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手新闻:娱乐无边界

 玖壹聚 2024-03-22 发布于河南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评论本身也成了新闻。

——晰瑞

尽管所有的新闻在某种程度上都经过包装和立场确定,但有些所谓的新闻某种程度上算不上是新鲜,就像是前段时间热火的《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原本是余华在2015年出版的书,不知道为什么经过近十年的沉淀,结合市场又一次火了起来。

旧闻经常被提起,要么是为了警醒,要么是为了纪念,但似乎在网络时代下,很多东西都开始进行了新一轮的演变,一个内容通过各种角度的理解已经能够延伸出无数种表达,而在这些表达中,又进行了指数级的个人解读,此后,这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信息爆炸”,又或者可以称之为“信息泛滥”。

旁观着一些类似的内容,相似的结构,雷同的开头,总有种恍惚,这些内容究竟是在表达观点还是在煽动情绪,是出于立场还是别有目的,又或许是我把这些想的太复杂,毕竟在当下的网络环境中,任何表达本身就经过了平台筛选和机制的审核,然后才能呈现。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就像是前段时间的3.15晚会,很多东西是应该常态化,就比如食品安全,为什么非要等到那一天才曝光,一切都是流程,又或者一切仅仅是流程,台上的人义愤填膺,台下的人图个热闹,本针对的厂家紧急公关,时间会把一切冲淡,最后进行新一轮的复盘。

场景如此相似,只是人们不太认识那些场景中的故事,换了一种表达的呈现尽管没有太多意义,但重复的累积总会影响一些判断和认知,众口铄金,一些话听得多了,总有种与事实的背离。

这段时间网络上又开始争论“老子故里”,仔细想想,争夺的究竟是个名头还是那份利益,恐怕也只有身在局中的人才能知道,类似的事情还有“臣本布衣,躬耕于襄阳”,每每此时,我还是会想起那句“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一些篡改看起来虽然荒唐,但细味一下,似乎也能明白,古人不会说话,今人需要表达,哪怕篡改,也要当下自在,毕竟无论是作为个体还是群体,都想要活的更好哪怕背负一些骂名,只要效益对等,那无论什么方法都是可行的。

似乎很多人也已经参悟了平台的生态本质,早期都是鼓励入驻和原创,如今已经开始自循环,从内容中生产内容,从评论中发掘评论,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旁观路人,都能说上几句,善于表演者还能露个脸,他们想要的是什么,一开始都很清楚。

一切都是娱乐而已,人们想要的也仅仅是娱乐,专业的内容有专业的书籍,人们永远不会再知网上找寻明星的绯闻,也不会在抖音上学习外科手术,当从平台的角度看内容,就会发现很多内容从选择平台的那一刻就已经被定性。

不过想想,二手的,又岂止是新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