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童中国史 下

 新用户4541Ay47 2024-03-25 发布于上海

九 诸葛亮

(一)

东汉帝国维持了一个半世纪(公元三七至一八九),终于瓦解而为群雄割据的局面。这变迁是怎样造成的?

东汉的皇帝有一特色,就是多数短命。奇怪得很,自从第三传的章帝以下,一共十君,除了最后被逼退位的献帝外,没有活过了三十六岁的。因为皇帝短命,不是绝后,就遗下幼少的嗣君。遇着皇帝绝后时,被迎来继位的宗室,也照例是幼少的。试想小孩子坐在皇位,除了做傀儡以外,还能做什么?玩弄着这些傀儡的有两种人,一是在宫中服役的阉人,即所谓宦官;一是太后或皇后的娘家,即所谓外戚。东汉末一百年的朝廷,就是宦官和外戚的战场。最后外戚何进想到借助朝外的兵力来诛灭宦官,把驻在凉州(今甘肃)的悍将董卓召到京城,便闯出弥天大祸。

东汉因为主要的边患是西羌,精兵猛将多聚在邻近西羌的凉州。董卓的一军尤是其中的精锐。他早已不把那分裂无主的朝廷看在眼内,不受它的指挥;但如今奉召,却立即领兵起行。董卓还没有到,何进已谋泄遇害,他的党与向宦官反攻,已把宦官杀个净尽。这证明董卓的内召完全是多余的一举。董卓到洛阳,收降了何进的部众,声势更加浩大。他把才立了六个月的少帝废掉,另立他所喜欢的傀儡,即献帝,并鸠杀少帝之母何太后。

董卓入洛阳之前五年(一八四),中国开始闹着“黄巾之乱”(叛众头裹黄巾,故名):叛众有数百万,乱区包括今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湖北。叛乱的主力虽不到一年便被击破,但余党却与汉祚同尽。为着防剿黄巾,乡里的豪杰纷纷竖旗起义,地方大吏也纷纷买马招兵。这些军队和投降的黄巾渐渐合并,而成为若干大队的私人部曲,此时便被用为诛讨董卓的义师。

义师逼近洛阳了。兼之洛阳离董卓的根据地凉州太远,他不容易控制。便挟着献帝迁都长安,并胁逼全洛阳数百万户男女老幼一同迁徙。董卓的军队,纪律是著名坏的。此时连赶带抢,马蹄践踏,死尸堆满一路。临行,董卓又在空城中放一把火。这一百五十余年的帝都霎时化为灰烬,它周围二百里内绝了人烟。

董卓到长安不久,被他的敌党勾结他的部下杀掉。他的部下又互相攻杀,关中(今陕西)在大乱中变成荒墟。同时各地的拥兵的将吏,纷纷划疆自主。

在这些对峙的群雄当中,巍然挺出一个曹操。他把献帝抓到手中,“挟天子以令诸侯”,改元建安,以许为都,渐次把其他割据的势力扫灭,最后,当他进入荆州的时候(建安十三年),稍有抵抗能力的,只剩下江东(今江浙一带)的孙权了。但他并不把孙权放在心上。他觉得配和他对敌的只有一人,即汉宗室刘备。他从前对刘备说过:“天下英雄唯使君与孤耳。”但此时刘备正被他追赶得无地可栖。他眼见要做中国的主人了。

(二)

当黄巾乱起时,诸葛亮才四岁,及曹操挟着汉献帝定都于许,改元建安时,亮已十六岁了。

亮字孔明,本籍琅琊郡(今山东诸城一带)。幼丧父,依其叔刘玄。玄官至豫章郡(在今江西)太守,后来失官,因与割据荆州(略当今两湖)的刘表有交谊,便投奔他,不得志而死。这时孔明已长成,便在荆州住下,结庐山中,且耕且读。也有几年出外寻师就学。他读书有一点和同学们大不相同。人家得着一部书便抱住读到烂熟为止;他却纵观博览,只记大略。刘玄的故旧不少显贵的,而此时割据的群雄也都急于延揽人才。孔明既学成,很可以出去找寻一官半职。可是他不,依然隐居隆中(在今湖北沔阳县)草庐里,耕种自给。

