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翼子板A柱型面回弹调试整改方法

 宋洋sy 2024-03-22 发布于北京


0 引言

汽车翼子板尺寸精度成形时受板料材质、冲压方向、制件补充面设计、成形力、调试研配等因素影响,在各个成形工序阶段都会出现回弹变形,在模具调试阶段这类问题尤为突出。客户要求制件尺寸公差从±0.5mm提升到±0.3mm,且平行差在0.3mm以内。现以某车型翼子板为例,在首次成形检测后,A柱A面(外观面)出现较大回弹,尺寸超差约+3mm,整改提升难度较大。

1 A柱A面回弹情况

(1)检测报告基准情况。检测报告中制件检测基准面A1、A2、A3、A4在检具上松开状态下公差测量结果显示全部在0~0.2mm,如图1所示,满足公差要求,如表1所示。从现场检具装夹制件结果可知,制件在检具上定位精准稳定,S面(定位面)和检具贴合都较好,说明检测报告准确,能够反映成形制件尺寸的真实状态。

图片

图片

(2)检测报告超差情况。翼子板首次调试成形后,测量结果显示A柱A面尺寸出现较大变化,制件左右件测量报告显示,A柱整条边面差在-0.4~+2.99mm变化,如表2所示,A面回弹量较大,与制件要求的公差±0.3mm差距较大。整改时需要从前期CAE分析结果、模具零件研配、调试过程控制等方面找到问题点,对其分析并通过调试试验找到解决问题的整改方案。

图片

(3)检测报告整理分析。根据检测点位图(见图2)和检测报告整理A柱A面面差柱状图,如图3所示。从图3可以看出,左右件A柱A面面差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只是在超差量上有些变化,在制件的中上部向上回弹量最大。

图片

图片

(4)CAE分析与蓝光扫描对比。为了进一步确认制件尺寸真实状态,从前期CAE分析结果检查制件回弹情况,AutoForm前期分析结果中,A柱段差只有中间局部少数点位超差约+0.7mm,如图4所示,基本满足CAE分析要求。为了判断制件回弹变形情况,通过蓝光扫描全工序制件,扫描结果如图5所示,与CAE分析、检测报告回弹趋势基本一致,只是数据差值有些变化。

图片

图片

2 排查及分析问题

(1)翼子板成形方式。翼子板A柱经过拉深(OP10)、修边(OP20)、直翻边(OP30)、侧翻边整形(OP40)4道工序完成成形,如图6所示。根据CAE分析和现场经验判断,拉深、直翻边和侧翻边整形3道工序对制件回弹影响较大,现场排查集中在拉深时材料流动尺寸、研配着色及后工序模具的符型定位与翻边间隙等方面。
(2)排查模具问题点。检查拉深时现场材料流动大小是否满足CAE材料流动要求,经现场实际排查,发现有2处材料流动有8mm左右的差异,如图7、图8所示,这种差异会影响最终制件的回弹尺寸,需要现场调整拉深时材料流动大小以验证成形制件回弹变化情况。根据AutoForm对不同进料大小的分析结果并结合现场调试,需要在现场调试时控制拉深材料流动大小。经现场确认全工序模具符型定位、研配着色和翻边间隙等满足行业要求,排除因模具制造对零件回弹的影响,如图9所示。

图片

图片

图片

(3)全工序制件扫描分析。翼子板A柱区域支撑面较少,调试过程中回弹较难控制,整改提升尺寸精度的方法也少,根据图6制件成形方式并结合全工序扫描结果可知(见图10),拉深成形完成后,整个制件出现了较大的回弹;修边后工序件应力释放,回弹消失;直翻边造成A柱局部向上回弹;侧翻边整形完成后,A柱中间段出现向上正回弹,两端出现向下负回弹,造成制件中间段回弹量变大,如图11所示(a、b为检具支撑点),扫描结果与最终三坐标测量机测量结果一致。通过蓝光扫描结果分析,制件回弹主要在拉深、直翻边、侧翻边整形3道工序产生,整改时重点从这3道工序考虑,以减少工序件回弹量的叠加。

图片

图片

3 整改方案

整改方案从改变OP10局部应力变化、改变OP30局部造型和调整OP40斜楔翻边角度等方面考虑改善A柱回弹。经过AutoForm分析这3种整改措施叠加可以降低回弹量3mm左右,与整个A柱回弹量一致。通过实施叠加整改方案,保证了制件的尺寸精度,避免了整改时全工序回弹补偿的加工风险和制造成本的增加,制定的整改方案具体如下。
(1)减少拉深时进料大小。通过AutoForm计算,反复调整拉深筋高度以改变局部进料大小,根据调整后AutoForm分析的最优结果,回弹量减小1mm左右。在原来的基础上加高拉深筋2mm,如图12所示,补焊后数控加工,经过钳工研配后重新调试拉深工序件以供后工序验证结果,这种整改方法避免了拉深模整体型面的加工。

图片

(2)调整直翻边部分造型。通过调整直翻边部分的造型以改善直翻边的回弹,经过反复调整造型,降低直翻边冲压时的成形力,减小A柱剖面局部成形所需的线长,改善翻边时A柱剖面弧度因线长增加而向上反翘的趋势,制件成形后贴合下模零件型面更完美,降低制件向上回弹的风险。经过Auto⁃Form分析计算与改型前回弹有0.5mm左右的降低,如图13所示,加工数模依据AutoForm分析结果的造型重新调整后,将上模翻边镶件局部补焊,上、下模数控加工完成后,钳工合模后上压力机检查并调整整改部位间隙,将该工序整改完成后的工序件供后工序调试使用。
(3)调整侧翻边整形冲压角度。侧翻边整形检查原加工数模,发现侧翻边斜楔还有5°的冲压角度可以调整,原来的斜楔冲压方向是打开5°,即不是90°翻边,制件95°侧翻边所需的成形力F1比90°侧翻边的成形力小,且整形部分成形力F2固定不变,如图14所示。增加侧翻边的成形力F1,改善制件的塑性变形量,减少侧翻边时向上回弹趋势。经过AutoForm分析计算,整个A柱区域回弹降低1.5mm左右,调整加工数模,上模镶件局部补焊和下模一起数控加工后,钳工合模上压力机检查翻边整改区域间隙,满足要求后,冲压完成,等待检测制件并验证结果。

图片

4 结果验证

(1)经过上述3种整改方案的叠加实施,可以避免进行全工序回弹的处理,全工序模具重新调试出件后上检具检测验证,从整改后的检测报告(见表3)来看,S面自由回弹基本无变化,公差控制在要求内;整个A柱跟整改前回弹发生根本性变化(见图15),回弹控制在±0.5mm左右,整改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图片

图片

(2)后期针对客户要求公差±0.3mm,从整改后检测报告看,整改后的超差量较小,再通过数模更改后机械加工意义不大,从以往项目经验和实际情况看,这种情况下只有钳工针对超差点进行精细化研配调试以满足客户±0.3mm的要求。

5 结束语

上述整改方法整体工作量较小,整改周期也较短,从试模验证、AutoForm精确分析、加工数模及到研配调试出件共10天左右,整改成本不到全工序模具型面整改加工的1/10,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为后续翼子板回弹整改提供参考作用。

原文作者:陈文锋, 凌建兵, 周雪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