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两大法:“引火下行”和“引水下行”(附扶阳心法)

 huyanluanyuya 2024-03-24 发布于河北


“引火下行”

引火下行应该包括除了直接苦寒泻火法之外的几种方法。具体运用时它有以下四方面的含义:

一是向下导火法。即头面部或**上部有火象,治疗时将火向下引动,以达到祛火的目的。如牙龈肿痛,胃火旺盛,可以泻足阳明经上的内庭穴予以治疗。由于牙龈位于面口部,内庭穴位于足趾部;牙龈肿痛属于胃火旺盛,火性上炎,足阳明胃经从上往下循行,内庭在足部引动阳明经经气循经从上向下走,故称之为引火下行。气机顺畅循行之后,气滞、气郁、气阻、气停的问题迎刃而解,故可解除火邪。这种方法在针灸治疗时使用较多。还有如“心火下移小肠”时,治疗上不是使用直接泻火的方法,而是使用导赤散,将心火导入小便而排除体外。由于心在上,小肠在下,小便下排,故也是一种引火下行的方法。这时治疗的主要对像是实火、阳火。

二是交通心肾法。因为心为君主之官,心火为君火,是**动力的启动源,而肾藏精,是**动力的基础。心在上,肾在下,心火必须既能升又能降,才能开启生命之源。故有诸火皆升,惟心火独降之说。假若心火不能下降,则出现心火过旺的表现——在下则肾气不能得到开发而出现疲乏无力,下焦寒冷;在上则因心火扰动,心神不安。由此将出现精神疲惫,失眠不安等表现。这时主要使用交通心肾的方法进行治疗。而交通心肾的关键就是将不能顺利下降的心火引下来。

故也是一种引火下行。交泰丸使用黄连清理积聚在上的心火,肉桂温煦在下的肾精以引动心火下行。其中黄连的用量可以根据心火的多少或虚实决定,如心火太旺则用量相对加大,反之则减少。而肉桂惟代天行令,犹如心火下降一般,其用量则应与患者机体反应能力相匹配。身体对药物敏感的,用量相对较小,反之则较大。正如《傅青主女科》所说:“小热之品,计之以钱,大热之品,计之以分者,不过用以引火,而非用以壮火也。”记得有一位舌糜烂的病人,在当地多使用清热泻火药,长期治疗不效,后辗转来到北京,一位医生处以交泰丸加减,处方后患者感觉药少价廉而不敢服用,偶尔见后示其方,极力劝说其服用,服5剂而治愈。此病西医多认为是白色念珠球菌引起,一般消炎药并无治疗作用。中医认为是虚火上炎,故引火下行法能够治愈。

三是引火归元法。因为肾藏精而主水,心火点拨肾阳而激发肾阴以鼓动全身。若水湿(寒湿)太过,则肾阳受阻,不能与肾阴相合,而安居下焦,肾阳游离无主,弥漫四散,理论上称之为阴火。此火见水(因为加大了寒湿阻滞)则旺,见火(可以减少或消除寒湿阻滞)则消,故又称之为龙雷之火。如临床上高血压病人中,由于下焦寒湿而致的,往往使用重镇药物效果不好,西医使用降血压药效果也不十分明显,而使用温下焦法,如附子汤、真武汤能使血压明显降下来。还有一些失眠病人使用金匮肾气丸治疗也是此类方法。

四是益气降火法。这在李东垣治疗阴火时常用。应属以升促降法。李东垣从脾胃之气的变化出发认为:“元气与火不两立,一胜则一负。”当元气不足或受伤的时候,阴火就会抬头。

同样邪阴太过的时候正阴就会受制。如《温病条辨》所说:“邪水旺一分,真水反亏一分”。故有补正阳以去邪阳(火热),益正阴以去邪阴(寒湿)之说,李东垣创“甘温除大热”法,让人受益匪浅。我的老师万友生教授对此就颇有研究。他治疗一老妇的病例就很有代表性:“老妇自云;火体;,动则上火;,眼鼻口中冒火;,咽痛如裂,牙痛,手足心热,久治不效,殊以为苦。……其人虽火大,而从不欲饮,得冷反难受。多年来,大便日十余行,且难禁,极度乏力,腰痛尤甚,舌胖淡嫩脉弱。其气虚之象甚着,而前医药多寒凉,以其不效。遂诊为脾虚阴火证。予补中益气汤(党参与洋参、生甘草与炙甘草同用)去当归,用银柴胡,加山药、莲子、石斛、桔梗兼护脾阴、保肺气,三剂咽痛除,诸火尽消,气力增。继服一周,多年痼疾得愈。”在我们临证中,也经常使用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感冒或小儿夏季热等,效果也很好,也可将其中党参换成洋参,取其益气降火之意。

