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释道为什么都要讲一个“静”字?

 泰阳汉子 2024-03-24

安静是品,清静为性。

恬静成美,宁静生明。

——题记

为什么儒释道都会讲一个“静”字?

不知道静,不足以明道;

不明白静,不足以论道。

静是一种美德,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喜悦。

智慧从何而来?

始于静,终于悟,得于喜。

其一:静是品性的根本。

如果品性是一棵大树,那么静就是根本。

心静,就能大风吹而岿然不动。

正如六祖慧能所说,风动、幡动而心不动。

静以修身,静以养性。静是一种素质。

老子有云:“静为燥君”,“躁胜寒,静胜热”。

此为静的本质属性、相反对比及其降服作用。

老子还说,“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这是说静的社会治理作用。

同样,儒家所说:“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这也指明了静的品性作用和社会治理意义。

可以说,静是诸种品行的根本,也是诸种品性的“主帅”。

人生如此,社会亦然。当今社会过于浮躁,静是根治浮躁的处方。

静能涤除玄览,战胜浮躁。

静能使社会和个人克服急功近利、喧哗嘈杂乃至贪欲浮华。

从而不以物累,不为物役,从而以其所正,正其所不正。

所谓定力如山,静能让我们做到坦然以对、从容处之。

儒释道为什么都要讲一个“静”字?

其二:静是顿悟的起点。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老子的这句话告诉我们,静是探索的状态。

潜心钻研,深入观察,往往能够打开探索之门。

当静达到一种沉思冥想、专心致志状态,有利于发现事物的规律性。

如中国古代农业、天文等成就,就是通过“静观其复”的方式取得的。

同时,道家说“静以生动”,佛家说“静能生慧”。

静是智慧和动能的起始,正如文王在拘禁中静观而演成了八卦。

沉浸式的投入,往往能够领悟新事物,获得新发现,取得新突破。

这主要体现在灵感顿悟、发明创造、判断决策等方面。

大文艺家都有静观之下顿悟灵感来袭的共同经验。

如“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等。

大科学家同样能够在静思甚至在梦境中获得灵感。

最典型的莫过于库勒梦见蛇咬自己的尾巴,一下子明白了苯分子结构。

静还有利于决断明断,形成科学的决策。

如空城计的成功就是临危不乱的成功,就是以静制动的成功。

儒释道为什么都要讲一个“静”字?

其三:静是内心的微笑。

你认识你自己吗?你需要证明你是你吗?

这类问题其实并不滑稽。

认识你自己,是人生重大问题;

提升你自己,是人生的重要目的。

在生活中,人能够通过宁静摆脱困扰,达到智慧的状态。

由此,人能够认识自身的潜能,认识自身,证明自身。

具体来说,通过静的修养,人们能够达到自在、创造、超越的境界。

如“了然于胸”,如“醍醐灌顶”,如“恍然大悟”。

从而在内心深处,自然而然生发出由衷的喜悦。

这种喜悦不是低俗,不是低级趣味,不是苍白空虚,不是短暂易逝。

而是充实、恒久、安宁的快乐,是走向高层次的快乐。

所以说,静,是心的微笑。

什么是真正的快乐?

如是!

儒释道为什么都要讲一个“静”字?

生命本悟,快乐本心。

天人本一,智慧本光。

听光中文、光未央原创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