能恢复。相比之下,11β-羟化类固醇脱氢酶 2 活性在数周即可恢复 [5,6]

一项对含甘草糖的安全性评估研究表明:对最敏感的个体来说,每天定期摄入不超过 100mg 的甘草酸(假定每颗甘草糖的甘草酸含量为 0.2%,则相当于 50g 甘草糖),就足以产生不利影响;对大部分人来说,每天摄入 400mg 甘草酸,就会出现不良影响 [7]

甘草引起的低钾血症,除了引起肌无力外,严重情况还可导致肌肉痛性痉挛、横纹肌溶解。

图片

图源:文献 2

甘草运用广泛,因为摄入方式问题,甘草酸摄入量常常无法定量,发生不良反应的个体差异性又极大,因此使用甘草相关药物,服用过程中应当定期监测血压,血钾。如果发现肌无力、突发肌痛,应及时就诊。

无论哪个科室,临床医生需要认识到并重视这一不良反应,无论是与患者沟通用药风险,还是避免对不良反应患者的漏诊误诊,都非常重要。

病例解读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肾脏内科主任马坤岭主任医师,牟利军主任医师:

低钾血症是临床最常见的电解质紊乱之一,病因众多。

有的由遗传性肾病造成,比如 Gitelman 综合征,需要终身补钾治疗;有的是内分泌疾病导致,比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大部分通过手术就可以治愈,不需要长期服药;有的是药物因素造成,比如氢氯噻嗪,还有本文的甘草,停药即可,无需终身服药。

所以正确的诊断非常重要。严格遵循低钾血症的诊断流程,诊断并不困难。

甘草制剂在我国几乎无处不在,所以甘草造成的低钾血症并不少见,但目前远未引起重视,造成不少的漏诊误诊。通过本文的病例,希望能给大家日常的诊疗工作带来启发,减少漏诊误诊,避免患者不必要的长期服药治疗。

图片

多少甘草会低钾,哪些药物需注意?省流图片版 ↓

策划:云也|监制:carollero、gyouza

题图来源:小魔笛提供

参考文献:

[1]Nazari S, Rameshrad M, Hosseinzadeh H. Toxicological Effects of Glycyrrhiza glabra (Licorice): A Review. Phytother Res. 2017;31(11):1635-1650.
[2]邵家东,孔德琦,连真,等.复方甘草酸苷致重度低钾血症1例并文献复习[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20, 27(3):2.DOI:10.3969/j.issn.1008-9691.2020.03.027.
[3]Scientific Committee on Food. Opinion of the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Food on glycyrrhizinic acid and its ammonium salt. Brussels: European Commission Health and Consumer Protection Directorate General, 2003.
[4]Lv QL, Wang GH, Chen SH, et al. In Vitro and in Vivo Inhibitory Effects of Glycyrrhetinic Acid in Mice and Human Cytochrome P450 3A4.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15;13(1):84.
[5]Farese RV, Jr., Biglieri EG, Shackleton CH, Irony I, Gomez-Fontes R. Licorice-induced hypermineralocorticoidism. N Engl J Med. 1991;325(17):1223-1227.
[6]Epstein MT, Espiner EA, Donald RA, Hughes H. Liquorice toxicity and the 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axis in man. Br Med J. 1977;1(6055):209-210.
[7]Størmer F C, Reistad R, Alexander J. Glycyrrhizic acid in liquorice—evaluation of health hazard[J].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1993, 31(4): 303-31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