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六章 现代医案(05-09)

 幽默的数据线 2024-03-20 发布于甘肃

6.5 黄竹斋治中风偏瘫案

尤金,男,59岁,苏联人。

患者于1959年6月8日下午11时,因患中风,急诊入xx医院。当时神志、说话微有不清,左侧半身偏瘫,卧床不能行动,左上肢运动不灵活,无力,不能持物;仰卧左腿只能抬高30°,血压240/140毫米汞柱,病理反射左下肢存在。诊断为右侧大脑中动脉分支血栓形成。

6月19日会诊:患者语言蹇涩,卧床不起,失眠,每日须服安眠药3〜4次,尚不能安睡,舌苔白厚,脉弦紧。针风府、风池、肩髃、曲池、环跳、阳陵泉等穴;服柴平汤,日一剂,分二次服。针三次,服药三剂,舌苔退净,左上肢抬举运动灵活,但手尚无力,左下肢能抬70°,人扶可以步行,血压降至200/100毫米汞柱。6月29日〜7月9日,经某医针刺五次,病情又复加剧,左腿运动又不灵活,走路发软无力,病理反射较前明显。

7月10日第二次会诊:仍针刺前穴,改服百合汤,每日一剂,分二服。

计治疗15次,针13次,服药20剂,至7月22日,左腿可徒手步行,经神经科检查,下肢病理反射已不存在,左手握力6.8公斤,

右手握力18公斤,血压180/90毫米汞柱,已不失眠,偏瘫治愈

(《中医杂志》1988,10:30)

〔评按〕本例是经黄氏会诊治疗而基本治愈的中风偏瘫案例。

由于患者合并有严重的失眠症,故除针刺治疗外,还配合应用了柴平汤、百合汤等汤剂内服。柴平汤即柴平饮,出自明·刘浴德、朱练的《增补内经拾遗方论》,由平胃散合小柴胡汤(原方为银柴胡)组成,有和解少阳,疏肝健脾和胃之效。前人云“胃不和则卧不安”,患者舌苔白厚,两脉弦紧,证属肝胃不和,痰湿内蕴,故用本方以疏肝和胃。百合汤由干百合30克,茯神12克,酸枣仁12克,紫苏、生龙骨、生牡蛎各9克组成。功能清心安神,健脾强阴。用于中风偏瘫而见阴分亏耗者,有清肺益肝阴、安神治痿废之疗效。这也是黄氏根据患者具体病情所选用的对症之方。以上两方乍看似与中风偏瘫无涉,而实则不离风、火、气、痰之病机。黄氏遵古不泥,出奇制胜,于此可以概见。

6.6 黄竹斋治中风瘖痱案

东布罗斯金,男,82岁,民主德国人。

患者于1957年4月20日突然昏迷失语,右半身偏瘫,遂抬来本院急诊室。患者神志不清,不会说话,右半身偏瘫,脉浮紧,诊断为类中风瘖痱。针刺风府、风池、肩髃、曲池、风市、足三里等穴;服苏合香丸,每服一丸,日二次;古今录验续命汤日服一剂,分二次服。第二日神志清醒,即能说话。共针四次,服续命汤8剂,牛黄清心丸10丸,说话、写字、走路,一切恢复正常。

(《中医杂志》1988,10:30)

〔评按〕本例患者是一位82岁高龄的脑血管意外病人,经黄氏针药并用,次日神清能语,8天后即恢复正常,疗效甚为理想。

黄氏针治中风之病,每取风府、风池等穴。此二穴对解除中风不语、神识不清有较好的疗效。苏合香丸对中风牙关紧闭,昏迷痰壅之闭证,有温通开窍之效。但该方性偏辛香温热,若中风属脱证、热闭者则非所宜。古今录验续命汤之治中风,早见载于《金匮要略》一书,而后人多畏麻、桂辛热,置弃不用,

黄氏则每用此方于中风证属寒痰闭塞,蒙闭神明者,辄收良效。足见其选方之精,用药之明。

6.7 蒲辅周治流行性乙型脑炎案

王xx,男,9岁,1956年8月23日住某医院。诊断为流行性乙型脑炎。

患者于8月19日发病,高热、头痛、嗜睡,次日发现神识不清,23日入院,已见昏迷,体温39.6℃,无汗、目赤,无大便,小便黄,脉象浮洪有力,舌苔黄腻,确为暑湿并重之证,拟用辛凉重剂。

处方:银花三钱 连翘三钱 生石膏二两 知母二钱 淡竹叶三钱甘草二钱 粳米三钱 淡豆豉一两 葱白五寸 鲜芦根—两次日,体温38℃,目赤已退,仍昏睡,未出汗,小便黄,大便仍未行,口不渴,舌苔黄腻,脉仍浮数有力,是暑湿之邪尚伏而未去,宜清暑利湿。

