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肢发力模式与运动损伤

 物理治疗_PT 2024-03-21 发布于河南

人体上肢发力模式有三种:推、拉、鞭打。

如果说在运动中想要获得更大的初速度,尤其是持拍类的运动像羽毛球、网球、乒乓球等。我们就需要通过核心的转动来带动手臂的发力,去实现力的叠加合成。

在这里就需要用到身不动、手不动、以身领手、似“拨浪鼓”式的发力模式。我们的躯干核心就像是拨浪鼓的轴杆,双上肢就是拨浪鼓的摆锤。转动轴杆,轴杆产生旋转,这个旋转的力将两侧的摆锤甩出去,从而在运动末梢手部获得更大速度能量。

根据“牛顿摆”的试验演示:由五个质量相同的球体组成,这些球体通过吊绳紧密排列并固定在一起。当摆动最右侧的球体时,它会撞击并推动紧邻的球体,使得最左侧的球体被弹出。这个过程体现了动量守恒定律,即在封闭系统中,给定方向的动量是恒定的。

根据这个定律我们可以从动量守恒的角度去解释:人体的躯干核心质量相对较大,我们只需要以较小的速度转动就可以获得很大的动量。这种动量通过运动环节的传递作用于手掌或者球拍,由于手掌或者球拍的质量很小,所以就能够获得更大的运动速度。

同时我们在躯干核心旋转之前会向运动的反方向移动,是太极拳的“欲左先右”“欲上先下”原则。这种动作模式第一可以有效的延长肌肉的做功距离、第二根据肌肉弹性的胡克定律可以储存一部分弹性动能。这些都可以有效的增加核心的动能。

但是在运动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按照这种运动模式来进行上肢的发力,就会导致上肢的局部小肌肉发力过多,形成临床中常见的“网球肘”“高尔夫球肘”肩关节劳损、等症状。所以CME理论认为不正确的发力模式是导致慢性损伤和疼痛的主要原因,应该受到我们的足够重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