在中医的处方中有引经药一说,在“引火下行”中也经常使用引火下行药,所谓引火下行药主要指能将**上部之火或外部之火引向下或引向内的药物,我们常用有如川牛膝、肉桂、杜仲等。关于川牛膝,《本草经疏》中说:“走而能补,性善下行。”能引血下行,以降上炎之火。我们在治疗高血压病人中经常使用,无论阴火、阳火均可,但治疗阴火时用量相对较轻,使用阳火时用量相对较大。肉桂有以火引火的作用,因其点燃下焦之火,以祛下焦的寒湿,替天(心)行道,引动肾火,故能将外散弥漫之火降下收回而归肾中。

在使用中主要在于用量的掌握,一般来说用量都较小。杜仲主要是入肝经气分之药,但其不升肝气,反而能降肝气。因肝多实证,肝气太旺属实者居多,在治疗实火上炎的病症时,常用其引火下行。《本草求真》说:“以其气不上升,反引下降也……但杜仲性补肝肾,能直达下部筋骨气血,不似牛膝达下走于经络血分之得中”。高血压病人使用杜仲的时候,一定要有肝肾阴虚,肝火亢旺的表现,效果方能满意。用量上相对较大,一般10-15g为常用量。针灸在引火下行中所使用的穴位也很多,一般而言,在四肢远端选穴,诸如十宣、八邪、少商、商阳、中冲、鱼际、合谷、八风、内庭、太冲、行间、气海、关元、肾俞等都有“引火下行”的作用,只要在临床上将其中某些或某个穴位加入到应用的穴位或处方中即可。手法是在实火、阳火中一般用泻法,虚火、阴火中一般用补法。

“引水下行”

因為水的本性是向下行走,;下行為其常,故歷來沒有“引水下行”壹說。但水不能下行而需治療也為其常,故確有“引水下行”之實,所以我將臨床壹些治療方法稱之為“引水下行”,以發古人之幽,以證今人之不誣也。

因為“水曰潤下”,說明水在體內可分為能“潤”之水和可“下”之水。用《名醫方論》中趙羽皇的話說,就是:“人身之水有二,壹為真水,壹為客水。真水者,即天乙之所生;客水者,即飲食之所溢。故真水惟欲其升,客水惟欲其降。”“潤下”還說明水在**內的流向有二。壹是潤,即滋潤身體。由於滋潤身體的需要,水流向身體的各個部分,當然包括**的上部和外部,也就是向上和向外(與內相對來說,向外也是壹種向上)是其特點,如足少陰腎經起於足心,向上循行,同時發揮滋潤全身的作用,這種流向可以認為是壹種向上的表現;二是下,即向下流動。

水向低處流是事物的本性。水液在體內代謝,發揮主要作用的臟腑是肺、脾、腎,肺主治節,脾主轉輸,腎主開闔,而流動的其主要通道是三焦。在某些病理情況下,可能出現水積於身體某處而不能正常向下流動,引發如水腫、浮腫、腹腫等病變。如趙羽皇說:“若肺氣不行,則高源化絕,中州不運,則**泛流,坎藏無陽,則層冰內結,水終不能自行。”所謂不能自行,就是不能按照其本性流動,就會出現水往高處走,或停留不走的現象,也因此出現病態的水液停滯,造成因水而成之病。

水的“潤”與“下”又互相關聯影響,如《溫病條辨;寒濕篇》所說:“其在中焦也,水停心下,郁遏心氣不得下降,反來上爍咽喉,又格拒腎中真液,不得上潮於喉,故嗑幹而渴也。……其在下焦也,水郁膀胱,格拒真水不得外滋上潮……今下焦水積而腎脈不得通調,故亦渴也。”水積下焦,水郁膀胱,不僅濁水不能外排,小便必不通暢;而清水也不能上潤,故嗌幹而渴也。說明客水停滯,不僅會出現水液代謝紊亂的壹系列疾病,也會影響到真水的滋潤功能,出現機體不受濡養的壹系列疾病。當然反過來,真水不能濡養經絡、臟腑、四肢百骸,也會影響到水液代謝能力。

