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镇风云--三河大捷

 名言诗句 2024-03-23 发布于辽宁

三河大捷

烽烟笼罩旧城墙,

古角争鸣剑影光。

内守外围同聚力,

军民灭敌保家乡。

三河大战风云馆

战火风云一馆中,

文图实物见英雄。

刀光剑影俱重现,

好似衣沾大捷风。

在安徽省肥西县三河古镇,曾经发生过一次声名远播的大战,就是三河大捷。现今古时的硝烟早已散去,古镇显得格外宁静、祥和、繁荣、热闹,但一些遗迹却依然诉说着那些战争的往事。

三河大捷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过往呢?“三河大战风云馆”讲述了这个历史故事,这个故事让我们茅塞顿开,受益匪浅,思考良多。

(此片为红叶先生拍摄)

据介绍,在清朝咸丰八年(1858年),太平军将领陈玉成、李秀成、吴定规率部在安徽省肥西县三河东、南、西一线筑九垒抵御湘军悍将李续宾、曾国华部的进犯。11615日鏖战10昼夜,李续宾、曾国华先后毙命,湘军6000余人全军覆没,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三河大捷”。

如今,为了让后人了解那场举世闻名的战争,当地政府在战时三河太平军驻守遗址上建立了“三河大战风云馆”,占地2200平方米,通过实物、史料、声光电等高科技运用,再现了那段风云激荡的战史。

一面高高的砖墙“苏皖干城”,应该是大战时的样子。

城墙前有一口被石栏围起的铁井,当是古时使用的水井。

展馆入口门楣上刻有“庐舒锁钥四个大字,诉说着三河古镇曾是兵家必争之要地。

展馆中迎面是陈玉成与李秀成指挥作战的塑像。

展馆一层为文图实物展。

三河大战的疆场雄杰。

晚清太平天国时期,安徽是太平军西线的根据地,因而也是和清军交战的主战场,十几年内双方军队反复攻夺,来如烈火,去若飙风,在安徽留下了众多战事记录。合肥及三河等周边地区更是太平军坚持到最后的战略据点。小小的三河古镇因一场扭转乾坤的大战,在1858年那个深秋季节,竟汇聚了双方十几万大军。湘军精锐悍勇,攻城拔寨的得胜劲旅,太平军东西两线的驰援主力,短暂的十几天内齐聚三河,还有联合捻军插至舒城阻断敌援的庐州守军……将帅士卒斗智斗勇,攻防野战血火交迸。无论是从江西一路打来的湘军大将李续宾、还是并肩千里驰援的太平军主将陈玉成、李秀成,他们共同在疆场上把三河古镇永远写进了历史。

在三河大战中,让我们了解这样几位关键的人物。

蓝成春,太平军将领,广西人,三河大捷前建城功臣。早年因生活贫苦而参加金田起义,自天京定都后,隶属于陈玉成麾下,因作战勇敢,封为春官又副丞相,曾驻守庐州、派河、三河等地。1853年底,由于三河已成为庐州太平军的后方和天京用粮的转运仓,必须重点防守。1855年秋天,为防范湘军进攻,太平军决定在三河造城。守城将领蓝成春督率军民就地取材,日夜赶建,仅用一个月零三天的时间,就在原无城墙的三河修起了一座城垣和九座砖垒。此城为后来太平军成功守住三河、赢得大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吴定规,太平军将领,广西人,三河大捷守城将领。早年参加金田起义,从征至天京。天京事变后归前军主将陈玉成统属。1858年太平军再克庐州后,命吴定规守三河。185811月,清巡抚衔浙江布政使李续宾率所部精锐长驱直入安徽腹地,进围三河镇,图谋直驱庐州,尽夺江北之地。吴定规一日五文,向陈玉成告急,并与部将薛交伦据砖墙抵抗,指挥诸垒凭险死拒,为三河之役全歼清军立下战功。

陈玉成,太平军青年名将,封号为英王,三河大捷救援歼敌将领。陈玉成骁勇善战,屡败强敌,军事才华突出,是太平军杰出的青年将领,他十四当童军、十七攻武汉、十八为大将、二十任军帅、二十二岁即被封为英王,仅用8年便完成了从乡村少年向军事统帅的过渡,实为历史所仅见。在三河大战中率部紧急增援,最终取得胜利。陈玉成军成功作战行动,有力地稳定了太平天国后期的军事局面。

