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药食同源的百合,是传统治疗百合病的主药,靠谱吗?

 新用户99584979 2024-03-22 发布于北京

百合这味中药,本是应在七夕写的,那一日事多,也就把它忘在了九霄云外。这两日,凑巧看到头条中有关百合的科普论文,不由得又动了心思。

百合,在大众的心目中,首先一定是花,其次是菜,再次才是药。不过,在当今流传的许多中医药书籍中,百合可不仅仅是花和菜那么简单。它作为药用,功效非同寻常,甚至传统医学中的“百合病”,亦因它为主要治疗药物而得名。

以药之名来命名某种疾病,这一味百合,在中药圈子里也算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被李氏《本草纲目》列入菜部的百合,究竟是不是浪得虚名,确实非常值得追根溯源作一番考证。

百合其名

百合其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说:“百合之根以众瓣合成也,或云专治百合病,亦通”。

前一种说法,百合之名来源于其植物形态。百合的药用部位为其肉质鳞茎,由许多小小的鳞茎瓣环绕包裹、集合而成,其名因此而得。这一解释,简单明了且符合植物特性。

后一种说法,争议颇多。到底是先有百合病,还是先有百合,绕进了先有鸡还是先有鸡蛋的问题。从历代医药学典籍的记载来推论,《本草纲目》的“亦通”,似乎并“不通”。

百合早在东汉时期,就已是国人常种的蔬菜。成书于东汉年间的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将百合归于草部,并记载道:“百合,味甘平,生川谷,治邪气、腹胀、心疼、利大小便,补中益气”。可见,其时已有百合之名,但对于百合病,《神农本草经》全无提及。百合病的记载,主要可见于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之《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三》,其成书要晚于《神农本草经》,说明兼具蔬菜和中药双重身份的百合,其名并不是因百合病而得。

百合治疗百合病,各有看法

百合病的症状表现,《金匮要略》描述为:想吃不能吃、想睡不能睡、想走不能走、似寒若热似有若无,是一种精神恍惚、坐卧不安、心慌慌的状态,有些类似现代医学所指的神经衰弱。

对于这样的病,《金匮要略》中写道:“百合病诸药不能治,若得药则剧而吐痢,如有神灵所加也”。不过,这诸药不能治的神秘疾病,百合却能治。历代医书中,治疗百合病的方剂,多以医圣张仲景的医方为主打,而医圣的方子,如百合知母汤、百合鸡子汤、百合生地黄汤、百合滑石代赭汤,均以百合为主药。

无怪乎有学者提出,“伤寒百合病”其实是源自隋代巣元方等编撰的《诸病源候总论》,后人在编撰《金匮要略》时,以该文作为《伤寒论》的补充,并谬托为医圣之言。虽然这一说法,当前仍无法验证,却很真实地反应了一些行内人士对于“百合治疗百合病”的思考和质疑。

北宋时期的药物学家苏颂,也曾在其所著的《图经本草》中写道:“张仲景治百合病有百合知母汤等四方,病名百合而用百合治之,不识其义”。说明对于如有神灵所加的百合病,诸药皆不能治而独百合能治,历代医药学家是存在异议的。

从百合这味药材本身的性味功效来考量,它味甘能补、性寒能清,归心、肺经,具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的功效,长于养阴润燥、补虚清热。中医认为“百合病”病机是血热留滞,伤及心肺之阴而损百脉。补心肺之阴,用百合倒说得过去,损及百脉,用一味可作蔬菜的中药作为主药来治疗,实在有些牵强。

其实,中药的性味归经,是其治病和发挥疗效的根本,药物的偏性也是药性。药食同源类中药,肩负着食物和药物的双重责任,往往药性更趋于平和。毕竟蔬菜食物我们要长期吃,而且量大,药物则不然。所以,对于百合是否能治百合病,还真是有待科学的考证。

结语

传统中医药学科中有很多类似百合的问题。伟大的经典著作,站在科学进步的今天来衡量它,亦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缺陷。如:《伤寒论》一书年代久远,原本早已散失,后人翻刻传抄,难免谬误,甚至在抄本中加注和补充自己的论述,谬称医圣之作鱼目混珠,也未为可知。而立身于当时,作为医圣,也只能就那个年代常见的疾病,来收集整理和归纳,为诊断治疗做出结论。这些论断不仅受限于时代,也受限于当时的认知水平。

时代是发展的,科学是发展的,疾病也是发展的。“百合治疗百合病”的质疑,并不意味着反中医。相反,只有批判的思考,继承传统却不拘泥于传统,才能真正促进中医的进步。

#真相来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