引水下行包括了現在常用的以下四種方法:

壹是肅降肺氣。肺為水之上源,其宣散與肅降功能,除了與氣的關系密切之外,還與水的代謝關系密切。肺為嬌臟,惡燥,大氣呈霧狀轉輸,方能滋養臟腑,在表宣散則有汗,在下肅降,通調水道而有小便。若外邪侵犯,肺氣宣降功能受阻,則會引起水濕停留,如風水為病之初期使用越婢湯,針對風邪上犯,浮腫(尤以面部浮腫為主)初起而設,不僅能宣散肺氣,也起到通調水道的作用。喻嘉言曾說:“越婢湯者,示微發表於不發之方也,大率取其通調營衛。……營衛虛則或寒或熱之氣,皆得塞其隧道,而不通於表裏;所以在表之風水用之,而在裏之水兼渴而小便自利者,鹹必用之。”又如《成方便讀》中,張秉成在解釋五皮飲時說:“治水病腫滿,上氣分喘急,或腰以下腫,此亦肺之治節不行,以至水溢皮膚,而為以上諸證。故以桑皮之瀉肺氣,肺氣清肅,則水自趨下。而以茯苓皮之從上導下,大腹之宣胸引水,姜皮辛涼解散,陳皮理氣行痰,皆用皮者,因病在皮,以皮行皮之意。”可見肅降肺氣就可以引水下行。

二是通達脾胃。脾主運化水濕,有兩個運行通道,1將水液向上輸送到肺臟,即“上歸於肺”的能力;2肺氣肅降水液時,經過脾胃之地,脾胃將水液順利地轉輸到腎與膀胱,即所謂“通調水道”的能力。如《素問;經脈別論》所說:“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若脾胃轉輸能力受限,則會出現水濕停留。其中脾胃虛寒,土不能制水,水妄行肌表,就會出現身重浮腫,脾胃寒則中寒不能化水,水停腸

胃,就會出現懶食不渴,二便不實。在治療上除了化濕、化痰之外,利水導濕也是壹種很重要的方法。如《刪補名醫方論》對實脾飲的分析中說:“用姜、附、草果以溫脾胃之寒,更佐大腹、茯苓、厚樸、木香、木瓜者,以導水利氣,蓋氣者水之母也,土者水之防也,氣行則水行,土實則水治,故名曰實脾也。”脾與水濕關系密切,健脾運濕主要有兩**:1燥濕、化濕,就是將濕邪就地處理解決。2利濕,利水就是將濕邪向下排至腎與膀胱,這種療法屬於“引水下行”的範圍。至於大腹有水之使用舟車丸等,更是直接利水之。

附:扶阳心法

扶阳医学临证心法之桂枝法系列

一、桂枝基本法类型之一

【基本组方】:

桂枝尖,贡术,楂肉,炙甘草,生姜,(淫羊霍)。

【歌诀】:

桂枝法有基本方,桂枝术草楂肉姜;伤风有汗用贡术,配加羊藿通阴阳。

【法解】:

桂枝尖化太阳之气,引微阳由坎而至艮山与楂肉相合,化积消凝,健胃润肝,使阴阳道路易进易出,通达于出入生化之路。得贡术,引土气而金,而水,而木,而火,使五行之运行循循无间。得甘草,辛甘化阳,奠安二土,内外通达皆成自然。得生姜,引阴阳相合,上通心,下达肾,水火既济,乾坤乃能协调。得淫羊藿,一出(桂枝尖)一入(淫羊藿),一开一合,引阳而入阴,宣阳而化阴。再借生姜之力透达于太阳所行之路,使膈中之格归于通化之机。此法之用:内外宣通,阴阳协合,营能守中,卫能护外,人身内外如一,百脉畅调,周身舒达矣。

【应用要点】:

这是基本法的第一个法,彭师将之称为桂枝汤法,伤风有汗用贡术,与桂枝汤作用相同。

此法是整个桂枝法系列的基本法之一。桂枝法系列中所有的法,所有的变化,都是从这个基本法开始衍变、衍生、加减,化裁得来的。我们可以据症做到法中有法,法中变法,从而很快的去治愈疾病。此基本法以桂枝尖为君药,统领诸中气药(术、草、楂肉、姜),基本法的这几味药,是桂枝法系列各个立法的奠基之药,是一般情况下的必用之药。

