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天才满35的他是如何成为戛纳亲儿子的?

 耐观影 2024-03-20 发布于泰国

出生于加拿大蒙特利尔的年轻导演泽维尔·多兰今日正满35周岁,已经息影的他几周前被选为第77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的评审团主席,本文将围绕曾经被誉为时代“神童”的他与戛纳电影节多年间的分分合合来阐述他是如何一步步成为戛纳宠儿的。

时间回到2023年七月份,加拿大导演、演员、编剧集一身的泽维尔·多兰在自己个人的个人社交网络上发表长文宣布同时也澄清关于自己“息影退休”的事:

“隐退”之事

他表示自己确实不会再拍电影了,但还会继续演戏。对此抉择,内心平静。他感到疲惫了,他希望在未来更多的时间里投入自己的个人生活、家庭、朋友上。

不管是否是他的影迷,这毫无疑问都是震惊的,但多兰的隐退迹象其实早在他制作完成他的第一部电视剧就渐渐显露出来了,《劳里尔·高德罗苏醒之夜》的失败也间接导致了多兰本人想要“休息”退出一段时间。观众似乎对于多兰的一次次自我重复和过度的自恋,以及私人(自私)影像的记录与沉溺变得越来越厌倦从而导致大批影迷的集体不满。

似乎关于多兰的故事暂时告一段落了。

时间来到2024年3月份,多兰宣布隐退将近八个月后。戛纳电影节官方宣布泽维尔·多兰正式当选今年第77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评审团主席,这也是他本人自2015年第68届戛纳电影节当选主竞赛最年轻男评审之后(戛纳历史上最年轻女评审为2019年的美国女演员艾丽·范宁),成为了戛纳“一种关注”第二年轻的评审主席,此前最年轻的评审主席是德国导演法提赫·阿金。

就像戛纳电影节官方所言:“让我们坚持梦想,因为我们可以一起改变世界。对于敢于尝试、努力和永不放弃的人来说,一切皆有可能。”(Let’s hold on to our dreams, because together we can change the world. Anything is possible for those who dare, work and never give up)

这毫无疑问就是在说多兰本人,这个曾经被誉为这个时代的“神童”,他凭借自己的实力让戛纳用十年的时间内一点点的将他从导演双周单元(《我杀了我妈妈》(2009))慢慢的培养到入选进主竞赛单元并获得评审团大奖(《只是世界尽头》(2016)),再到如今当选评审团主席,他究竟是如何成为戛纳的宠儿,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他过去15年的人生……

泽维尔·多兰,1989年3月20日出生于加拿大的蒙特利尔,19岁就拍出了惊人的极具私人性质的长片首作《我杀了我妈妈》,而影片的剧本也是他早在自己16岁就完成。长片首作所展示出来对于青春年少的叛逆与迷茫,以及他本人对于探索家庭动态、身份认同和成长挣扎等主题的才华在所有同龄人当中都显得格外突出且聪慧,而正处于或曾经处于那个年龄的我们对于影片所呈现出的年少轻狂的迷离,母子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代沟与误解都多多少少是感同身受的。在《我杀了我妈妈》中,多兰的影像力量选择利用经典的王家卫《花样年华》(2000)中使用过的慢动作将人物的背影与人物之间的擦身而过呈现给观众,多兰无所畏惧地深入探讨了母子关系的复杂动态,描绘了往往伴随着母子关系的爱、怨恨和挫折。影片的原始情感真实可信,吸引观众进入主人公动荡的内心世界。

影片当年首映在2009年戛纳导演双周单元获得了不俗的评价,从此泽维尔·多兰的获得了全世界的关注,每一个人都在期待他接下来的作品

《我杀了我妈妈》剧照

2010年他带着他的第二部作品《幻想之爱》首次入选戛纳一种关注单元。这也是他本人第二次主演自己的作品。对于多兰本人来讲,在他自己的第二部作品将一切特别是对于人物情感的细腻程度、特定氛围的烘托,以及最重要的就是音乐品味的选择(这在他所有电影中都十分重要)都达到了一种全新的高度。而这作为一个年仅21岁的导演仅仅只拍了两部作品来说,实在是了不起!

