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崔允漷:如何开展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

 珍影像 2024-03-22 发布于江西

图片

回顾学科育人目标的升级过程,从教书到育人,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从1952年中学教育暂行规定的1.0版,教学目标要求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这好比剃头;到了2.0版,2001年,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三维目标,这好比理发;3.0版,2016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提出学科核心素养,这好比美发。
从剃头到美发也说明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良好教育需求的提升。
为什么要谈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中的独特贡献。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本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
知识、技能、能力、素养是什么关系?我们举个例子,如驾驶汽车,交规就是知识,移库就是技能,路考则是能力,想要获得能力就需要情景,驾车上路。有了驾驶能力还需要有驾驶素养,如何获得素养,就需要学习者进行反思,明白驾驶素养有安全驾驶、礼貌行车、尊重生命。
这三点正对应着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价值观念。如果驾驶素养不够,那么有几十年驾龄的人,如果换了个不同的情境,则可能面临着不敢开的窘境。
图片

这个例子,不仅告诉我们知识、技能和素养的关系,还告诉我们为什么如此强调素养,要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纲。

作为老师只教授学生知识,则只在教导学生读书;传授学生能力,则只在告诉学生如何做事;培养学生素养,则是真正的育人,教导孩子如何做人。

01
关注学科核心素养,还需要关注学科实践

学科成于实践,是实践过程中遇到了问题,为了解决问题进而构成一个体系,最终成为一个学科。学科长于实践,学科就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不断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发展学科中的知识和观念。

学科为了实践,学科的不断发展可以推动实践,进而成就更好的生活,获得更大的进步。

学科的实践是指学科专家的思考与行动;学习者将所学的学科知识、思维与管理客体化、对象化、社会化。

实践的学科是只有实践检验过的学科知识、观念才是可靠的,学科本质就是实践。

因为主体实践中有关于生存与发展、身体、心理与社会的需求;学科如何发展,学科发展的工具是什么,学科共同体共享的实践遗产,如物质与精神;观念与实体等,将它们在原先知识的基础上不断丰富;谁来发展学科,拥有共同愿景和工具并持续实践的人。

图片
02
如何开展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

什么样的教学才能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1.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强调情境,行动和反思教不等于学,学不等于学会了。教学效果是以学生有没有学会为判断标准的。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会写教案,从导入、创设情境、课堂教学过程,明确“我”要做什么,主语都是教师。

相反,比如作为医生,他们会关注病人需要做什么,他们需要做什么检查、吃什么药;再比如,新手驾车和老手驾车是截然不同的,新手会专注于自己,方向盘、后视镜、刹车加速等等,而老手则会留意前面的车辆是如何行驶的,车辆旁边的行人等等。

图片

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需要做什么。教龄20年依旧是新手,为什么?他们整天关注教什么,怎么教、自身专业性得不到发展。

所以,深度学习,很重要的就是从学到学会的质变,老师的专业领域也在此。目前有三种学习类型:虚假学习、浅层学习、深度学习。其中深度学习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效果:

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教师是引起、维持、促进学习者;

目标是学以致用,形成共生共享的评分规则;

学习内容要蕴含意义;

教学过程要重视高投入、高认知、高表现;

评价要基于真实情境、任务表现和反思。

图片

|2.教学设计:从课时到单元

过去知识点的学习非常琐碎,停留于了解、理解、记忆和简单运用。这就难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课程建设就像房屋建造,学科核心素养就是待建的房屋,以往老师的教学是先浇门,再浇窗,水泥等等,但是整栋大楼是看不见的,现在将水泥、钢筋等打包成一个单元,你在浇这一层楼的时候就能看见整幢大楼。

所以课程设计要以单元教学为着眼点进行设计。单元不是内容单位,而是学习单位,课程单位,内容只是学习的一方面,课程的一个要素。

图片

什么叫单元?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就是一种课程,或者说微课程。

譬如语文教材中的一个单元主题下的四篇课文,如果不是一个完整的学习方案,没有学习任务的驱动,就只是内容单位,不是我讲的单元概念。

从知识点到单元,标志着教师备课的站位提升了,而什么样的站位决定什么样的眼界和格局。

以知识点为站位,看到的目标只是了解、理解、记忆;以单元为站位,看到的目标才是学科育人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因此,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必须要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站位。

图片

大单元设计时,主要涉及下列四个问题:

一是如何依据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概念、教材、课时、学情与资源等,确定一个学期的单元名称与数量,以及每个单元的课时数?

二是如何分课时设计一个单元的完整的学习方案?

三是如何在一个单元学习中介入真实情境或任务?

四是如何设计反思支架以引领或支持学生反思?

以大单元设计的教案(新的学习方案)是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包含六个要素

一是单元名称与课时,即为何、要花几课时学习此单元?