二、桂枝基本法类型之二

【组方】:

桂枝,苍术,楂肉,生陈皮,炙甘草,生姜。

【歌诀】:

桂枝法有基本方,桂枝术草楂肉姜;苍术配加生陈皮,伤寒无汗用此方。

【法解】:

用桂枝尖宣通太阳,透达少阴,引坎中之阳由内而外,缘木上行。苍术制土泄水,膀胱之气化必宣,太阳开启,肌腠得理。楂肉化积消凝,使桂枝尖拨转阴阳道路易进易出,里面通达,气机可行。生陈皮使皮腠双走,内外交通,与苍术偕行,遇太阳之气使水邪化寒为汗,营润而出。生姜借阴中之阳,透达于太阳所行之路,使膈中之格归于通化之机。甘草与桂枝尖相合,务期化阴为阳,内外之通达皆成自然。

【应用要点】:

伤寒无汗用苍术,此法要求服药后胸背有粘汗即止,不能过汗伤阳。此法与麻黄汤作用相同,彭师称之为麻黄汤法。

三、建中汤法

【组方】:

桂枝,生贡术,生楂肉,炒大麦芽,炙甘草,生姜,(砂仁、白叩),(淫羊霍)。

【歌诀】:

基本法加大麦芽,外邪脉紧建中法;砂仁白叩来助阵,能纳能化中宫振。

【法解】:

此法是在桂枝基本法的基础上,加用炒大麦芽,酌情也可加砂仁,白叩,淫羊藿。

用桂枝尖拨开太阳,引坎中之微阳与太阳相接。遇炒麦芽解肝脾之郁,土木更加协合。桂枝尖、炒麦芽、生楂肉三者联袂而行,化气滞,行血淤,消肉食,通肠胃,更助生生之机而仍归于坤土。生姜通达神明,君相二火更能相照,上下得以亲洽,中州得其温暖。此法之用:运化兴,大气举,气血交流无阻,生化更能有用,乃建中立轴之大法也。(西砂仁纳五脏之气归肾,用老叩启胃肠,而纳谷有嘉。)

【应用要点】:

此法补脾胃之虚,建中宫助消化,使阳气上升,阴气下降,营卫调和,阴阳不偏,同时心悸,心烦可治。此法不用饴糖,因呕家,洒家不适应饴糖。该法适用范围广,凡胃弱饮食不消,完谷不化,用此法必效!(《大医火神师徒传道录》)

这是卢铸之医学的建中法,在桂枝基本法的基础上加了炒大麦芽(也可加砂仁、白叩),为什么要选加这几味药?因为病人的胃气反咉出了明显的问题,比如吃饭不香,厌食,不消化,腹胀等等。中气出现问题,就在基本法里再加进能够解决胃气问题的药。这个法里就可以加砂仁、白叩和大麦芽这几味药,把着力点放在建中上,解决胃气弱的问题,人体这个大轮盘也就能够正常的转动了。

注1:久病体弱者加黄芪,为黄芪建中法,恶风者效更佳。

注2:若阳虚者还可加附子,扶阳、建中、理中同行。

注3:大麦芽,气平微甘,富生生之能,肝之本谷,疏肝理脾。

注4:大麦芽,楂肉合用,化气滞,行血淤,消肉食,通肠胃,有生生之能(助胃消化,助脾运化,生长宗气以供全身)。

注5:大麦芽,甘草合用,由脾而肝而心,环中(胃和脾)入肺而肾。

注6:大麦芽,姜,术合用,助火(心,肾)、土(脾,肝)使化机调达,生生不息。

四、桂苓术甘汤法

【组方】:

桂枝,术,茯苓(茯神,珠茯神),生楂肉,炙甘草,生姜,(淫羊霍)。

【歌诀】:

桂枝法加茯苓神,化气行水第一方;炮姜蒲黄治血尿,蓄尿菖蒲茱萸汤;

【法解】:

此法是在桂枝基本法的基础上,加用茯苓。

用桂枝开太阳之气,使气化宣通。云苓通入水泉,使水精之气上升于离宫,离火得助,相火安位。苍术引胃之水达脾,转入小肠,以入膀胱,并交太阳,阑魄两门无阻。炙草安脾土,奠后天,以接先天。生姜宣通神明,交达于三焦。此法之用:行水与化气流行,化源与运化不息;地气上而为云,天气下而为雨;肺能通条,脾能转输;太阳寒水环环相扣,天地交泰旋转自如。