李秀成,太平军青年名将,封号为忠王,成为太平天国后期主要将领,三河大捷救援歼敌将领。在军中的地位仅次于英王陈玉成。他与陈玉成统帅大军,相互配合,多次成功,击破清军的江北、江南大营等战斗,并同时救援三河。陈玉成军败亡后,他独撑危局,一直坚持到天京被攻陷。后被清军杀害,其遗书中多处叙及三河。

李续宾,清朝湘军名将。他作战勇敢“常为军锋,沿途七战皆捷”,职务升至巡抚衔。18588月,陈玉成再占合肥,李续宾奉命克复庐州,其军于连战潜山、太湖、桐城、舒城后,在三河被太平军陈玉成、李秀成部歼灭。

曾国华,曾国藩六弟。1858 3月,曾国华加入李续宾部,两人为儿女亲家,关系密切。11月,曾国华随李续宾部湘军深入皖中,急攻三河,被陈玉成督率多路援军包围消灭,曾国华与李续宾“并命同殉”,后曾国藩闻知“哀恸填膺,减食数日”。

天京事变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领导阶层迅速腐化,内部矛盾尖锐。1856年,东王杨秀清主导攻破江南大营的战事后,因功倨傲,威逼天王洪秀全让位,致使洪秀全急招北王韦昌辉、燕王泰日纲突袭天京东王府,杨秀清及其部属死于变乱之中。翼王石达开备受猜忌,率军出走。天京事变,导致人心涣散,太平军实力大减,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的自身力量。

清浙江巡抚何桂清向咸丰皇帝上奏太平天国内讧折并朱批。

清军重建江南、江北大营

清军见天京事变后太平军实力削减,趁机加紧围困天京。1858年咸丰帝诏命钦差大臣和春重建江南大营,所部清军进扎天京高桥门、龙脖子,进逼秣陵关,企图断绝天京与江浙地区的物资往来;同时钦差大臣德兴阿获命统属江北大营,陈兵浦口、江浦等地区,截断太平军北进之路;同年3月,九江保卫战失败,太平军守将林启容及所部一万七千人战死。至此太平天国危机四伏,险象环生。

重建五军主将

天京事变与翼王出走,致使太平天国朝中无臣、国中无将。1858年,为应对内外交困的局面,天王洪秀全除了准奏枞阳会议商定的作战方略以外,又重新恢复五军主将制;封蒙得恩为中军主将兼正掌率,陈玉成为前军主将,李秀成为后军主将,李世贤为左军主将,韦志俊为右军主将,以此旧制明确军事统领指挥权限。

枞阳会议

1858年,重镇安庆和都城天京同时告急,洪秀全令李秀成解救天京。初战失利,李秀成与各路将领约定枞阳望龙庵召开会议。七月下旬,枞阳会议召开,由陈玉成、李秀成主持,会议商定各部加强团结,协同作战,统一指挥。会后,陈玉成、李世贤北取庐州,南下滁州乌衣,与李秀成会合,合力摧毁清江北大营,一举扭转天京事变后的被动局面。

二破江北大营

18588月,太平军再克庐州后,清廷担忧太平军再次北伐,紧急谕令德兴阿从江北大营中酌拨马步官兵,前往庐州协同钦差大臣胜保剿灭太平军。而此举正中陈玉成等人声东击西之计,太平军的主要进攻目标并非庐州,而是江北大营,因此,未等清军援兵赶到,陈玉成早已挥军由界牌直趋滁州,与自全椒进抵该处的李秀成部会师。李秀成、陈玉成两部太平军会师乌衣,众达数万,与江北大营清军相持。927日清军见后路被袭,阵势大乱,纷纷夺路而逃。陈玉成部随即于29日占领江浦。至此,江北大营再次被摧毁,清军前后损失万余人。

湘军北上

1858年,湘军获命趁太平军苏北用兵之际夺取庐州。9月,湘军悍将李续宾及都统德兴阿率部占领太湖后,分兵为二:一路德兴阿率部进逼安庆,图谋控扼太平军西部咽喉;一路由李续宾疾趋庐州支援安徽巡抚李孟群,企图收回庐州以堵住太平军北进之路。李续宾一月之内连战潜山、桐城、舒城后进抵三河,企图夺取三河,再克庐州。