虽然在多兰的大部分电影中观众并不总能在情感上令人满意或产生共鸣,但他的电影总会给人一种轻盈的和欢快的美感,这在《幻想之爱》中明显的能感受出来,我们作为观众渐渐的沉浸在多兰精心设计的色彩斑斓以及奇思妙想般的影像奇幻世界,并将流行音乐完美融合在一起。而这种节奏和活力在他2014年的电影《妈咪》达到了顶点,《幻想之爱》还是会有一些奇特的轻浮感。尽管如此,影片中仍会有一些痛苦的片段暗示着更深层次的潜台词,让人心碎,让人思考。最终,观众所看到的是一个平淡无奇但却又温情感人的故事,讲述了当我们渴望却又得不到的时会产生什么后果的事。

 《幻想之爱》剧照

2012年的《双面劳伦斯》是多兰自编自导作品跨度时间最长,影片时长也是最长的一部,同时再一次入选第65届戛纳电影节的"一种关注"单元,最终获得两项大奖:“一种关注”最佳女演员和酷儿棕榈奖。

如果说多兰的前两部是在向全世界告诉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什么样风格的导演的话,那么《双面劳伦斯》则会是多兰终于有底气告诉全世界,它可以凭借这部作品确立他的美学风格,褪掉之前的稚嫩,带来的是相比前两部显得更为成熟、稳重的视听美学和镜头语言。尽管我们不得不承认也要批评导演的自我表达欲过强过于旺盛,最终就导致了影片文本过于冗长,多兰自始至终的自信满满的电影拍摄风格总是会让无数影迷感觉像是一个尚未被告知电影制作方法的电影人的那种天真傲慢。然而,这也使得他的电影总是能在无数同龄电影人乃至同类型风格电影人中独树一帜,让喜欢的人非常喜爱,讨厌的嗤之以鼻。

《双面劳伦斯》似乎就是这样的。影片开始于狂热的影像镜头,而它所带来的影像力量一直持续整个168分钟通过不断重复的流行音乐。多兰总能为自己的电影带给观众已经看过的同时又有不一样的惊喜风格,将文艺与青春完美结合在一起。《双面劳伦斯》讲述的不仅仅是关于LGBTQ+的问题,更多的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与身份认知的困难问题,以及爱与肉体并不一定会一致的方式。梦想和现实的呈现方式是一样的。无论如何,《双面劳伦斯》所呈现的故事是动人的,多兰再一次为少数群体披上了现实主义的色彩斑斓的面纱。让他们远离痛苦的现实,但同时又不得不面对残酷,镜头有时候对准着未知世界中的某个人而非主要的人物角色,有时镜头向后移动,远离人物,以此拉开距离。有时候,镜头向前移动,将人物与观众紧紧相聚在一起。在这之后,观众看到了结局,一个完美的时空陷阱,既是美丽的也注定是一场悲剧。

《双面的劳伦斯》剧照

《汤姆的农场旅行》是多兰职业生涯中唯一一次入选威尼斯主竞赛,影片改编自同名米歇尔·马克·布沙尔舞台戏剧,影片不论是节奏还是叙事方面成为了多兰作品序列中最与众不同的一部。

当多兰已经拍到第四部作品的时候,影迷们期待在讲述完自己、他人以及为少数人发声后他还能拿出什么来,特别是确立了自己的导演和美学风格后,他还能玩出什么新的花样来呢?

《汤姆的农场旅行》从他之前的题材作品出发,但出发点有一点不同,在同性的基础上,多兰延展探索的主题深度更为黑暗,以至最后影片呈现的是一部心理惊悚片。

影片的核心是关于悲伤、压迫和人际复杂性的故事。电影最引人注目的元素之一毫无疑问就是悬念的制造——也就是母亲并不不知道已故去的儿子的性取向。导演巧妙的营造了一种不安和摸棱两可氛围,使用稀疏的对话,令人难以忘怀的视觉效果和不安的音乐,让观众始终保持紧张的情绪。随着多兰所饰演的男友汤姆越来越深入家庭之中和谎言以及操控之中,紧张情绪变得愈来愈可怕,不可预测的情景和不寒而栗的氛围慢慢达到了高潮。

