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筌注解《阴符经》上篇

 善信慧兵 2024-03-20 发布于山东

卷上 神仙抱一演道章

释题:

阴,暗也。符,合也。天机暗合于行事之机,故曰阴符。

译文:阴,就是暗的意思;符,就是合的意思。天机与行事之机相暗合,因此称为阴符。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但观天道,而理执天之道,则阴阳动静之宜尽矣。

译文:只要观察自然规律,并且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那么就能掌握阴阳动静的适度关系。

疏曰:天者,阴阳之总名也。阳之精炁轻清,上浮为天。阴之精炁重浊,下沉为地。相连而不相离。故列子御寇谓杞国人曰:天,积炁耳;地,积块耳。自地已上,则皆天也。子终日行于天,奈何忧乎天崩?故知天地则阴阳之二炁。炁中有子,名日五行。五行者,天地阴阳之用也,万物从而生焉。万物则五行之子也。故使人观天地阴阳之道,执天五炁而行,则兴废可知,生死可察。除此外,无可观执,故言尽矣。

译文:注说,天,是阴阳的总名称。阳的精气轻盈清澈,向上浮升成为天。阴的精气沉重混浊,向下沉淀成为地。它们相互连接而不分离。所以列子御寇对杞国人说:天,是积累的气;地,是积累的土块。从地往上,都是天。你整天在天上来往,为什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所以知道天地就是阴阳两种气。气中有子女,叫做五行。五行,是天地阴阳的运用,万物由此而产生。万物就是五行的子女。所以让人观察天地阴阳的规律,跟随天的五行之气而行动,那么兴衰就就可以知道,生死就可以明察。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可以观察和掌握的,所以说全都在这里了。

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字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

天生五行,谓之五贼。使人用心观执,奉天而行,则宇宙在乎掌中,万化生乎身上矣。

译文:天生五行,被称为五贼。如果人能用心观察和执行五行规律,并顺应天道而行,那么宇宙就会在掌握之中,万物的千变万化对于人身来说都是生机。

疏曰:五贼者,五行之炁也,则金、木、水、火、土焉。太公注云;圣人为之五贼,天下为之五德。人食五味而死,无有死而弃之者。此五贼之义。

译文:注曰,所谓的五贼,就是五行之气,也就是金、木、水、火、土。太公批注说:圣人将其称为五贼,天下人则将其称为五德。人吃五味而死,没有因为身体死亡就弃之不用的。这就是五贼的含义。

所言贼者,害也。逆之不顺,则与人生害,故曰贼也。此言阴阳之中,包含五炁,故云天有五贼。此者在天为五星,在地为五岳,在位为五方,在物为五色,在声为五音,在食为五味,在人为五脏,在道为五德。不善用之则为贼。

译文:所说的贼,就是害。如果违背了它就会不顺,就会对人的生命产生危害,所以称它为贼。这句话是说阴阳之中包含着五种炁,所以称天有五贼。这些炁在天为五星,在地为五岳,在位为五方,在物为五色,在声为五音,在食为五味,在人为五脏,在道为五德。如果不善加利用,就会成为危害。

又贼者,五行更相制伏,递为生杀,昼夜不停,亦能盗窃人之生死,万物成败,故言贼也。见之者昌,何也?人但能明此五行制伏之道,审阴阳兴废之源,则而行之,此为见也。如人审五贼善能明之,则为福德之昌盛也。

译文:此外,贼也指五行之间相互克制,依次产生生杀,昼夜不停,并且能够盗窃人的生死,万物的成败,所以称之为贼。如果能够看到它,就会昌盛,这是为什么呢?人只要能明白五行相互克制的道理,审视阴阳兴衰的根源,并且依此行事,这就是所谓的看见。如果人能审视五贼并且善于明白它,那么就会福德昌盛。

又人能知五贼藏者,何也?在其心,故曰五贼在心。心既知之,故使人用心观执五炁而行,睹逆顺而不差,合天机而不失,则宇宙在乎掌中,万物生乎身上。如此则吉无不利,与道同游,岂不为昌乎?在仕宦之道,执仁义礼智信,则富贵荣华,岂不为昌乎?在军旅之道,则五行逆顺,则战取必胜,岂不为昌乎?故曰见之者昌也。