地理环境

三河镇地处合肥、舒城、庐江三县交界地,位于丰乐河、杭埠河、马巢河交汇处,水陆交通极其方便。其水路,溯游而上可达庐江金牛镇、沿丰乐河可达合肥丰乐镇、新仓镇、舒城桃溪镇、六安州界河镇。下行,经南河、新河,经巢湖由裕溪口入长江可至巢县、芜湖、南京,历来是三河港的两大主要航道。其陆路,北去合肥、西去舒城、南去庐江,皆有驿路相通。由此东经庐江、巢县、含山到南京,南去桐城到安庆,北到寿县,西达六安,均甚便捷。唐宋以来,沿湖圩田渐兴。据清嘉庆《合肥县志》记载,合肥全县有圩85个。此外,三河毗邻的舒城、庐江县境,亦有大量圩田。圩田的开发,使三河成了皖中著名的鱼米之乡、地区性的米谷集散中心。太平军经略皖中,三河则是拱卫庐州的据点和供应天京粮储首选之要地。

防御工事

1854年,太平军初占庐州城,继而占领三河,因三河无任何防御工事,太平军决议修筑城墙等防御措施,以此守备御敌。次年10月,太平天国春官又副丞相蓝成春驻军三河实地考察,将三河北岸居民全部撤离修筑城墙,长约一里、横约半里,费时月余。而后又在三河城外修建砖垒九座。三河地处平原,无处开采石料,太平军所用石料多来自寺庙、民居。今三河医院和三河二中等处尚残存4段城墙遗迹。

三河告急

185810月,湘军悍将李续宾率部攻占桐城,舒城太平军情势危急,即求援于太平军其他诸部。三河守将吴定规与薛交伦一日五文向陈玉成、李秀成告急皖中战事。其时,陈、李均在苏北大破江北大营。1024日,陈玉成率军攻克六合后,当即入朝奏请天王洪秀全调派李秀成一同回援皖中,遂星夜率本部太平军驰援三河。

砖垒对峙

1858116日夜,湘军悍将李续宾率部进驻河南岸太平军放弃的五座砖垒中,与城中太平军守军对峙。次日,李续宾命部将丁锐义、黄胜日等进攻河南岸、迎水庵、水晶庵三处砖垒,而李续宾率本部两营兵马三面包围太平军其他四座砖垒,太平军凭垒拒敌。三河守城太平军出城接应,两军血战一日,太平军九垒尽失,湘军损失惨重,伤亡千余,其中有勇猛敢战之士百余。而后,太平军将所有通向大城的桥梁破坏,滔滔河水绕城而过,使得仅有陆军的李续宾不能接近大城,只能依河据堤为守。

攻垒决战

三河守将吴定规率军从城中出击,把李续宾内外围定,逐一攻破李续宾的七座营垒。李续宾得知大队被围,急忙亲率四营前往救应,反复冲锋数十次,斩杀两千多名太平军,也未能突入重围,只得撤回大营,并传令各部坚守待援。这时,守垒的湘军已经开始逃散,被太平军阻截在外,因而有七个营垒被太平军迅速攻破。旋即,李续宾的大营也被太平军包围。

太平军集结三河

1858117日,陈玉成率部日夜兼程赶到三河镇西南30里的金牛镇安营。1114日李秀成也率部赶到,驻三河镇东南30里的白石山。陈玉成赶到三河后,制定了集中优势兵力,围歼顽敌的作战方案。他命太平军庐州主将吴如孝和捻军张乐行的部队从庐州向三河运动,截断李续宾部同舒城、桐城清军的联系,从北面、西面包围敌军。又请李秀成部截断敌之东南退路,断李续宾后路。

湘军偷袭金牛镇

1114日湘军逼近金牛镇,李续宾部将赵国栋主张五更开战,但李续宾见陈玉成兵强马壮,决定黎明开仗。李续宾命部将李存汉率轻兵迎击于樊家渡。李存汉在樊家渡与太平军交兵即败,被迫后撤,太平军趁机压制。15日深夜,李续宾部七营由部将金国琛、毛有铭等人率领,分左、中、右三路狙击金牛镇。

雾中野战

16日拂晓,湘军偷袭部队行至距三河镇15里的樊家渡王家祠堂时,与陈玉成军遭遇。激战开始时湘军曾一度得手,杀退太平军。当湘军正要追击时,忽大雾弥漫,咫尺莫辨,鼓角相闻,敌我难分。陈玉成抓住湘军冒险出击的有利时机,以少部兵力正面迎敌,将敌人诱至设伏地域。另亲率火队主力从湘军左后杀出抄其后路,并乘胜隔断中、右路之后路。驻扎白石山的李秀成部,闻金牛镇炮声不绝,立即赶往参战,合力将李续宾部围困在烟墩岗一带,斩杀湘军副将刘神山、参将彭友胜、游击胡廷槐、邹玉堂和杜廷光。