从主题上来看,《汤姆的农场旅行》探索了压抑的破坏力,以及失(逝)去后的创伤的表现行为,通过外来的闯入者与家人之间的互动,特别是男友哥哥的暴力行为,电影深入探讨了关于控制欲、操控欲以及关于身份认知、恐同等一系列在当时甚至是如今都十分重要的主题。

视听美学上,多兰采用了柔和的色调和鲜明的电影摄影来传达农村环境的暗淡和孤立。这部电影的视觉风格反映了主角的内部动荡,同一时刻展现了美丽和宁静的时刻与暴力和心理折磨的场景。

《汤姆的农场旅行》多兰叙事能力的天赋的以及他创造复杂、多维角色的能力。凭借其大气的张力、主题深度和强大的表演,这部电影证明了多兰他愿意探索人类心灵的黑暗角落。

《汤姆的农场旅行》剧照

2014年,泽维尔·多兰带着他的第五部作品《妈咪》重返戛纳电影节舞台,这是他首次入选戛纳主竞赛单元,最终影片获得评审团奖(与同年的让·吕克·戈达尔的《再见,语言》并列获奖)。《妈咪》的获奖也成为了戛纳历史上同时将评审团奖奖励给了主竞赛单元中最年长的(84岁)和最年轻的(25岁)两位导演,戛纳电影节官方表示,

“这证明了原创性不是年轻人的特权,成熟也不是经验的特权。”(Proving that originality is not the prerogative of youth, nor maturity that of experience)

《妈咪》是多兰作品序列中最为大胆的,也是最具实验性的,可能也会是继长片首作后最为出色的。在我看来它跟《我杀了我妈妈》很像,似乎更像是一部延展。

影片最著名的名场面毫无疑问的就是画幅的变换,它并非像韦斯·安德森电影里那样为了戏中戏的叙事需求而去不断变化画幅。而在电影《妈咪》中,影片的前半部分以1:1的画幅比例呈现,形成了一个正方形的画面。通过改变画幅大小,多兰能够操纵观众的感知,并在人物的情感历程中营造出更强烈的沉浸感。这种方形画幅在电影中是非常规的,它营造了一种亲密感和幽闭感,强调了人物互动的情感强度和他们之间的紧密联系。

将画幅比例扩大到宽银幕的时候,这是影片的关键且高光的时刻,也通常是在情绪释放或紧张加剧的时刻。这种宽银幕比例的变化对观众来说是一种视觉提示,预示着人物情感状态爆发的时刻。宽高比的变化和绿洲乐队的“Wonderwall”歌曲使用共同为人物和观众创造了一个宣泄和释放的时刻。这是一个情感超越的时刻,影片中的人物能够短暂地摆脱过去的负担,在更深层次上彼此沟通。多兰能够通过视觉和听觉元素的结合唤起观众如此强烈的情感共鸣,在片尾字幕滚动的时刻仍能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选择绿洲乐队的歌曲 "Wonderwall "进一步增强了该场景的情感冲击力。歌词中的 "You're gonna be the one that saves me "和 "I don't believe that anybody feels the way I do about you now "与影片中探讨的爱、家庭关系和救赎等主题产生了深深的共鸣。歌曲的的旋律为人物的情感历程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为影片增添了一层凄美和共鸣。

 《妈咪》剧照

一年之后,多兰并没有带来新的作品回到戛纳电影节,而是以评审的身份担任第68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成员之一,当年的主席由美国兄弟导演科恩兄弟担任,这也是戛纳电影节首次有两人共同担任评审团主席。

在那一届戛纳电影节多兰表示他很喜欢侯孝贤的最后一部作品《刺客聂隐娘》,也是当年国际场刊评分最高的一部,本人也是力挺侯孝贤最终影片获得最佳导演奖。多兰本人也十分喜欢同样入选主竞赛单元的贾樟柯的《山河故人》。