建安六年,刘备为曹操所败,领着部众和家小投奔刘表,也在荆州住下。刘备渐渐和当地的名士往来,知道他们很推重孔明,称他为“卧龙”。有次一位名士向刘备举荐孔明,刘备便说:“请你和他同来。”那人答道:“孔明只可拜访,不可传唤的。”刘备只得亲到隆中的草庐去,去了三遍才会着他。

刘备见孔明身长玉立,容貌英伟,就起了敬意。两人屏去随从,密谈恢复汉室的大计。孔明的筹划,大意道:“如今曹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确是不可与争锋的。孙氏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地势险阻而民心归附,又得贤能为用。这是可以联结而不可以图谋的。唯独荆州,北面据有汉、沔,南面通达南海,可以享受海外通商之利,东面接连吴郡和会稽,西面可通巴蜀;这正是用武之地,而刘表不能保守,好像是上天特意留给将军的。其次益州(即巴蜀),沃野千里,山险环绕,从前高祖(指刘邦)就靠它成就帝业。现在领有益州的刘璋,其人愚弱,不知爱恤人民,任用贤能,这也是可图的。如果将军并有荆、益,收服西南边境的蛮夷,结好孙吴,修明内政,等时局一有转变,便派一上将领着荆州的兵向宛洛出动(从湖北攻河南),将军则亲率益州的兵向秦川出动(从四川攻陕西)。这一来,霸业便可成,汉室便可复兴了。”

刘备听了这话,好比迷途中得到出路,欢喜是不消说的。便把孔明请到军中,并对人说:“我之有孔明,就像鱼之有水。”这时是建安十二年,孔明二十七岁。

建安十三年,曹操统着水陆大军来取荆州,适值刘表病死,其部众纷纷迎降。刘备用孔明计,联结孙权,合兵拒曹,把他大败于赤壁。他狼狈逃归。荆州的大部分遂落在刘备手,五年后,刘备又攻取了益州,定都于成都。孔明在隆中所预定的“三分天下”的计划完全实现了。

是时汉献帝仍在,名义上仍为中国的共主,曹操名义上仍为献帝的丞相,孙权称“徐州牧”,刘备则称“益州牧”。“州牧”乃是东汉末最高级的地方官的名号。到了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死,其子曹丕迫献帝把帝位“禅让”了给他,次年刘备才称帝和他对抗。八年后,孙权也称帝。于是魏蜀吴三国鼎峙的局面名实俱备。(因曹操曾封为魏公,故曹氏以魏为国号;江东为春秋时吴国境,故孙氏以吴为国号。)

(三)

刘备既领益州牧,即任孔明为军师将军,后来称帝,任他为丞相。刘备临死,把十七岁的儿子刘禅付托给他,并诏勅儿子道:“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刘禅守着这遗训,事无大小,皆取决于丞相。

从任军师将军至死,孔明肩荷西蜀的国政凡二十年。

在民事和军事上,孔明执法行令均甚严厉,有犯必重惩。他初抵蜀时,有人看不过他的辣手,向他劝谏,大意道:“从前高祖入关,只简单的约法三章,所以秦民感德。如今新占一州,不缓刑施恩,以收拾人心,未免失策。”孔明的回答大意道:“你知其一,未知其二。秦朝苛政民怨,以致覆亡,高祖继秦而起,所以能以宽宏济事。这里刘氏累世宽纵,法律的威严扫地。做官的每每专权自恣,忘了君臣上下。一味拿爵位取宠耀他们,爵位尽极,他们便把爵位看贱了;一味拿恩惠取笼络他们,恩惠尽极,他们便怠慢了。这是刘氏衰弱的根源。如今我拿法去裁抑他们,法行便知道感恩了;爵位有限制,得爵位的便知道荣耀了。”这是孔明内政的方术。