湘军全军覆没

清廷绿营官兵一万五千人并未依约援助李续宾、曾国华,被围困湘军飞檄求援桐城赵克彰所部六营赴援,赵克彰怯阵,未敢支援。太平军血战一昼夜,大破湘军,激战至深夜三更,李续宾于战地枯树自缢而死,所部湘军副将曾国华以下六千余人于三河郊外烟筒岗全部覆没,曾国华以及知府何忠竣、知州王揆一、杨德、道员孙守信、丁锐义等人皆殉难。

湘军惨败,咸丰帝闻之“不觉陨涕”。曾国藩更是“哀恸慎膺,减食数日”。胡林翼则哀叹说:“三河败后,军气已寒,非岁月之间可能复振。”又说:“三河溃败之后,元气尽伤,四年纠合之精锐,覆于一旦,而且敢战之才,明达足智之士,亦凋丧殆尽。”可见此战对清廷和湘军的打击是极为沉重的。

太平天国兵器

太平军自金田起义时,武器匮乏,大多为落后的原始冷兵器。随太平天国实力不断扩大及太平天国拜上帝会受西方基督教青睐,获得部分火器,甚至西方先进枪炮。与此同时,太平军领导者逐渐重视先进武器在战争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便开始模仿制造先进火器,并大量武装军队。至此,太平军完成了从原始冷兵器到西方先进新式枪炮的过渡,大大推动了太平军的革命进程。

冷兵器主要有长刀。

忠王李秀成佩剑。

各种弓箭。

鸣锣。

长矛。

鸣锣、擂鼓、吹角等作战器具的照片。

冷兵器和热兵器的照片。

热兵器包括洋枪、洋炮。

太平军还仿制湘军制造的当时在国内较为先进的战船战炮。据记载,18544月,太平军国宗石凤魁、韦以德部的战舰上即拥有洋炮,其船以白旗为号。

太平天国铜炮。1950年出土三河镇,炮身铭文:上部为“太平天国辛酉十年本月吉制,九门御林朝王宗谒天义陈正铸炮创造。”下部为:“计重叁百斤,吃粉壹斤。”现存于南京太平天国博物馆。

太平天国铁炮。1957年出土三河镇西北五里木瓜园,炮身铭文:“太平圣炮,安徽省造。”1961年运往合肥。现存于南京太平天国博物馆。

展馆除了文图展示,还有文物展览。太平军殿右三十检点军旗。

湘军帅旗。

英王陈玉成帅印。

忠王李秀成将印。

英王陈玉成八宝将领旗。

李续宾二品武官朝服补子。

李续宾将印。

展馆二层环天井建筑是光电情景展示与文图展陈。

小南门战时的情景展示。

作战场景。

三河大战是太平天国战争史上集中优质兵力打歼灭战的著名范例。

胜利原因分析

当地群众的有力支持

这也是三河大战的重要原因之一,当李续宾来犯三河时,人民群众对敌实行坚壁清野,致使清军饥饿难耐。李续宾在其遗疏中说:“我饥而贼固饱,……诸勇饥罢过甚,死去相枕籍”(《中兴别记》)。而当清军要群众带路时,则常常被带到沟渠纵横之地,找不到出路。

湘军孤军深入,疲敝少援

湘军三河镇之败,主要是孤军深入,犯险冒进。李续宾仅率数千人自湖北东犯,入皖之后,连陷四城,处处分兵驻守,结果“兵以屡分而单,气以屡胜而泄”(《剿平粤匪方略》)进至三河镇后,仅剩6千余人,当太平军大队赶到时,已无阻援之兵可派。加之李续宾刚愎自用,拒不接受部将关于退守桐城的建议,终于全军覆灭。

三河大战指挥特色

审时度势,果断用兵。陈玉成果断用兵,善择战机,是取得三河大战的先决条件。

因情用谋,战术灵活。截断敌援,对敌形成包围之势;正面进攻伏击、抄袭相结合。

密切协同,主动配合。太平军各参战部队之间的密切协同和主动配合,是赢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战特点

集中优势兵力。除了吴定规和陈玉成亲自率领前来救援的部队外还调遣驻庐州的太平军吴如孝、捻军张乐行部,并请后军主将李秀成部队前来支援,太平军和捻军加在一起,其兵力极其雄厚。

迂回包围。陈玉成率大军自江浦、六合,经巢县、庐江,直驱金牛岭,包抄清军后路;吴如孝、张乐行自庐州“由北围”隔断了李续宾军队和舒城清军的联系;李秀成进驻白石山,挡住东面。