【应用要点】:

此法作用为化气行水。心下逆满,气上冲心,起则头眩,脉滞(湿)、脉紧者可服。湿重,无汗者可用苍术;湿重,年老体弱易汗者,则用贡术。

注1:此法治血尿则加泡姜或生蒲黄。

注2:蓄尿加吴萸,石菖蒲。

注3:有燥气则加用油厚朴。

注4:茯苓(茯神),渗淡之品,平淡之性,利水、淋、蓄尿、尿血均可医。因其入肺入脾,肺能通条,脾能转输,其功皆在利小便,小便利则水行气化(此法之关键)。水湿停留则关节痛;水湿不运化则烦满;宿食(停食),则中宫阻塞而津液不生,津液不生乃口焦口干。以上诸疾皆小便不利所致,小便利,则诸疾可愈。

注5:茯苓,桂枝,贡术相合,宣化膀胱,上快胃口(吃饭香),凡沤渎壅塞可行,内通而外运。

注6:茯苓,姜同用,上下清澈而脏腑调合。

注7:茯苓,甘草同用,地气升,天气降,阴阳得理。

五、祛外風鎮內風之法

【組方】:

桂枝,貢術,楂肉,天麻,炙甘草,生姜,(淫羊霍)。

【歌訣】:

桂枝法有基本方,桂枝術草楂肉姜;內外鎮風加天麻,太陽傷風降壓方。

【法解】:

此法是在桂枝基本法的基礎上,加用天麻。

以桂枝尖撥開太陽,使氣化得宣,引坎中之微陽布於三焦。生貢術崇土制水以伏火,使火能溫水,氣能上通。楂肉理脾胃,和五臟,而中樞運轉。天麻袪外風鎮內風之妙品,理肌腠,達網膜,鎮陽明,安頭風,使風不能內竄,助清陰以護清陽,正邪即不相爭。

凡脈浮,畏風,或脈浮緊,或左手脈沈取洪大,肝脈浮者,此為外風,或外風內風皆有之證。此法祛外風,鎮內風,並可穩定血壓,降血壓,頭昏可愈,凡太陽傷風癥皆可用之(《大醫火神師徒傳道錄》)。

【應用要點】:

註1:天麻,性溫,有鎮風之能。上達巔頂,下入水底(腎),中達心孔,鎮正陽(太陽證之邪),頭痛皆醫。

註2:天麻合桂枝,開太陽之氣,引壹陽(坎中壹陽)緣木上行,循心包,通肺竅,而大氣升舉。

註3:天麻合淫羊霍,扶正陽而雜邪乃祛。

註4:天麻合甘草,振中宮。

註5:天麻合姜,有安內攘外之效。

六、祛痰潔重樓之法

【組方】:

桂枝,茅術,楂肉,法夏,石菖蒲,茯神,炙甘草,生姜,(酌情加淫羊霍)。

【歌訣】:

茯神法夏石菖蒲,袪痰化濁潔喉嚨。

【法解】:

此法在桂枝基本法的基礎上,加石菖蒲、法半夏、茯神。

用茯神鎮心宮而行水,使膻中無水之侵擾,膏肓能收能放,上與肺源相接,呼吸不亂,下與賁門相連,放納無錯。加菖蒲,撥開呼吸清陽道路,使心竅開放自然,膏肓之機即無壅塞。用茅術泄脾胃之濕,法半夏降膈中之凝,疏重樓而行汙濁,使脾胃通達。更與桂枝尖偕行,壹切凝滯汙穢之物,逐漸化歸下焦決瀆之處,膀胱氣機推行無阻。

【應用要點】:

註1:石菖蒲,生於水石之中,氣味辛,微溫微苦。通心竅,入水底而引微陽上升。

註2:石菖蒲得茯神,行濁水而升清;

註3:石菖蒲得法夏,疏重樓而行汙濁,清濁可分,哮喘可定。

註4:法夏,氣辛味溫而烈,法制氣則平(法夏,京半夏,姜半夏都是以法炮制),半夏有降逆之能,通沖之效,濃痰可消。

註5:法夏,桂枝,茅術同用,行水化氣,祛痰;

註6:法夏得石菖蒲,疏肺絡,清濁可分;

