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胡风与周扬——文艺与政治的歧途 姜弘

 兰州家长 2024-03-23 发布于江西

这次论争的结束,同时也是整个左 翼文艺运动的结束。左 翼文艺运动是从论争开始,又在论争中结束的,而且是以围 剿鲁 迅始,以围 剿鲁 迅终。这一始一终表面看来都是鲁 迅的胜利,极 左势力受到了批评,有所克服,而实际情形却复杂得多。

鲁 迅答徐懋庸的长信和吕克玉(冯雪峰)批评周扬的长文,并未令“国防文学”派的极 左人物心服。迫使论争终止的,是抗日救亡的客观形势,还有左 联解散和鲁 迅逝世这两件大事。鲁 迅逝世在国内外激起的强大精神冲击波,使得许多人,包括一些国民党政要也不得不表面上改变对鲁 迅的态度。左翼内部的极左 派当然也只有沉默,再一次“休战”。

鲁 迅在三十年代的地位和作用,他对左 翼文艺运动的看法和态度以及他本人的形象,并不像以往那些按照“最 高 指 示 ”敷演的文学史所说,是反对“国民党文化围剿”的“主将”,“民族英雄”,“共产主义者”等等。事实上,鲁 迅与左 联的关系非常复杂,所谓“盟主”,也只是在一个时期和一部分人中间。鲁 迅的加入左 联,既不像极左 派所说是思想“转变”的结果,也不像另一些人所说是“投降”、“上当”,而是国民党的统治与共产党人的牺牲奋斗,以及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苏联的成就,使他站到了左 翼一边。然而他并没有简单地“一边倒”,而是依然以独立的、理性批判的目光,审视他所加入的这个群体。

左 联成立前夕,他对冯乃超起草的左 联纲领持保留态度;在左 联成立大会上,他发表反 左 演讲;一年后,发表《上海文艺之 一 瞥》,继续批 左;再一年,又发表《辱 骂和恐 吓决 不是 战斗》,还是批 左;到了1935年,劝阻萧军、萧红加入左 联,说在外面还可以做事情有成绩,一进去就会陷在无聊的纠纷之中;接着就是1936年的“两个口号”之争,彻底的决裂。——事实上,鲁 迅的加入左 联,是既勉强又有保留的,并不那么积极主动,心甘情愿。

出席了左 联成立大会以后不久,他就在给友人的信里明白地说出了当时的心境,说十年来在文学事业上不断帮助青年们而不断失败、受欺,因为“但愿有英俊出于中国之心终于未死,所以此次又应青年之请,除自由同盟外,又加入左翼作家联盟,与会场中,一览了荟萃于上海的革命作家,然而以我看,皆茄花色,于是不佞势又不得不有作梯子之险,但还怕他们尚未必能爬梯子也,哀哉!”(致章廷谦)

后来的事实验证了鲁 迅的这一看法,30年到36年,从貌合神离到彻底决裂,这中间,鲁 迅体验到了更大的失败和受欺的苦痛,也耗去了他更多的精力。以往的文学史对此或略而不提,或轻轻带过,却全力去附会 领袖 的 “反 国民党的 文化围 剿”之说。——“围 剿”是有的,而且是鲁 迅自己首先使用这两个字的,不过,这不是什么“国民党的 文化 围 剿”。国民党没有真正的作家,几个御用文人在文化上根本布不成阵,除了造 谣之外,他们只会用书报检查、警察、监狱来武力镇压,哪有什么“文化 围 剿”?

鲁 迅是在《三闲 集 序言》里谈到对他的围 剿的,说的是创造 社、太阳 社和新月 社,还具体提到了李初梨、成仿吾、郭 沫若等人。到了后来,更有从背后 射 冷 箭的田汉、廖沫沙,在上面做工 头、总 管的周 扬、夏 衍,以及最后直接打上门来的徐懋庸等等。怎么能无视、抹煞这更重要的真正的“文化 围 剿”呢?——领袖 无视这一切,把三十年代上海文化界的复杂形势简单地“一分为二”,说成仅仅是国共两党之间的敌我斗争,以掩盖和否定左 翼阵营内部的严重分歧和长期斗争。这实际上是维护了左 倾教条 主义和宗派 主义,否定了当时领导人和鲁 迅的反 左斗争。1949年以后一直把“革命 文学”开始的极 左 倾向奉为正宗、正统,就是以《新民 主主 义论》的这些说法为依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