译文:此外,人能够知道五贼的藏身之处,是因为什么呢?是因为它存在于人的心中,所以说五贼在心。如果人的心已经知道了它,就可以使人用心去观察和执掌五气的运行,清楚的看到逆顺的运行,不会丧失天机,整个宇宙皆在掌握之中,万物变化对于人身来说皆是生机。这样的话,就会吉祥而没有不利,能够与道同游,这不是就是昌盛吗?在做官之道上,如果能够秉持仁义礼智信,就能够富贵荣华,难道不是昌盛吗?在军旅之道上,如果能够掌握五行的逆顺,就能够战无不胜,难道不是昌盛吗?所以说,能够看到它的人就会昌盛。

但因五行相生之道而用之,则为道德,合于阳也;相克之道用之,则为贼害,合于阴也。故三教大师,皆用理世,所立经教,只言修善,则称道德,不令修恶,而称贼害也。故知善修道德者道也,是阳之主也。阴恶贼害者魔也,是阴之精。除此之外,百万经教,虚广故也。

译文:如果只是因为五行相生的道理而去运用它,那么就是为道为德,符合阳;如果是因为五行相克的道理而去运用它,那么就是为贼为害,符合阴。所以,三教的大师都用道理来治理世界,他们撰写典籍创立圣教,只说修善,就是道和德。不说修习邪恶因为那是为贼为害。因此,善于修善德的人走在道上,是正道之主;善于修贼害的人走在魔道上,是邪道的精髓。除此之外,其余的典籍教派,都是空虚假象没有实质。

世人见文少而言近,自不闲其要妙,亦何在三教经书广博所陈也。故骊山母云:观其精理,黄庭八景不足以为学;察其至要,经传子史不足以为文;任其智巧,孙、吴、韩、白不足以为奇。此之义也。

译文:人们看到的文字很少,语言又简单明了,就不会浪费时间去琢磨其中的奥妙。那为何三教要在自己的经书里陈述自己对它的见解呢?所以骊山老母说:“观精微,《黄庭》八景 不足以学习;察要旨,经传子史称不上好文章;任凭其中的智慧技巧,孙子、吴起、韩信、白起也不足以称为新奇。这就是它的意义所在。”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言以立天定人,在乎五贼。

译文:立天定人,关键在于掌握五贼。

硫曰:夫人心主魂之官,身为神之府也。将欲施行五贼者,莫尚乎心,故心能之。士有所图,必合天道。此则宇宙虽广,观览只在手中;万物虽多,生杀不出于术内。故曰心正可能以辟邪也。

译文:注曰:人的心是主宰灵魂的器官,身体是容纳精神的府邸。想要施行五贼,没有比心更重要的了,所以心能够做到。您要是有其追求的目标,必须符合天道。这样一来,宇宙虽然广阔,但观察了解只在手掌之中;万物虽然众多,但生存灭亡不超出五行术数。所以说心正就能够辟邪。

天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

天发杀机,公道也;人发杀机,私情也。龙蛇感公道而震,私情紊乱天地而反覆。天人俱合于公道,则千变万化,无不定矣。

译文: 天发动杀机,是公正的;人发动杀机,是自私的。龙和蛇感应天道而震动,人的私欲会扰乱天地规则而使其变化不定。如果天和人都符合正道,那么千变万化,就没有不确定的了。

疏曰:天含五气,递为生杀,自然有之。天道生杀,皆合其机宜,不妄发动。阴阳改变,时代迁谢,去故就新,此天发杀机,皆至公也。

译文:注释说,上天包含五种气,依次产生生与死,这是自然而然的。天道的生与死,都符合其时机,不会胡乱发动。阴阳变化,时代变迁,除去旧的迎接新的,这是上天发动杀机,都是极其公正的。

乘天威杀之机,或龙或蛇,沉隐之类,皆能震起于陵陆,顺天应时,畅达于其间,为乘天之机,不失其宜也。

译文:上天大显神威发出起杀机,象龙和蛇这些隐藏起来的生物,都能在陆地之上被震动起来,顺应天时,畅达其中,这是要顺应上天的杀机,不会失去其适宜的时机。

人发杀机,天地反覆者,人是五行之子,须顺五无之生杀,任阴阳之陶运,何得擅自兴其生杀乎?

