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要么吃粳格,要么吃糯格

 苏迷 2024-03-20 发布于上海
《苏州日报》2024年03月02日 A08版

  柯继承

  近年来,为着“粳米”字,究竟是读jing还是读geng,着实争论了一番,也热闹了几番,先后惊动了语言界、农学界、教育界、文学界、国家语委及专业编辑汉字字典的出版部门,还闹到国际权威杂志《NATURE(自然)》上,最后终于把粳米的“粳”回归了“geng”的读音,或者说是“回归了本尊”。有意思的是,在苏州人看来,就不是一回事,因为苏州人从来就把“粳”字念“梗”音,读音保持了古音或“本尊”的例子不胜枚举,这里暂且不谈。

  倒是“粳”字,包括“粳”字的对立面“糯”字,在苏州闲话中,有两句俗语,更有意思,一句是“粳匣不是,糯匣不是”,另一句是“要么吃粳格,要么吃糯格”。

  “粳”与“糯”,最早是就稻米的性质说的,缺少黏性的稻米,称“粳米”,黏性的稻米,称作“糯米”。苏州自古出产稻米,苏州人从来是以米食为主,因此,“粳”与“糯”字的本意,很快被引申开来,使用在其他食品上。水生作物也有“粳”与“糯”之分,如莲心与芡实,吃口上就有粳的与糯的区别,早生作物如玉米,也有粳玉米、糯玉米之分,甚至蔬菜也有粳与糯的种类,比如苋菜,有一种尖叶苋菜叫“芝麻苋菜”,吃口较硬,但味道很鲜,有一种圆叶苋菜,叫“木耳苋菜”,吃口很酥软。前者就被称“粳”的,后者就被称作“糯”的,究竟是粳的苋菜好吃,还是糯的苋菜好吃?这就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了,其实都好吃,不过有的人喜欢爽脆,有的人更偏好酥软。蔬菜中长豇豆也有粳的糯的区别,乃至豌豆的藤(苏州人称“寒寒藤”,菜场上写作“豆苗”)吃口上也有粳与糯的不同。当然,“引申”到其他地方,意义更有别了,比如“苏州话糯是糯得来”,这是指讲话发音有软硬之分,吴侬软语当然就“糯”,硬邦邦的山东话,恐怕就叫“粳”了吧?

  苏州俗语“粳匣不是,糯匣不是”,是比喻无论怎样都不如意,都不满意,即“横也不是,竖也不是”的意思。清代有本白话小说《飞英声》,第一卷第一篇《闹青楼》中就有这样的话:“……把银子用好了,就有些捉鸡骂狗,指张说李,粳不是糯不是起来。”

  另一句俗语“要么吃粳格,要么吃糯格”则更有意思,似乎就是针对“粳匣不是,糯匣不是”的。食物分软硬粳糯之分,明摆着两种,你不吃粳的,就吃糯的,两者必居其一,这就有“强制性”的意味了。其实就是把对立面的两种,供人选择的意思,不是水,就是火,不朝南,就朝北,不向上,就向下。有一次,我就听到医生与患者商量医治办法,患者既怕西医的动手术,又不相信中医的“保守疗法”,说:“不看了,回家睡觉去。”医生笑道:“要么吃粳格,要么吃糯格,反正倷要吃,不吃,要饿肚皮,总勿是生意经!”说得患者也笑了,最后终于确定了面对病症,还是要积极治疗。

  “要么吃粳格,要么吃糯格”一语还在使用,是因为它以日常生活中的“吃粳吃糯”为比喻,“烟火气”十足,指向性分明,受众容易接受,消解了惧怕选择的为难情况与抵触倾向,某种意义上,还暗示了消极的“粳匣不是,糯匣不是”是行不通的,还是先端正态度为好。

  例句:

  1.面食,米食,倷吃啥个,自家定。老古话讲得好,要么吃粳格,要么吃糯格,倷勿吃,只有饿肚皮。

  (面制品,米饭,你自己定吃什么。老话说得好,“要么吃粳格,要么吃糯格”,你不吃,只能饿肚子。)

  2.苏州话“要么吃粳格,要么吃糯格”,今朝过江匣是该朗,倷勿走大桥,就走附道,船是勿会开哉。

  (苏州闲话“要么吃粳格,要么吃糯格”,今天过江也是这样,你不走大桥的话,就得走便道通过,[摆渡]船是不会开的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