不失时机。为了争取时间,陈玉成部星夜兼程挺进三河,117日夜已到达金牛岭,李秀成部队随后而来,于14日到达白石山。陈、李两军相距仅25里。

从图示看太平军阵法也是相当科学。

太平军之所以三河大战的胜利,主要由于决策正确果断,兵力对比上的绝对优势。另外湘军孤军深入,疲敝少援,也是原因之一。

正确果断的军事指挥

陈玉成针对敌军孤军深入,分兵力单的弱点,决定集中优势兵力,采取迂回包围战术,打歼灭战、速决战。李玉成还在与清军的长期作战中摸索了一个独特的“回马枪”战术,常常使敌人丧胆,连敌人也不得不承认“自汉唐以来未有如此贼之悍者。”

配合默契的联合作战

自天京内讧和翼王出走以后,太平天国的军事势力急转而下,面对强大的清军只能“订约会战”。“枞阳会议”专门解决了这个问题。因此,在援助三河时,陈玉成清醒地认识到需要李秀成部的联合。此外,陈玉成还联合了捻军首领张乐行,集中优势兵力形成迂回包围圈。

从《三河大捷战果统计表》可见,参战方有太平天国和清军。

参战兵力:太平军10余万人,湘军精锐部队6千余人。主要指挥官太平天国陈玉成、李秀成;清军李续宾、曾国华。

伤亡情况:太平天国7千人伤亡,清军全军覆没。

结果:太平天国,李、陈二人被封王;湘军惨败,提督李续宾自杀。

三河大战历史意义

三河战役的胜利,对太平天国后期政权的巩固的重大意义:

三河大捷鼓舞了太平军士气,扭转了自天京事变后颓败之势,巩固了太平天国后期的政权。

三河大捷围歼湘军精锐,致使湘军元气大伤,缓解了清军从西线夹击太平天国的战略局势,使天京转危为安。

三河大捷极大地振奋和鼓舞了太平军的革命斗志,有力地开拓了太平天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新局面。

乘胜追击

三河战役后,太平军乘胜南进,收复舒城、桐城、潜山、太湖。11月底,进击安庆城外,都兴阿安庆所部湘军腹背受敌,各路粮道中断,粮草无以为继,情势危急,不得已撤退至安庆宿松境内休整。至此,太平军一举扭转太平天国自天京变乱的危困局面,安庆之围遂解。

次年三月,陈玉成攻克六安之后,转攻庐州安徽布政使李孟群大营,活捉李孟群。半年之内陈玉成两获大捷,清军更为之胆寒。

据介绍,太平天国运动是19世纪中叶中国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是洪秀全等领导的反对清朝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战争。后建国号“太平天国”,于1853年攻下金陵,号称天京(今南京),并定都天京。存续期间为1851年(清咸丰元年)至1864年(清同治三年),共13年时间。从《三河大捷后太平天国大事记》来看,三河大捷后太平天国又维持了10年,至1868年。

历史评说

马克思说:“中国的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十年之久,现在已经汇合成一个强大的革命,不管引起这些起义的社会原因是什么,也不管这些原因是通过宗教的、王朝的还是民族的形式表现出来,推动了这次大爆炸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输入名叫鸦片的麻醉剂。”

毛泽东主席说:“自从一八四0年鸦片战争失败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

罗尔纲在《太平天国史事考》中说:“如果不是三河战役的胜利,太平天国老早已经灭亡了。”

《胡文忠公全集》说,李续宾既以身殉,而同时阵亡之道员副将以及州县千把,不可胜计,是以变起非常,军气已寒,不仅刻下情形已有不可收拾之势,兼恐伤残太甚,尤非岁月之间所能复振。

曾国藩在《曾文正公全集》中说:“鄙邑弁勇,自三河败后,元气大伤,虽多方抚慰,昔日之锋锐,究为减色。”

金戈铁马,硝烟散去,但三河大战风云馆中的每一段文字、每一张照片、每一件文物,每一个场景,都传递着大战的信息;三河古镇至今留存的古战场、古城墙、古城门等战争遗址,都铭记着三河大捷的雄风,仿佛仍向来访者诉说着那段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

我作为一名参观者,认为三河大捷的历史意义的确在于巩固了太平天国后期政权,有力地开拓了太平天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新局面。同时也因太平天国将士成功守城,保护了城池和百姓,使无数百姓免遭生灵涂炭。这也是我从微观角度理解的三河大捷的意义所在。

但愿:世间无战争,人类永安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