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父子不能亲,爷孙才能亲

 扫地僧一一 2024-03-21 发布于江苏

《论语●子张》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译文:陈亢问伯鱼:“你在你父亲那里听到过不同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有一次我父亲曾独自站在庭院中,我快步跑过时,父亲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会应对说话。’我便退下来学《诗经》。另一天,父亲又独立院中,我又快步跑过时,父亲问:'学《礼记》了吗?'我回答:'没有。''不学《礼记》就无法立足于社会啊!'我便退下来学《礼记》。只听到过这两次教诲。”陈亢下来高兴地说:“我问一个问题,却得到三个收获,听到了学《诗经》的道理和学《礼记》的道理,还听到了君子对待自己的儿子与别人的孩子相同的事情。”

这段对话我第一次读的时候没什么感悟,在《论语》的前面部分,很多话都比较简短,言简意赅,解读很多,而这种较长篇幅的对话就流传不是很广了,但是这种对话其实代表了圣人教育孩子的方法。

古人讲父子不亲爷孙亲,是有道理的。这段对话最重要的是结尾的“君子之远其子”。君子为什么要远离自己的孩子呢,这和现代社会的观念是相背离的,其实这才是古人智慧的高深体会。

在以前我写过一篇文章说好的教育是严而不厉,我把链接放在下面,大家可以看看。父母对子女,要严,不要狎,上严下孝,而父母狎则孩子怠慢之心渐起。

狎的意思是没有长幼,态度不庄重,如果日常生活都是狎,那等孩子长大以后,必定无法调教。

所以《论语》里面说“君子之远其子”,意思是贤明的人不要和孩子过于亲近,一旦太亲近,父母和孩子之间没有了距离感,孩子从小就会对父母心生怠慢,如此一来,如何管教呢?

孔子的儿子鲤见到孔子,态度恭敬,孔子问他有没学过《诗经》,鲤说没学过,于是不用孔子吩咐,立刻退回去学习《诗经》,第二次还是这样,退回去学习《礼记》。那么陈亢就会立刻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孔子只问了一句话,鲤就转头去学习呢?

因为孔子这样的君子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不会过于亲密,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对儿子鲤来说,孔子既是严厉的老师,又是自己的父亲,所以鲤才会听孔子的话啊。

保持距离不是说不亲,哪里有父母不爱孩子的呢?只不过“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父母对孩子严而不厉,这是非常好的家庭教育啊。

古人说父子之间不亲,而祖孙亲,关键就在这里,因为父亲要教育孩子,不能过于亲密,过于亲密就无法管教约束。爷爷不用培养孙辈,自然可以狎,所以很多人会怀念爷爷奶奶,而对父亲的印象都是严格的,就是这个道理。

君子之远其子。真是很有道理的一句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