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通行本与帛书本对照注解(四章) ![]() 通行本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帛书本 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 渊呵,似万物之宗。 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呵,似或存。 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 1、此章为老子释道。《老子》中第一回释道。 一章开宗明义,道可道,非恒道。所以,释道亦非恒道。但,老子乃为道者、得道者,焉能不知、不释道乎?那样,道就变成神秘的不可致知之“神物"了。所以,《老子》八十一章中,尤在道经中多次释道,且多是从“体道"的角度,来解释道。 2、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也有断句为: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帛书: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 通行本中,为避汉昭帝刘弗陵名讳,“弗″更为“不”,不影响字义。帛书多一“有"字。亦不影响文意。 冲字,费解。一解同“盅″(Chong),原意系器物空虚,引申为虚空。 一解为,道冲乃入之象,冲的本义是水流的状态。此解喻道为水,亦有道理在。 较通行的解释:冲,虚。冲是虚空,与“盈”相对。道冲,指道是虚空而没有形体的。 也应考虑到,老子是楚人,"冲"或为楚地方言。今湖南话有韶山冲,冲,山谷间平地。 总之,老子的本义,无论是以道为器,以道为水,还是以道为谷,当皆強调道的本性,是虚空的。正因为道是虚的,才用之不盈,道的作用才无有穷尽。 3、渊兮,似万物之宗。 帛书:兮作呵,语助词。 渊,深远。渊字本义指回旋的水,引申指深潭、深水,又引申指深、深厚。 宗,祖宗,祖先。 此句,老子形容道的深远无岸,似万物之宗祖,万物从道而生。 4、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锐,帛书″兑″,通锐。 《道德经》是哲学之诗,每每以排比句式,言道说德。这种排比句,或三字,或四字,多具韵角,有音律美感。诵读时回味无穷。 三字句式如二章: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五十六章: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挫锐解纷,和光同尘。非得道者不能言。但道实是不可说,又不得不说,老子用此句描述体道之状态。挫其锐,解其纷,犹言悟道过程;和其光,同其尘,若说与道同在感受。悟道体道,具在常人经验之外。老子无以名而名,我辈无以知而知矣。 5、湛兮,似或存。 湛,深、沉。″湛″与上文″渊″,皆形容道的深远且虚空无崖。 湛,清澈,道至清至虚,有隐约貌。故似或存,似无若有,或存非存。此句颇类《心经》的“五蕴皆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佛家《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说观自在菩萨的体道状态。佛道相通,表述各异。 6、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此句还是形容道。渊兮句,说道是万物之宗;湛兮句,说道空间上的清虚深远。谁之子句,说道在时间上的远迈荒古,直溯帝之先也。 帝,天的拟人表述,天帝。老子、孔子都是无神论者,著述中仅借用神、帝等概念,表达思想。 |
|
来自: 安东老王 > 《修心学堂(创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