註7:法夏得茯神:氣化乃宣。

七、祛肺寒助肺氣之法

【組方】:

桂枝,貢術,楂肉(小茴), 砂仁,石菖蒲,法夏,炙甘草,生姜。

【歌訣】:

桂枝綜合法更強,夏砂菖蒲全用上;夏砂菖蒲袪肺寒,天明地朗肺氣強。

【法解】:

此法在桂枝基本法的基礎上,加石菖蒲、法半夏、砂仁,彭師稱之為桂枝綜合法。

用桂枝尖撥開太陽,透達少陰。石菖蒲潔膻中、通心竅,入水底引微陽上升。法半夏降膈之逆,使脾胃通達,與石菖蒲,西砂仁偕行,上傳心神於肺宮,下引水精於肺胃,肺寒盡可袪,肺氣得其升,壹切凝滯汙穢之物,隨肺之肅降,漸漸化歸下焦決瀆之處,金生而水暖,水暖而木調,務期使膀胱之氣機推行無阻。

【應用要點】:

註1:胸悶,肺脈沈滯而緊,肺氣弱,或咳或不咳,均可用此法。

註2:砂仁,氣味辛溫而柔,理氣化痰,化精輸精,由上而下,由內而外,更能使精氣合五臟。

註3:砂仁,貢術,姜同用,通五臟,而肺、而腎、而心、而肝、而脾,皆可與營衛協合。

註4:砂仁得桂枝,引太陽(肺)入太陰(脾),通達於交匯處。

註5:砂仁得淫羊藿,可使陰陽攜行,精氣運化臟腑安和,而神氣泰然。

註6:細砂殼可以開上、中、下三膈。

註7:砂仁分三種:砂仁粒、帶殼砂仁,西砂殼。

治濕疹皮疹之法

【組成】:

桂枝、茅術、小茴香、甘草、生姜。蛇床子、地膚子、香白芷、花椒、茯神(蒼耳子、陳艾)。

【方解】:

本法在桂枝基本法二(即疏肝醒脾法)基礎上(未用淫羊藿),加蛇床子、地膚子、香白芷、花椒、茯神。

蛇床子氣平味辛,引血潤燥,清肌腠中之燥濕,解皮膚之風癢。地膚子化皮膚中之垢濁,消肌腠中之凝瘀,開太陽、陽明通達之路。白芷辛香之品,入肺絡而通皮毛,化清中之濁,清陰中之穢,凡氣血中有留汙,瘀積肌表肌腠之滯,皆可化之。三者聯袂而用,開太陽陽明之道路,皮膚肌腠鬼門皆開,瘀滯肌表肌腠之邪濁汙穢,隨太陽而化之汗,隨陽明大腸降為便而出;借花椒之開通陰陽之性,但凡內外纖維之空穴之處,其邪氣汙濁均經其內服外洗而消之。更借茯神寧心神而導濕濁分化,壹切皮膚肌腠非常人之物皆能隨陰陽運行,漸漸化為烏有矣。

【應用要點】:

此法指皮疹、白屑風、濕疹及皮膚上生籽籽(痤瘡),周身發癢之病。病重者,或服數劑未愈者。可加用陳艾、蒼耳子。蒼耳子不用多服,易令人嘔吐或不適。甘草宜生用。

去濕通經治痹法

【組成】:

桂枝、茅術、小茴香、炙甘草、生姜、(淫羊藿)。威靈仙、羌活、松節、茯苓、全蔥。

【方解】:

本法在桂枝基本法二(即疏肝醒脾法)基礎上,加靈仙根、松節、羌活、茯苓、全蔥。

威靈仙以根最佳,微苦微辛,擅於通行十二經絡。與松節同用,骨節酸痛凝滯之病可解,筋脈之瘀痛可通。與羌活同用,化風濕之凝滯,脈調而筋暢,使氣血交流於肌腠之間。與茯苓合,分利水濕之力,通達於十二經絡內外,皆能使之隨陽行而陰化。再借全蔥,其青白相間,通經通絡,通達內外,宣清竅,化濁陰,使九竅無阻,百脈可調,肌腠網膜得其潤澤,五郁得化,並能導陰陽往來順利,使營衛氣血得調,唯助生生化化之機,壹切痹阻之邪氣,皆可隨其通導之性而化為烏有矣。

【應用要點】:

此法是治療風寒濕雜聚而為痹病的初始之法,爾後尚需附片、川烏等法,才能治痹病使之痊愈。根據病情,法中可加用生杜仲,廣臺烏、石楠藤、西砂仁,或益智仁。當脈緊裏寒而非太陽證外邪時,方可用此法,以免引邪入裏,反而加重病情。廣臺烏用於病疼痛,或體弱者不可用羌活者;四肢痛者加用石楠藤;腰、經絡傷痛者可用杜仲。

去瘀行血之法

【組成】:

桂枝、貢術、小茴香、炙甘草、生姜、淫羊藿。刺五加皮、川芎、茯神、西砂仁。

【方解】:

本法在桂枝基本法二(即疏肝醒脾法)基礎上,加刺五加皮、川芎、茯神、西砂仁。

刺五加皮微寒微酸,有治風痹之能,去寒凝之痛,有健步強身之效。川芎得金土最富,行氣化郁,通肌腠,達網膜,為內外通達之良品也。與五加皮合,血管得柔和,血脂可降,脈勁可緩。刺五加、川芎、茯神與砂仁合,正氣得納下歸正,汙濁隨陽行陰化而消,氣血暢行,神魂安寧,經脈柔和,氣血運行流暢,壹切都隨砂仁之納下而歸正,隨其升動而暢行,經絡氣血運行陰陽相隨,元陰元陽刻刻不離,土也,金也,水也,木也,火也,五行運化皆成輕車熟路,血脈暢通元阻,瘀血汙濁自無存留之機焉。

【應用要點】:

此法去瘀行血,對血管趨於硬化,血脂高,以及高血壓,局部皮下血瘀可用。其脈滯而勁。此法可加附片。

抽爻換象之法

【組成】:

桂枝尖、茅術、廣皮、炙甘草、生姜。淫羊藿。

【方解】:

此乃為麻黃湯法未用楂肉,加淫羊藿。

茅術與廣皮合,分濕濁,調金木,借桂枝升達之性、透達太陽之力,使邪氣從太陽皮毛而出,經潤後鬼門而解;與淫羊藿合,則開合有度,隨陰陽開合之性而動,使汗出不過,納不閉汗,自然皮毛與肺之呼吸相通,壹吸壹呼而開合皆可成自然之機動也。桂枝得淫羊藿,壹出壹入,壹開壹合,以引陽入陰,以宣陽而化陰,使內外宣通,陰陽協合,而營能守中,衛能護外,人身內外如壹,百脈暢調,周身舒達矣。

【應用要點】:

此方為元氣將復之際,寒氣閉寒毛竅,使營衛協和之機被阻,為風寒傷及太陽陽明之界限,借仲師桂枝法,協助太陽,撥轉肌腠,使太陽陽明轉輸有路,而營衛得以協和,寒邪可解,六氣可復。此際不宜攻伐,藉此協和營衛,引通去來,不必用桂枝全方。此為抽爻換象之妙法也。

化氣行水法

【組成】:

桂枝、茅術、茯神、炙甘草。棗仁、伏龍肝。

【方解】:

此法乃桂苓術甘湯法,加棗仁、伏龍肝

用桂枝開太陽之氣,使氣化宣通;茯神、棗仁使心脾瘀消而正扶,水土相合;伏龍肝、炙甘草火土相合,上下相通,氣血自然流暢;調通三焦,氣化乃行,四旁能運轉,以化氣行水。

【應用要點】:

此法主要應用水濕彌漫中上二焦,所引起的起則頭暈目眩,胃脘振水聲,心神不寧,納食不香等。

引通道路的先鋒之法

【組成】:

硃茯神、西砂仁、茅術、桂枝、炙甘草、生姜。秦歸、生蒲黃、杜仲、蔥白。

【方解】:

用硃茯神撥開膻中,打開意路,君乃得明,下乃得安。秦歸潤木清風,使風息而木靜。桂枝撥開太陽,砂仁納氣易入,陰陽乃能合和。茅術溫土燥濕,使桂枝、砂仁再助化源,濁陰易消,微陽易起。蒲黃化瘀分濁,杜仲導經絡,使精血容易導達,經絡得其柔潤。蔥白通脈道,氣血循行無阻。生姜撥通神明,下與相火相接,中宮得其溫暖,生化循環無間。甘草奠安中土,使運化通達四旁,陰陽之往來即成輕車熟路。是為引通道路之先鋒法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