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国柱:众友揽袂送王公——碧山吟社志·掌故之八(中)

 鹿渌 2024-03-23 发布于江苏

三、丈田清粮

在抗倭的同时,王其勤又对地方的政务进行清理,重点是丈田清粮。无锡是江南富庶之地,也是国家财赋的重要来源地,“此邦称繁剧”(邹莘《送别诗》),即治理的任务十分繁重艰巨。政策的不合理,给治理带来更大的难度。

田税不均

明朝政府确定了土地的人口和土地税额总额,但因土地和人口因变化而产生各种弊端。明代盛行“寄名”,一些富户常把自己的土地寄写在享有免役特权的“绅户”名下,以此逃避差役,而且隐瞒了土地所必须交纳的田税。但田税的总额不变,富户所逃避的田税,就转嫁到农民头上。有些农民失去了土地,但仍顶着原来应交的田税;而一些豪强地主买了土地,却并不交纳田税。这引发了无田而顶税农民的逃亡。逃亡后的田税往往落到所在区的粮长身上,导致他们负担过重,甚至倾家荡产。

率先清粮

田税的乱象,加剧了社会矛盾。当时“延祥之民合众倡议,裹粮走京师,伏阙下,仰天号呼,极言其状。天子怜之,乃以其事下御史。御史曰:'民病一至此哉。吾知有法耳。’乃檄参政使亟行。参政曰:'吾职也,田之不清,粮安从出?’乃断然力主其议,而使县官亲其劳。县官曰:'是诚在我,民病之不去,吾何以父母为哉!’乃早夜以思,访求故事,白之二公”(华察《《无锡县延祥乡首建三公生祠记》)。文中的县官就是王其勤。“访求故事”是调查田税的历史和现状。“白之二公”,是向苏松巡按御史孙慎、督粮苏松山东布政使司右参政翁大立二位主管官员汇报。经商议,无锡在全国率先实行丈田清粮,厘正赋税。全县十三区,四百四十四图,每图设正弓手、算手各一人,专门负责丈量和计算。当时制定了丈量的标准工具——步弓。每区又设区稽民五十二人,负责督率图董(里正)等人统一检查区内丈量工作的进度和质量。全县另设“总稽民”十人,专门负责登记、核查。王其勤也常常到各地进行抽查、复核,以杜绝舞弊。

▲步弓

丈量工作仅花了三个月就圆满完成。全县共有官民之田一万四千九百十二顷八十七亩余,应纳田税折合平米二十四万五千三百八十六石七十五斗余。共核出隐瞒逃税的田地十六万亩余,划去无田的土地税七千余石,减轻了贫苦农民的负担。在完成清丈土地工作的同时,还解决了官田、民田税收标准的统一问题,一律按照土地好坏定为三等,平坦、稍高、极高、稍低、极低五则,按等级交税。

遭受打击

王其勤推行丈田清粮,有利于无权无势的平民百姓,但触犯了地主豪绅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在激烈的较量中,无锡地方豪绅“彼有力者阳攻阴伐,倏忽万状,而三公者不为之动,挠之愈甚,持之愈坚。文移使者相望于道,有力者知不可夺,乃谋夺其权”(华察《无锡县延祥乡首建三公生祠记》)。土豪劣绅勾结朝廷邪恶势力,对孙慎、翁大立、王其勤进行打击,翁大立被借故革职,孙慎被召回,而王其勤则险遭毒手。他们以为排挤了这三人,丈田清粮将被废止。然而,三人早已有打算,“鱼鳞有图,坵段有册,耳目昭昭,并然不可乱矣。”即将清丈结果做成图册,众人皆知,无法更改。不法豪绅的图谋,遭到挫败。至于这些土豪劣绅是谁,史无记载,家谱大多隐恶扬善,也不会记载此类事件。

