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宝|花树状金步摇

 烟雨任平生oq4j 2024-03-23 发布于辽宁

      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曾成为无数文人墨客的创作源泉,其中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堪称经典。诗中那句"云鬓花颜金步摇",除了描摹出贵妃的美貌与仪态,也大大提高了"步摇"的知名度。

      步摇,是一种女性头饰中由簪子和小垂饰构的步摇饰。

      《古文苑》所收宋玉《讽赋》中有"垂珠步摇,来排臣户"之句,想必当时人们已经开始簪戴步摇了。

      有人认为该书为唐人旧藏本,北宋孙洙得于佛寺经龛中,所录诗文均不见于史传与《文选》,此篇未必出自宋玉之手,不可作为"步摇"之称出现在战国的书证。

       但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出土帛画所绘墓主人,头上插一枝花树一般的饰物,似乎属于步摇。其时距宋玉的时代不远,长沙又是楚地,这幅帛画从图像上印证了宋玉赋中记述的这种饰物。

      此后,东汉训诂学家刘熙《释名.释首饰》中解释:"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不仅讲出步摇的样子,也道出了其名称的因由,后人也多沿袭这种说法。

      南朝女诗人沈满愿作过《咏步摇花》一诗,描述了步摇的材质有金、玉、珍珠、翡翠等,饰以用薄金片和玛瑙精制而成的荷花,花叶相间,栩栩如生。把它插在云髻前额头两侧,枝弯珠垂,轻拂绣领,稍一挪动步子则珠摇玉动,顾盼生姿。

      两汉时,步摇的形制与质地都是等级与身份的象征,成为宫廷女性祭祀时所着盛装的配套首饰。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步摇开始在各阶层流行。唐代,随着商业贸易的蓬勃发展,步摇的取材更为贵重,工艺也更加精湛。元明清时期,步摇仍在社会上流行,还有了诸如"茉莉颤"的芳名。

      而步摇的流行不限于中原地区,北方少数民族也对其极为推崇。

      1965年,辽宁北票冯素弗墓出土的花树状金步摇,进一步证实慕容鲜卑贵族佩戴这种冠饰的事实,在那个充斥着剑与火的时代为后世留下一段独具特色的印记。
      金步摇饰起源于公元前2000年的西亚地区,是由匈奴从西域传入中国北方,慕容鲜卑继承深受匈奴影响的乌桓文化,并创新了步摇风格,即"树状步摇"。

       "树状步摇"是一种集多种文化特色于一身的金步摇饰,包括了地域、民族等文化元素。

       随着慕容鲜卑汉化的加深,"树状步摇"发展为"慕容鲜卑式步摇冠"。出土的花树状金步摇,是三燕时期贵族阶层流行的一种金质冠饰,以花树状枝干上缠绕桃形金叶而成,制作十分精致,鎏金、花丝镶嵌、掐丝等古代八大金工艺已十分成熟。

       史书记载,慕容氏先祖莫护跋见燕代少年多戴步摇冠,心向往之,于是"敛发袭冠",诸部因呼之"步摇",其后音讹,遂称"慕容"。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以彼之道还彼之身”的慕容大侠,出身慕容世家。

      无论是慕容氏建立的前燕、后燕,还是冯氏建立的北燕,金步摇几乎成为三燕王朝的形象代名词。

     以金步摇为代表的慕容鲜卑金器制品,突出反映了三世纪至五世纪草原丝绸之路的商贸繁荣及东亚西亚文化间紧密的交流融合。

      在这个意义上,步摇不再是一个装饰品,更是一个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物证,而且是东亚西亚文化融合的典范。
       花树状金步摇等金银器物,蕴含着独具魅力的东方美学,凝聚着民族智慧、民族风格和艺术创造力。相信多一分了解,就会多一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