处方:茯苓皮三钱 杏仁二钱 香薷二钱 鲜藿香三钱 郁金二钱生石膏一两 滑石五钱 连翘三钱 黄芩二钱 白通草一钱五分茵陈三钱 神曲三钱 淡竹叶三钱

服药之后,汗出热解,体温降为36.8℃,神识清楚,脉亦缓和,予以清热和胃之剂。

处方:茯苓皮三钱 苡仁四钱 蒺藜三钱 钩藤(后入)三钱

连翘三钱 桑枝五钱 生稻芽四钱 鲜荷叶一两服药后食欲恢复,余证皆愈。次日出院。

(《蒲辅周医案》第82页)

〔评按〕流行性乙型脑炎属于中医温热病范畴。本例暑湿弥漫三焦,营卫闭塞,热不得解,故先予辛凉解表,新加白虎中复以葱、豉,防其内犯,二诊暑湿之邪尚伏而未去,故清利之中酌加宣透,更以二香合杏仁滑石汤、茯苓皮汤加减,服后湿泄热透,引邪外达,遂无惊厥之患。温病虽然忌汗,而于清解之中,辛开宣透之药仍不可少。

6.8 蒲辅周治久痢案

曹xx,女,76岁。1962年9月22日初诊。

三月前下利脓血及粘液样便,每日二十次左右,腹痛有里急后重感,住某医院诊为细菌性痢疾,经用抗菌素治疗十余日,症状消失出院。三天后又复下利脓血粘液样便,症状基本同前,住另一医院,又用抗菌素治疗一星期,症状再次消失出院。几天后,又复发下利,呈粘液涕状便,仍有里急后重感,请某中医诊治,服汤药五剂,痢止。最近每日晚上咳嗽,有白粘痰,

下午自觉发热,有时体温稍高,大便每天一〜三次,不爽而稍加脓血及粘液,尚有里急后重感,不思饮食,只能食稀粥,腹胀,五心烦热,小便尚佳。脉寸尺弱,两关弦,左细右大,舌质暗,苔白腻少津。属中气下陷,脾失健运。治宜调脾胃、益中气。用补中益气汤加味。

处方:生黄芪一钱五分 党参一钱 生白术一钱 当归一钱 陈皮一钱 升麻七分 柴胡七分 炙甘草五分 粉葛根一钱 生姜二片大枣三枚 服三剂。

9月29日复诊:服药后大便成条而微干燥,无脓血粘液,无里急后重,尚稍咳嗽,有少量痰,食纳转佳,脉滑微数,舌正红苔减。继续调和肺胃,温化痰湿。原方去黄芪、粉葛根,加半夏曲一钱五分,前胡一钱,茯苓二钱,三剂。至次年因其他病来门诊,云服上药后下痢后重未再发过,说明痢疾已完全治愈。

(《蒲辅周医案》第81页)

〔评按〕本例痢疾初起时一月之内三次发作,前两次均用抗菌素暂时控制,第三次服中药亦暂止,但旋即有便中夹粘液和里急后重感,病期迁延三月,渐成慢性,中气已伤,故用补中益气汤加粉葛益气升清而便痢之症消失。复诊尚见咳嗽,去葛根、黄芪,加半夏曲、前胡、茯苓去痰渗湿而奏全功。由此可见,治痢当有寒热虚实之别。本例中虚邪陷,不攻邪,反补益,

盖因正胜邪始却,清气得升,浊气得降,病邪自然出之。否则,见痢治痢,终为无益。

6.9 蒲辅周治寒喘(小儿重症肺炎)案

薛xx,女,2月。1961年3月15日因发热、烦躁、喘促住入某医院。

住院检査摘要:两肺满布水泡音,体温39℃,脉搏180次/分,呼吸80次/分,面青,口唇青紫。临床诊断:重症肺炎。

病程与治疗:会诊时,患儿身热无汗,烦躁不安,喘促而面青黯,舌淡,苔白微腻,脉浮数,属感受风寒,肺卫郁闭,治宜辛温解表。

处方:麻黄三分 杏仁八分 甘草二分 前胡五分 桔梗五分 僵蚕一钱 葱白(连须)一寸

次日复诊:患儿体温微降,手心润,面已红润,微烦躁,喘促减,舌质微红,腻苔减,脉细数,原方加生石膏一钱,再服一剂。

三诊:热退、喘平,烦止,微咳有痰,舌淡无苔,脉滑,此表邪已解,肺胃未和,宜以调和肺胃,清气化痰善其后。

处方:法半夏一钱 化橘红八分 甘草三分 川贝一钱 杏仁一钱竹茹一钱 枇杷叶二钱 服后,诸证悉愈,观察二日出院。

(《蒲辅周医案》第172页)

〔评按〕本例初起病情虽重,但治疗及时。蒲氏抓住身热无汗、喘促而面青黯,舌淡,苔白微腻等症候特点,诊为风寒闭肺之寒喘。急以微辛微温之剂,解散风寒,适中病机,故能迎刃而解。若只谓肺炎属风温范畴,又当春令之时,而只用辛凉,

则表不解而肺卫愈闭,将延误病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