译文:人如果随意生起杀机,就会导致天地反复,这是因为人是五行的产物,应当顺应五行生杀的规律,任由阴阳变化的支配,怎么能擅自生起或终止这种变化呢?

至如世间之法,杀人者死,杀生者罪,何也?为非天之合杀,彼人奈何杀之乎?言人不合妄动杀机也。至如奸臣逆节,违背天道,反叛君亲,恣行凶恶,损害于世,擅行屠戮,妄动杀机者,同翻天作地,覆地作天,如此之大乱,为逆天之大祸,是名天地反覆。

译文:于世间的法则,杀人的人要偿命,杀生的人要定罪,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不是上天要杀人,那个人又怎么能杀他呢?这是说人不应该随意动杀机。至于奸臣叛逆,违背天道,背叛君主和双亲,肆意行凶作恶,对世间造成损害,擅自进行屠杀,随意动杀机的人,就如同翻天覆地,覆地翻天,这样的大乱,是逆天的大祸,这就是所谓的天地反复。

此则人怨神怒,天将诛之,人共杀之,俱合其杀机。是名天人合发,万变定基。罚叛讨逆,顺天行诛,皆合天杀之机宜,惬至公之正道,则万物咸伏,无敢妄动,名曰定基。君臣之道,贵其公正,若能动用合其天机,应运同其天道,此则人安其心物安其体,五行安其位,岳渎安其灵,上施道德,下行仁义,灾害不生,祸乱不作,天人静默,名曰定基。

译文:这会导致人怨神怒,上天将会诛杀他,人也会共杀他,这些都符合杀机。这叫做天人合发,万变定基。惩罚叛逆讨伐忤逆,顺应天意进行诛杀,都符合上天杀机的适宜,符合最公平的正道,那么万物都会降服,不敢轻举妄动,这叫做定基。君臣之道,贵在公正,如果能够行动符合天机,应用运作符合天道,那么人们就会安心,万物就会安定,五行就会各安其位,五岳四渎的神灵得以安宁,在上施行道德,在下推行仁义,灾害不会产生,祸乱不会发生,天人和睦安静,这叫做定基。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人之巧拙,不可显露。慎之!择善无令患生也。

译文:人的巧(灵巧或机敏)拙(愚笨、笨拙)不可以显露出来,要谨慎处世!选择善良的行为,不要让祸患产生。

疏曰:人怀性智,巧拙贤愚悉共有之。但少而言之,人有少巧智辩慧,便驰骋显露,不料得失,显招其咎者,何也?为不能隐密,不自诫慎,以致倾败耳。故《道德经》云:大辩若讷,大巧若拙。言其隐密也。《易》曰: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机事不密则害成。此之谓也。

译文:注说,人都有天性和智慧,不管是巧还是拙、贤还是愚都具备。但简单地说,人有稍微聪明黠慧的,就会驰骋张扬显露,不考虑得失,明显地招来祸患,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不能够隐密,不自我告诫谨慎,以致于倾覆失败罢了。所以《道德经》说:最善辩的人看起来反而木讷,最灵巧的人看起来反而笨拙。这说的就是隐密。《易经》说:君主不缜密就会失去臣子,臣子不缜密就会失去生命,机密的事情不缜密就会造成祸害。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可以伏藏者,贤人君子纵有巧智辩慧之性,博学多闻之才,动静合其机宜,可不为巧乎?常能隐伏藏匿,巨细用之,恐被嫉佞谗毁,反招其咎耳。况愚拙之人,自率于心,造次兴动,不自藏隐,立招祸患。