他的外交政策,在隆中时已决定,即连吴图魏。这是再高明不过的政策。曹操劫持天子,是当时志士所目为国贼的,曹丕篡夺,更不用说了。伐魏是正义,魏在三国中最强大,魏灭,江东便不成问题了。蜀在三国中最弱小,不能同时树二敌。既要图魏,则不能不连吴。所以当孙权袭杀了刘备的心腹大将关羽,因而夺取了荆州之后,刘备一意伐吴报仇,孔明是不赞成的。但丞相的智谋到底拗不过皇帝的情感。结果刘备大败而还,半途病死,把孔明召到白帝城托孤。孔明主政后,却立即与东吴修好,一面劝农业,造战具,以备北伐。

但在北伐之前,尚有一事要办,即平定“南蛮”。这也是孔明在隆中所预料到的。所谓南蛮(汉代称为“西南夷”),即分布在今滇黔一带的许多半开化部落。这一带地方,在汉武帝时代已经收为中国的郡县。但东汉帝国瓦解后,南蛮又恢复独立的状态。当刘备败死时,南蛮就乘机侵寇蜀边。为绝内顾之忧,孔明不得不先南征,后北伐。

孔明出师南征的时候,他平日最器重的参军马谡来送行。临别,孔明问他还有什么良规。马谡道:“南蛮恃着地势险阻,不服已很久了。今天把他们击破,明天他们还是要反的。要紧的是使他们心服。”孔明采纳了这计策。是时,南蛮的首领叫做孟获。孔明设法把他生擒了来,问他服输不服;不服,便放了再战。如是者七次。最后一次被放时,孟获道:“公真是天威,南人再不敢反了。”孔明于是把孟获以下一班酋长收为属官,归时不在南中留驻一卒。此后南人果不再反。

(四)

孔明第一次北伐就失利。失利的原因,是前敌总指挥马谡违背了孔明的节制。马谡兵败私逃,被捉了回来。孔明只得按军法从事。马谡临死,上书给孔明道:“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愿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马谡既斩,孔明挥泪临祭,全军也为之哀恸。马谡的遗孤,孔明善为抚养,不在话下。

此后孔明屡次出师北伐,间有小胜,终不能深入魏境。

孔明的图魏是失败的。失败的主要原因不是谋划不周,而是地势不利。荆州既失,伐魏的途径,只有从汉中(汉中在刘备时已入于蜀)攻关中。这一路栈道崎岖,运输很艰难,粮草不能多带。因此蜀军利于速战而不利于停逗,后来魏将司马懿看透这一点,只是按兵不战,和孔明相持。孔明想到补救的方法:在边境“屯田”(使军士垦田),以给军食。但屯田的效果还没有见到,孔明正当和司马懿相持之际,病死军中了。他享年五十四。

孔明的图魏是失败的。但有一次出师之前,他也曾上表对刘禅说过:“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孔明又曾上表给刘禅说过:“臣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到死,果如所言。

孔明死后二十九年而魏灭蜀。魏军将领到成都,意外的遇着一个强顽的抵抗者,叫做诸葛瞻。魏将投书于瞻,说道:“若降,必表为琅琊王。”瞻怒,斩来使,战死。瞻就是孔明的独子。

十 谢安

(一)

上面不提到司马懿吗?他就成了第二个曹操,渐渐把魏国的大权弄到手里。接着他的两个儿子相继掌握魏政。到了他的孙炎,便索性仿效曹丕,以武力行“禅让”,建立了晋朝。在这次“禅让”之前不久,魏已灭蜀;其后不久,晋又灭吴。于是中国重复统一。