当年据说多兰是十分不喜欢影迷朋友们每年圣诞必看的女同经典作品《卡罗尔》,尽管影片在当年戛纳鲁妮·玛拉凭借她的精彩表演获得影后奖,但大多评审希望凯特·布兰切特和鲁妮·玛拉共同分享这份奖项,但由于多兰本人的“任性”吧,于是在当年另一份戛纳影后给了埃马纽埃尔·贝克特出演的《我的国王》,麦温执导。

多兰结束了戛纳评审团之旅后,很快就飞奔回加拿大魁北克去拍摄他的第六部电影长片——《只是世界尽头》。

影片集结了多兰所有作品中最豪华的(法国)演员阵容,有大家最熟悉的法国女演员蕾雅·赛杜,玛丽昂·歌迪亚,法国男演员文森特·卡塞尔,以及已故法国男演员加斯帕德·尤利尔。

影片改编自让·吕克·拉戛尔斯的同名舞台剧本。影片讲述了身患绝症的作家路易斯在阔别12年后回到家人身边,宣布自己即将离世。由于旧日的怨恨和矛盾再次出现,这次团聚很快变得充满紧张气氛。

《只是世界尽头》最引人注目的一点就是多兰在影片中设计烘托出的强烈的情感氛围。多兰营造出了一种明显的幽闭感和不安感,用多个人物特写镜头捕捉到了一个功能失调的家庭陷入无法解决的创伤和怨恨循环中的令人窒息的动态。影片以其私密的摄影和紧密的取景为特点,增强了人物互动的情感强度。

在主题上,影片探讨了沟通障碍、时间流逝和家庭关系的复杂性等主题。通过路易斯与家人:霸道的母亲、疏远的哥哥、多变的姐姐和怨恨的嫂子的互动,多兰建造了一个私人空间深入探讨了过去的创伤如何继续影响着现在,阻碍着真正的联系。

视听美学上,《只是世界尽头》采用了柔和的色调和鲜明的光线,唤起人们情感上的孤寂感,同时还利用特写和紧凑的取景来强调人物内心的挣扎。这在每一位演员的表演上都诠释的淋漓尽致他们以非凡的敏锐度和真实性传达了角色的复杂情感和内心波动。

《只是世界尽头》充分展示了泽维尔·多兰在创作情感共鸣和视觉冲击方面的才华。影片气氛浓烈,表演震撼人心,对家庭功能失调进行了凄美的探讨,是对爱、失去和和解的本质进行的一次发人深省的思考。影片入选第69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最终获得评审团大奖,这也是泽维尔·多兰第四次入选戛纳官方竞赛单元。

 《只是世界尽头》剧照

2018年的《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在多伦多电影节世界首映,是泽维尔·多兰的首部英语长片,也是他本人首次缺席欧洲三大电影节。影片是一部宏大叙事结构的作品,探讨了名人、身份以及名气对个人关系的影响等主题。多兰将多条时间线和多个视角交织在一起,在鲁珀特今天的思考和他与多诺万的书信倒叙之间交替进行。这种非线性叙事方法增加了故事的深度和复杂性,让多兰得以探索名人文化的细微差别和成名带来的情感后果。

从主题上看,《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深入探讨了名人的阴暗面,探讨了公众人物所承受的压力和期望,以及这对他们个人生活所造成的影响。影片探讨了公众形象与私人现实之间的脱节,以及媒体骚扰和公众看法对名人精神和情感健康的影响。

从影片本身来看,电影更像是多兰自己对过去的一个和解和童年的追忆(毕竟在他自己的童年他也曾经历过疯狂的追星和霸凌)而多兰依旧使用了标志性的美学风格去创造一个我们已经在之前的作品中看过无数遍也似乎看烦了的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影像世界。

 《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剧照

一年后,多兰带着他目前职业生涯的“最后一部”电影长片——《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重回戛纳主竞赛单元。那年戛纳电影节可谓是“超级大年”,主竞赛单元有奉俊昊的《寄生虫》,阿莫多瓦的《痛苦与荣耀》,塔伦蒂诺的《好莱坞往事》,也有法国女导演玛缇·迪欧普的长片首作《大西洋》,更有华语片刁亦男的作品《南方车站的聚会》等。