译文:能够隐藏自己的人是,贤人君子虽有巧智、好的口才,以及博学多闻的才华,他们的行动举止也会符合时机,并不会轻举妄动,这难道不算是巧吗?他们常常能够隐藏潜伏,无论大小事情都运用这种智慧,担心被嫉妒和谗言诋毁,反而招来祸患。愚笨的人,只顾顺从自己的内心,轻率行动,不自我隐藏,结果很快招致祸患。

贤人养道育德,巧拙之性俱隐伏于身心,然后内观正性,外视邪淫,善则行之,不善则舍之,修身练行而成圣人,外人焉能知我巧拙之性乎?皆谓我天然贤圣,不知我修而致之,故曰伏藏也。

译文:贤人修养道德,巧拙的天性都隐藏在身心之中,然后内观自心以正品性,外审邪恶善从恶弃,修身打磨品行而成为圣人,外人怎么能知道我的巧拙天性呢?都认为我是天生的贤人圣人,不知道我是通过修炼而达到的,所以说这就是隐藏。

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言人九窍俱邪,皆能生患。在于要者,耳、目、口也。切使诫慎,无令祸生。

译文:说人的九窍都可能产生邪恶,都会带来祸患。其中最关键的是耳朵、眼睛和嘴巴。一定要告诫自己谨慎,不要让灾祸产生。

疏曰:《南华》云:人有百骸、九窍、五脏,体而存之。人禀五炁而成形,头圆足方,四肢五脏,三魂七魄,递生邪正,互为君臣。在身通流运动者,九窍也。邪正祸福之急者,在三要焉,即耳、目、口也。故《道德经》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是也。

译文:《南华》中说,人有百骸、九窍、五脏,这些共同构成了人的身体。人秉承五种气而形成形体,头圆脚方,有四肢和五脏,还有三魂七魄,它们相生相克,互为君臣。在身体中可以通流运动的是九窍。而邪正祸福最关键的在于三个要点,就是耳朵、眼睛和嘴巴。所以《道德经》说五色会让人眼睛失明(眼花缭乱),五音会让人耳聋(音频混乱),五味会让人口感不适(口味变重)。

道德之士,眼不视邪色,耳不听邪声,口不谈邪事。所以正事则视听言谈之,此名动也。涉其邪妄,悉不将心视听言说,此名静也。

译文:有道德的人,眼睛不看邪恶的颜色,耳朵不听邪恶的声音,嘴巴不谈论邪恶的事情。以正确公正的事为谈资进行讨论,这叫做动。涉及邪恶和虚妄的事情,都不会用心去视听和言说,这叫做静。

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奸、火,喻人之性;木、国,喻人之身。使人治国安身,而令奸、火不发,然后修身炼行,以成圣人。

译文:邪恶和欲望好比人的本性,身体好比人的国家。如果让人治理国家,安定自身,而不让邪恶和欲望发作,然后修身养性,就可以成为圣人。

疏日:此一科言圣意兴其喻也。为上文九邪三要动静之宜,切令戒慎,恐未能穷理尽性,故兴此火木奸国为令喻,殷勤修练以成圣人。木中有火者,喻人中有邪恶之性,五毒之火也。

译文:注解说,这一段是高人用比喻的方式来传达修心的重要性。为了让上文提到的九邪三要动静之宜,能够让人深切领悟并谨慎对待,唯恐不能够穷理尽性,所以用火木奸国来作比喻,需要孜孜不倦的修炼以成圣人。木中有火,比喻人的身体中有邪恶的本性和五毒之火。

此神仙抱一演道章上,一百五言使人明阴阳之道,察兴废之理,动用其机宜,然后修身炼行以成圣人,故曰上有神仙抱一之道。

赞曰: 天道应运,阴阳至神。察其机要,存亡在身。

悟者为正,迷则非真。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译文:这就是上篇神仙抱一演道章的,共有一百五十字,让人明白阴阳之道,体察兴衰之理,灵活运用其中的玄机,然后通过修身养性来成为圣人,所以说上有神仙抱一的道法。

赞文说:天道顺应运势,阴阳变化神奇。体察其中的关键,存亡取决于自身。

领悟的人正且真,迷惑的人丧失本真。知道这些并进行修炼的,就是圣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