当初曹丕开国定制,务求“强干弱枝”。皇亲封在外郡的,只给些老弱残兵,而且至多不过二百。因为皇亲无权,所以魏国很容易的被异姓篡了。司马炎有鉴于此,便把重兵广士,交给同姓诸王,希望他们做帝室的“屏藩”。无奈他的改革,正是“如扶醉人,扶得东来西又倒”。诸王有了兵力,就不容易安分。他死后才十年,诸王便因为争夺中央政权,互相残杀个不休。正当他们厮杀得最热闹的时候,中国史的一大变局开始。这就是“五胡之乱”。

所谓五胡,都是东汉以来因投降而迁居于中国内陆的外夷。其名目是:匈奴、羯、氐、羌和鲜卑。内中匈奴和羌上面已讲及。羯乃是匈奴的一支。鲜卑则是东胡的后裔。东胡在秦汉之际为匈奴所灭后,有一支逃避到鲜卑山(在今外蒙古以北俄国的边境)下,因而得名。氐原是中国西南边境外的民族,在商朝之初,就和羌人一同臣服于中国。但此后二千多年间寂然无闻,直至晋代,忽然像彗星一般在中国史里出现。

这些归化的外夷各各聚族而居,自成一社会,由本族的首领管治着。这些首领则听命于中国政府。当初中国让他们迁入内陆,只为便于监视。他们本来人数甚少,后来滋生,到全盛时,最大的族也不过十数万人。这些外夷,因为人数不多,且是投降来的,一向颇受汉人尤其是汉官的凌虐,甚至被掠卖为奴。不过汉人的压迫愈甚,他们的团结愈坚。他们都娴习骑射,较一般汉人为强悍。等到中国的政治组织破坏了,战斗力在内乱中消磨尽了以后,他们更收纳失意失业的汉人,加以部勒,遂成为无抵抗的势力了。

首先发难的是匈奴。他们以山西汾水流域为根据地,于三一一年,长驱入洛阳(晋首都),虏晋怀帝,终杀之,继占长安,虏晋愍帝,终又杀之。愍帝被杀之次年(三一七),晋琅琊王称帝于建康(今南京),统治着江淮以南,是为东晋。同时北方的贵家豪族纷纷避乱渡江。

匈奴的统治者不久便在骄奢淫逸中衰弱下去。接着羯族(初附属于匈奴)、鲜卑慕容氏(初以辽东之北为根据地)和氐族(原居甘肃境),一仆一继的以次宰制着中原。

氐族在苻坚的领导下,不独完全统一了黄河流域,并且得了慕容氏的辽东,取了汉中、成都,服属了西域和滇黔境内的许多“西南夷”,建立了一个大帝国,号曰秦(都长安)。苻坚挟着百战百胜的声威,进一步便要扫灭东晋,统一中国。三八三年,他率领步兵六十万、骑兵二十七万南征。旗鼓相望,前后千里。东晋不有长江的天险吗?苻坚说:“我们的兵士,只把鞭子丢下,就可以塞断长江的流水。”

(二)

东晋的朝廷,闻得大敌压境,岌岌摇动。唯独宰相谢安照例是镇静如平时。

他遭遇的大故,这不是第一次了。十年以前,跋扈将军桓温领着大兵入朝(以前温曾废过一个晋君),谢安和另一位大臣王坦之奉诏去郊迎,当时都城中人心恟恟,谣言纷起,说桓温要先诛王、谢,继篡晋室。坦之十分害怕,问计于安。安神色不变的答道:“晋祚存亡,在此一行!”桓温大陈兵卫,接见迎者。在一群跪列道旁,战栗失色的朝官中间,坦之也汗流沾衣,倒执手板(当时见上官照例要拿的)。谢安却从从容容的就席(当时是席地而坐的),坐定,对桓温说道:“安听闻古人说,'诸侯有道,守在四邻’。明公何必在壁后置人呢?”桓温给说得不好意思起来,便把兵卫撤掉,后来也没有什么非常的举动。