四、揽袂送别

王其勤任无锡县令三年多,前后历五个年头,为无锡人办了许多实事,有大功于民。按理说,像这样一位年轻有为、品德高尚、功绩卓著、考核优秀(课最)的官员,政治上闪亮升起的新星,应该着力提拔,委以大任。然而,那时奸相严嵩当权,黑白颠倒。王其勤因丈田清粮,触犯了权贵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攻击诬陷,差点被祸害。后来,在嘉靖三十六年迁南京户部主事,当了一个闲官。虽然职务上晋升了,但大家都明白,王其勤其实并没有受到重用。无锡人都知道王其勤是一个好官。旧时代,地方官不管好坏,做了几年总要离任。老百姓对立有功德的官员,总是念念不忘,离任时焚香拜别,用“揽袂”“攀辕”表示挽留之意,也有用送万民伞、建生祠的方式歌功颂德。王其勤离任时,士民夹道相送。士绅纷纷作诗撰文相赠,诗文中免不了要赞颂王其勤的功绩,说些祝贺荣升、希望今后在朝廷发挥更大作用之类的话,但更多的是惆怅、惜别之情。送别之人,主角是碧山吟社成员。碧山吟社于成化十八年由秦旭创立,弘治七年(1494)秦旭卒后,吟社渐趋式微,到嘉靖三十三年已历一个甲子。这时,正是抗倭紧张的岁月,碧山吟社却得以恢复,而且规模比原来扩大,这使后人感到怀疑。其实,正由于王其勤筑城守土,倭寇未能入城,加上倭寇在这一年停留于无锡的时间不长,没有发生大的战事,所以秦瀚等十九位诗人得以在惠山复社。有人搜集到《新城颂德诗》、送别诗词112首、送别文章12篇,编成《锡山揽袂集》,以资纪念。且看当时人对王其勤的评价:

“公,荆之伟人也。”(俞岳)

“英姿超迈,允矣一世之豪。”(华云)

“英姿绝俗,养其完气。”(王问)

“魁闳杰出之才,独立不懼之操。”(叶泮)

“既任龚黄任,复有颇牧名。”(文元发)

“英声骏烈,灼灼如此。”(吴彭年)

“侯之政绩,犹化功也。巍巍乎,荡荡乎,吾岂易言哉!”(王召)

“侯之功,固百世之功也。功不待言。而其才识,岂非千百人之一人哉!”(岳西华)

“天下奇才,挺挺英姿。”(沈津)

“悉古今为锡之良牧者而数之,求其出于先生之上者,将谁与归也耶?”(莫如忠)

“公行只在五云际,公去谁堪牧我民?”(陆尚第)

众友不吝赞美之词,称他为“伟人”,比拟为战国时名将李牧、廉颇,汉朝名臣龚遂、黄霸,颇、牧稍有夸张,但“英姿绝俗”“魁闳杰出”“锡之良牧”应该恰如其分。对于他遭受豪门诬陷打击,也有披露:“戴星劳最盛,盈箧谤终明。”“谁道功高谤易生,青蝇白璧终自明。”“谤言等浮埃,芳名动青琐。”说明当时对他的诬告很多,但经调查没有问题。

▲《锡山揽袂集》

王问《新城谣奉邑侯少月先生》:

江南北郡连被倭,杀人如麻血成河。官军缩朒不敢战,吴淞江头白骨多。锡城岧峣劈山起,却月千星截海水。君侯不索一室缗,百雉功成五旬里。人言此城围铁山,排阖长云湖海间。当关健儿一当百,蕞尔幺么谁许攀。壮哉钟陵辟天府,仍倚新城为左股。遥络苏松海上州,杳渺旌斿飐云雾。君侯胸蟠百万兵,一啸登陴神鬼惊。会看辽海风涛静,奚翅区区埤一城。

华察:

度支新命及瓜期,遗爱宁须在口碑。问俗每占营垒处,鸣琴不废阅兵时。千村暮霭凝馀荫,万堞寒烟系去思。况有甘霖傍行色,汀花随路映前麾。

莫同:

美人为政忽三年,又看鹏骞溯紫烟。筹国嘉猷应有素,保民伟绩已无前。和羹伫见家声振,作栋行追司马贤。华省白门非远别,旧游回首意茫然。

张选:

亲民善政总堪传,最感营城与核田。剧寇屡来感遁去,穷民久散复知还。报功百世应专祀,明陟三槐始显贤。此日长亭重分袂,公馀时望惠新篇。

华启直:

三年美政著英声,九转遗丹试小成。掌握图回均井地,指麾能事措坚城。皇朝夙举登庸典,下士空怀乐育情。咏罢菁莪还伫望,紫霄鸿鹄羽仪明。

华云:《凤凰阁》:

荆湘间气真瑚琏,趁青年,治安策上,早遇奎英选。金榜名标,曲江宴锡,落红踏遍东风软。领花封小试弦歌,仁政敷宣,民物都丕变。忽一封丹诏飞来,召入清曹,鵰鶚看高荐。 熏风暖江左,风流六代繁华远。星槎西指,看白下,虎踞龙蟠。江水明如练,回首蓉湖上,棠树垂阴,攀辕卧辙空留恋。

《汗竹徽光》册页

生员严士先善于画画,他把王其勤的善政、功绩绘成24幅奉饯图。邑绅王问根据画面内容分别题了24首五言绝句:

下车无几日,庶几风化淳。时时掩斋阁,素书相与邻(清向独居)。

南国多文儒,襜襜章缝子。使君为尔师,清风流惠水(新兴学校)。

民散兹已久,临事动沾臆。岂无按狱心,凡为衣冠惜(爱惜衣冠)。

清晨登高陴,悄焉怀国忧。迨此未阴雨,亟事先绸缪(倡建城邑)。

化理良不易,群吏多舞文。今也询不欺,堂上有神君(廉约群吏)。

季世风渐漓,吴俗矜尚靡。叔度来何迟,五袴从此始(抗颜惜财)。

民德不可知,叔世多疢疾。谦谦君子心,下堂问耆硕(虚心咨访)。

文墨相填委,回回至清夜。公心自有期,岂是悠悠者(夜分听政)。

尝为清白谋,关西杨伯起。暮夜辞馈金,芳名照青史(谢绝私谒)。

茹蘖亦何苦,遐哉君子心。偏观循吏传,千古有知音(矢志冰蘖)。

试邑亦何为,主之在仁敬。天道沕其微,飞蝗不入境(蝗虫越境)。

岁凶不可期,善政民所赖。发粟赈穷民,虽饥不为害(发粟赈饥)。

倭人为我仇,君子纡良谋。尘清河海外,端居仰皇休(增置敌垒)。

选士年年事,军书日日飞。白猿遗剑术,元女授神机(精诘奸细)。

定海屡求市,桐乡新解围。壶浆纷道左,争观汉官仪(威遏孽倭)。

赋事久不理,籍湮奸易生。邑中有三壤,画野自分明(均定田赋)。

国赋在东南,输粟岁百万。戴星出治河,何惜戴星散(开浚漕河)。

正气安可回,临难不避死。乾乾享祀心,懿德良在尔(旌录忠节)。

由来犴狴间,允否常相半。出入吾何心,惟人在自犯(民无冤狱)。

神剑时能跃,登陴但一麾。鲸歼桑水赤,渤澥等潢池(预缮戎器)。

四郊经劫火,一望茅茨空。楼头角声发,瑟瑟起悲风(闻警宿城)。

大扎兆凶岁,恻恻尝隐抱。荒政古有之,搜神为徒祷(步行再祷)。

张公善为政,陇麦秀两歧。父母今孔迩,尔亦不可支(歧麦兆祥)。

画和诗结集成册,取名《汗竹徽光》,意为王其勤的光辉业绩将永留青史。王问之兄王召为之序。从画题和诗的内容来看,王其勤不仅有筑城和丈田清粮的功德,还有重视教育、清廉勤政、表彰忠节、兴修水利、救济贫困、公正判案、倾听民意等德政和善举,在他治理下,无锡呈现出政治清明、百业振兴的气象,甚至蝗虫来了也飞越过境,田里麦子长出双穗。这本图册可惜没有流传于世。

五、一庙二祠

《礼记·祭法》:“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王其勤完全符合立祠祭祀的条件,无锡人民也没有忘记这位救民于水火的恩人,王其勤离开无锡后,许多人家都绘有王其勤画像,焚香膜拜,以示纪念。王其勤生于嘉靖十四年三月七日卯时,卒年不详,大约在离开无锡30年后已不在世。无锡纪念王其勤的祠庙有3座:

1、松滋王公祠,或称松滋王侯祠,在惠山绣嶂街,祀王其勤,配祀何五路等三十六位义士。明万历年间由高攀龙等倡建,祀王其勤;陈幼学增建两庑,祀何五路、吴章等三十六人。何五路等三十六位义士,原祀于西水墩的西水仙庙,惠山松滋王公祠建立后,将三十六人的神主迁入祔祀。高攀龙将建祠情况奏报朝廷,奉旨列入祀典,给帑,春秋遣官致祭,并祀学宫名宦。清朝乾隆十六年邑人华希闵,嘉庆八年邑人秦瀛相继修治。道光十八年,无锡知县谢元淮、金匮知县李彭龄、即选知县邵涵初劝捐重修两庑,又筑遗爱堂(益咏堂),在堂的东夹室补祔明御倭有功的苗子白、钱从韦、张守经、张守约,在堂的西夹室补祔潘海。在益咏堂右疏浚王公泉。今已改建成茶馆。

▲惠山绣嶂街松滋王公祠

2、南水仙庙。南长街塘泾桥堍原有水仙庙(今南长街598号),祀南宋末年的抗元英雄尹玉、麻士龙二将军。康熙二十年,增祀王其勤,由知县徐永言倡捐,高攀龙侄孙高菖生、周询捐地。嘉庆十四年,拓地重建。咸丰十年被毁。同治年间重建。祠内有纪念康熙南巡时在此停舟并遣官致祭的“翠辇停骖”竖额,壁间嵌有王其勤“湖山胜概”石刻,另有康熙二十四年刻石《南水仙庙免粮碑记》《尹麻二将军忠迹碑记》等。旧时每逢三月初七日王其勤诞辰,南水仙庙要举行庙会节场。

南水仙庙现名为水仙道院,松滋王公祠仍设在内。

▲南水仙庙

▲南水仙庙平面图

▲南水仙庙御码头

3、三公生祠。在荡口,祀无锡知县王其勤、山东布政参议翁大立、苏松监察御史孙慎。王其勤筑城抗倭和丈田清粮,都是极为艰巨的事情,华察作为有影响的邑绅,全力予以支持,并捐银500两。王其勤调离无锡后,华察在嘉靖三十六年七月于鹅湖畔捐建三公生祠,其实是为王其勤等鸣不平。他亲自撰写《首建三公生祠记》,连同丈量器步弓一并刻石于祠内墙壁上。文中追述了王其勤丈田清粮的经过及其取得的成果:“失业者免追呼之患,掌赋者逭倾家之虞,积逋者脱缧絏之苦,流亡者遂首邱之愿。虽向之专利者,若扼其吭而夺之食,不能无憾于其间。而小民欣然更生,颂声载道。”祠内列三公像,作遗爱堂,岁时瞻拜。作致斋所。因孙慎号联泉,生祠内凿井建“思泉亭”;因翁大立号见海,内辟“学海书院”;王其勤号少月,故盖“望月楼”。祠内还建衍庆道院,由道士掌管香火。

▲荡口三公生祠

匾额、祠联、碑记

匾额:翠辇停骖(相传为康熙御题)、万古金汤(刘树堂)、干城永赖(高菖生)、遗爱在民(盛庸)、民社勋高(廖纶)、东南保障(秦宝缵)、泽被万民(张厉若)、浩气常存(林森)……

▲翠辇停骖匾额

祠联:

德被生民,量田釐赋;

功施社稷,御寇筑城。 (李彭龄)

筑城御寇,百世犹存忠君胆;

清粮釐赋,千秋常在爱民心。 (梁同书)

亿万姓蹈德咏仁,凿斯池也,筑斯城也;

三百年畏神服教,尸而祝之,社而稷之。 (薛玉堂)

筑城御倭,履亩清粮,到今我邑士民,皆受公赐;

崇德建祠,报功立庙,安得此邦父母,常似侯贤。 (邵涵初)

……

碑记:

《南水仙庙免粮碑记》——康熙二十四年无锡知县徐永言

《松滋祠卷宗禁碑》——道光十八年礼房许文奎

《重修松滋王公祠碑记》——道光十九年无锡知县谢元淮撰、金匮知县李彭龄书、即选知县邵涵初篆额

六、两副楹联

江南无锡和湖广松滋很有缘。清道光六年(1826),松滋县人谢元淮就任无锡知县。这一年,谢元淮42岁。他主政无锡期间,除了主持漕粮海运、查勘钱粮、救济赈灾等政务之外,还做了一件好事,即修葺南门外南长街上的南水仙庙,并为庙题联。而南水仙庙奉祀的正是他的松滋同乡王其勤。

清梁章钜《楹联丛话》卷四《祠庙·下》载:

谢默卿元淮令无锡时,修南门外水仙王庙,并题联云:

牧民资保障,自公至始筑城垣,捍患御灾,当首数蓉湖名宦;

守土展明禋,况我来忝同籍里,报功崇德,只心仪枌社先贤。

又一联云:

遗爱成神,比诸南国甘棠,蘋藻洁蠲民罔替;

降康祈福,荐以西湖秋菊,梓桑恭敬我尤宜。

按:水仙王,姓王名其勤,号少月,松滋人。前明进士,嘉靖间,令无锡,倭患方亟,而县城久未建,自公至,首倡议建之。工甫竣而倭大至,民赖以全。又丈量通境,以定田赋,邑民乐业,以至于今。盖锡山第一名宦也。默卿亦松滋人,后二百年继公宰是邑,故言之亲切如此。

谢元淮任无锡县令时,距王其勤在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到无锡时已历273年。他不仅是一位官员,同时也是一位学养深厚的文人。政事之余,他潜心研究和创作,除了《养默山房诗稿》外,他还著有《养默山房散套》《养默山房诗韵》《碎金词谱》《诗韵审音》《云台新志》等。

谢元淮曾赋《锡山松滋王公祠》诗二首,以表达对这位同乡先贤的仰慕和敬意:

惠泉山下列丛祠,名宦乡贤并有之。

谁似当年王少月,蒸尝犹得祀松滋。

其二

与公乡梓属同乡,轶事遗闻久渐忘。

今日清和逢祭赛,欲来山下拜祠堂。

王其勤筑城抗倭事迹,不仅在无锡家喻户晓,而且传到他的家乡湖北松滋县。同治《松滋县志》载:

王其勤,字时敏,嘉靖癸丑进士,授无锡知县,时年甫十九,才气锐敏。见倭势方张,而邑治无城,视事即召父老议修筑,皆默然相视,有难色。其勤笑曰:“诸君稚我乎?保为诸君集此事。”乃相度基址而默计之。一日,集众开工,则畚锸绳索诸具,皆自署中出。首拆公廨甃地之砖石,次及街衢,次及比屋之阶砌,编排士民,督率版筑,无敢拒违者。如期而成,不爽寻尽。未几,倭大至,旁邑残破,屠掠惨甚。而无锡屹然,民避难入城。其勤简丁壮,授兵登陴,倭百计攻围,随方应之,裕如也。间出奇兵掩击,杀伤俘获无算。倭气慑引去,不敢复犯。

这个年轻知县,做事雷厉风行,说干就干,而且身先士卒,筑城先撬县衙铺地的砖石,然后撬街道的砖石,最后撬民居的“街沿石”。由于他亲自督促,没有一个敢违抗,所以筑城任务能如期完成。倭寇多次攻城,他组织有效防守,挫败了倭寇的攻势,还乘势出奇兵袭击敌人,获得胜利。这与嘉靖三十四年53名倭寇攻击南京时,兵部尚书下令紧闭城门,不敢迎战的狼狈状态,形成鲜明的对照。

据谢元淮说,他看了《松滋县志》,松滋县令张君家在嘉靖三十四年也曾有筑城之举,可能是受了无锡县令、松滋人王其勤的影响。

谢元淮是个做事严谨之人,他看到南水仙庙内奉祀的王其勤像身着王者服饰,觉得不符其身份,便下令改为符合其品级的官服。其实,南水仙庙是座道观,王其勤被封为神,有神职,称“镇江王”。无锡有“八庙朝东岳”的迎神赛会,王其勤是水仙庙老爷。老百姓并不管他是什么级别,只是尊称为“老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