如果说多兰的长片首作《我杀了我妈妈》是属于他个人(或者说是我们所有人)的青春,影像激情的宣泄,个人自我回忆与反省的话,那么到了之后的《汤姆的农场旅行》和《妈咪》则是将导演的自我表达的激情,化为一种强有力的动力,并最终在一系列自己所创造的美学风格和所架构的私人空间内,释放出无限的潜能。因为作者明白一切终将失去从而变成过去,这就是为什么到了《只是世界尽头》中多兰和他所创造的人物角色开始不再面对光明与快乐,而是直面死亡与告别,这似乎是一个节点和全新的开始。

到了《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观众似乎看到了过去多兰作品中所有作品中的创作手法与理念,但与此同时多兰又开始面对全新的自己,在采访中他自己表示,“More pastel in our palettes”(在色调中加入更多的柔和的色彩)。

影片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对男性友谊和亲密关系的探讨。多兰敏锐地呈现了两位主人公情感的复杂性,他们在彼此的感情中游刃有余,并努力调和自己的欲望与社会对男性的期望。影片挑战了传统的男性观念,赞美了男性关系中可能存在的脆弱和温柔。

影片深入探讨了身份、欲望和追求真实的复杂性。同时也深入探讨了社会期望和内化的恐同症会如何阻碍个人完全拥抱真实的自我并追求与他人的真正联系。通过马蒂亚斯和马克西姆这两个角色,多兰探索了塑造他们身份和关系的内部冲突和外部压力。

也许已迈进30岁的多兰明白了年轻人是时候需要与过去的自己搞别的同时,同时更需要有勇气面对全新的自己,学会成长。这当然是沉稳的作品,更是内敛的,隐隐作痛的。

 《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剧照

如今即将35岁的泽维尔·多兰面对多方面的质疑与众多媒体对他第一部电视剧的批评,以及在宣布完自己“退休”拍电影后的8个月后,他重返戛纳电影节担任第77届戛纳一种关注的评审团主席。

无论怎样,在过去的十年间(2009-2019)他用了8部电影长片(其中6部入选戛纳电影节,2部获奖)足以证明他就是过去十年最为出色的青年导演/演员/编剧,多兰的电影以其情感深度和视觉天赋为特色。无论是运用鲜艳的色彩、动人的试听镜头语言,还是令人回味的配乐,多兰创造出的影像世界既具有视觉冲击力,又能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多兰在叙事结构和人物塑造方面都表现出了无所畏惧的态度。我们能在他的电影中看到复杂的人际关系,他以非凡的洞察力和敏感性探讨爱情、失落、孤独、身份认知和家庭关系等主题。戛纳电影节重视大胆和非传统的叙事方式,多兰能够突破界限,挑战观众的认知,挑战传统的观念(美学),因而备受青睐。

在今年戛纳官宣泽维尔·多兰担任一种关注评审团主席,官方是这样形容的,

“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选择:泽维尔·多兰的电影创作在他的极度年轻和大胆中找到了自己的成熟,这种年轻和大胆开启了一个充满可能性的世界,他们相信梦想而非现实,并找到了实现自己创作抱负的途径。”

(It was an obvious choice: Xavier Dolan’s filmmaking found its maturity in his extreme youth and boldness, of the kind that open up a world of possibilities, that believe more in dreams than in reality, and that find a way to rise up to their creative ambitions)

泽维尔·多兰本人表示:“能够重返戛纳担任一种关注单元评审团主席,我深感荣幸和欣慰。比起自己拍摄电影,发掘有才华的电影人的作品一直是我个人和职业生涯的核心。我认为,我所承担的这一职责,使我有机会与一种关注单元评审团成员共同关注电影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真实地讲述故事。”

(I am humbled and delighted to return to Cannes as President of the Un Certain Regard Jury, declared Xavier Dolan. Even more than making films myself, discovering the work of talented filmmakers has always been at the very heart of both my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journeys. I see, in this responsibility I’m assigned, the opportunity to focus with the members of the Un Certain Regard Jury on an essential aspect of the art of film : stories told truthfully)

— F I N —

文字:Andy Yan

排版:发条辰

编辑:留白

责任编辑:Xavier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