二是单元目标,即期望学会什么?

三是评价任务,即何以知道已经学会了?

四是学习过程,即需要经历怎样的学习?

五是作业与检测,即真的学会了吗?

六是学后反思,即需要通过怎样的反思来管理自己的学习?

从某种程度上讲,素养不是直接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但如何让学生正确地悟或反思,这是需要教师设计的。

图片

|3.从课程标准到课堂目标的一致性

明确了单元后,如何将其与教师的日常教学建立关联,这就需要建立一个目标体系。

老师需要懂得如何分解课标,使得课标具体化,建立目标体系,这样一个目标体系远远比学科知识体系重要,学科知识体系只是内容体系,但是目标体系则是个育人体系。

建立目标体系之后,再来处理教材,这是用好教材的前提。教师需要明确新课程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避免课堂教学中始终以题目解答为导向,而忽略了教材的使用。

图片
|4.内容充足或教学化处理

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是教授教材内容,还要包含教学内容。

教材内容是教科书上呈现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在课堂上呈现的与具体目标相匹配的内容。

举个例子,如小学一二年级教朗读,有些老师的目标一般根据课标写成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这个目标太过于宏大,只体现了教材内容。并没有明确到底怎么教,没有明确的目标。

如果将目标改成这节课主要解决正确朗读,不添字不漏字,读准字音的问题,这才是教学内容。

那么,如何解决“只有教材内容,没有教学内容”的问题呢?

首先,需要知识结构化体现本质,便于记忆与迁移;

其次,知识条件化就是将知识还原到发生的地方,让学生知道知识从哪里来,我们学习的知识大多来源于生活,这也是让学生明白知识的意义,知识不是书本中抽象的文字概念,而是隐藏在生活中。

再次,知识情境化,就是学以致用比如今天讲了面积的算法,回去后可以让学生去计算家中某物品的面积。

最后,要明确指向目标的教材处理的技术如新增、删除、更换、整合、重组。

图片

| 5.学习方式与目标的匹配

习得的素养要有正确的知识和正确的过程,过程方法错了,是无法得到素养的提升。

用“不言语的方法”学语言,导致英语学习中的“哑巴英语”;用“不着地的方法”学地理,导致地理学科考试成绩优异,但缺乏地理素养;用不艺术的方法”学艺术,导致学艺术的成效大大折扣;用“不科学的的方法”学科学,这些问题都是忽视了正确的过程方法导致的。

因此,我们需要明确正确的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科学习方式。

图片

如,在语文教学中,具有语文特色的学习方式是任务驱动,语文学科的本质决定了语文的学习方式。

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为例,语文学习任务是“学生运用自己的智慧,寻找合适的方法,采用多种有效的形式,通过实践去解决问题,有刺激类语言文字运用的经验,增进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新课改(普通高中)所说的“活动”,指的是语文学习活动,也就是“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这三件事。而任务就是让学生把三件事综合在一起去解决课程设置的问题。语文学习任务是素养导向的语文实践,其实质就是真实情境下的语言文字运用。

语文学习任务的设计有六要素学生要做什么(语文的事)、要求做成什么(结果产品)、用什么做(语言文字)、与谁一起做(社会建构)、何时何地做(真实情境)、做了有何用(目的目标)。

图片
| 6.体现教学评一致性

每个教师都是质量监测员,不会评价的教师一定是上不好课的。

教师理应“先学会评价,再学上课”,就好比旅游“先定景点,再定怎么去”。教师课堂上采用的形成性评价,相当于开车时的GPS(全球定位系统),没有评价的课堂犹如没有导航的驾驶。

如果你不是“老司机”,你的课堂教学就会像通常所说的“开无轨电车”“脚踏西瓜皮”那样无效或低效。

当然,也有一部分有经验的教师在关注评价,如有一条经验是“堂堂清,堂堂巩固”,即在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里,教师先讲35分钟,最后5分钟让学生做练习,结果是教师经常发现自己教的东西其实好多学生没学会,但下课时间已经到了,堂堂清不了。

如何解决此类问题?

教师可以把每堂课的目标设计成3~5个,按目标将40分钟划分成3~5段,每个时间段聚焦一个目标,体现教、学、评一致,即围绕目标1,进行教学1和评价1,获取学情,推断是否至少三分之二的学生已经达成目标,如是,那么接下来围绕目标2,进行教学2和评价2……

依此类推,教学、学习、评价共享着目标,分小步走,步步为营抓落实,这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技术。

图片

400多年前,培根曾预言,读史使人明智、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要应验此预言,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明白学什么,怎么学。

(本文综合整理自B站、教研网)

作者:崔允漷
来源:思维汇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