这一次苻坚起倾国的兵来侵,事情比桓温入朝严重得多了,人心也惶急得多了。谢安的两个侄子,一个谢石,正受任为征讨大都督,一个谢玄,正受任为前锋都督。谢玄曾以战胜胡虏著名,这回也没有把握了。入去向谢安问计,安坦然的答道,“已别有旨”,便再无话。玄不敢多嘴,退后,托人请问。谢安却叫仆夫预备车驾,出去游山,把谢玄和许多亲友也约了来。叔侄二人在山中围棋,以别墅为赌注。谢玄的棋素来是高过谢安的,这回因为心中有事,始而势均力敌,终竟输了。谢安玩了整日,晚上回来,调遣兵将,指授方略,却一点也没有差失。

东晋迎战的兵,水陆合计,不过九万。秦军还没有尽到前线,已屡败晋军。有一位先遣的将官飞报苻坚道:“贼少易擒,但怕逃去,要快的来。”苻坚于是把大军留在后头,自领轻骑八千,赶上前线。并派朱序去劝谢石等,说:“强弱相差太远,不如快快投降。”朱序(汉人)虽身仕秦朝,却心存晋室,暗地对谢石说道:“秦军百万到齐,确是难敌,现在趁他们还没到齐,快快进击,若把前锋打败,挫其士气,大军便可破了。”谢石心慌,不敢急进,经谢琰(谢安的儿子)在旁劝告,方从朱序之计。不久谢玄的部队果然得了一大胜仗。

苻坚在前敌登城眺望,看见晋兵部阵严整,又看见对面山上的草木,也以为是晋兵,觉得先前的飞报是不对了,开始惧怕了。

临到大决战的时候,秦兵逼着淝水(淮水的支流)列阵,晋军不得渡。谢玄派人到秦军,说道:“你们逼水列阵,这像是持久之计,不是想速战的。你们把阵往后略移一点,让晋军渡水来决胜负,不更好吗?”秦方诸将都说:“我们人多,他们人少,阻止他们不让上来,万无一失。”苻坚道:“只退却一点,等他们刚渡过来一半,派铁骑去掩袭他们,断没有不胜的了。”于是麾兵略退。不想秦兵才退,朱序在阵后大叫道:“秦兵败了。”秦兵信以为真,又因为平常训练不好,一遇变故,心慌意乱,不听指挥,拼命的退,竟无法制止。玄等领精锐八千追击。苻坚中了流矢,秦兵自相践踏,投水死的,不可计数,把淝水也堵住了。残余的秦兵,乘夜奔逃,听到风声鹤唳,也以为是晋兵。他们日夜不停地奔跑,草行露宿,受尽风霜,又加以饥寒交迫,到了秦境,已经十死七八了。这便是有名的淝水之战。

谢安接到这场大战的捷书时,正和客人对坐围棋。他看完后,把书放在床上,不露一点喜色,照旧下棋。客人问有什么消息,他徐徐的答道:“小儿辈便就已经破贼了。”棋下完,谢安回屋里去,过门限时,却欢喜到不觉把屐齿碰折了。

(三)

苻坚败归之次年,苻秦帝国便瓦解。鲜卑慕容氏、拓跋氏、羌族的姚氏等纷纷割据自主,和氐族争雄。混战了约莫六十年,北方终又统一在鲜卑拓跋氏的治下(初以代郡即今察哈尔宣化一带为根据地)。拓跋氏的新朝号称为魏,别于曹魏,又称为后魏或北魏。

当北方统一完成之前不久(四二○),东晋又演了一出假“禅让”的喜剧,这回的受“禅”者是刘裕,他所建的新朝号称为宋。

从宋以后,南北对峙的局面维持了一百六十多年(四二○至五八九),史家称这时代为南北朝时代。

在这时代里,南方经历了三次朝代的变换,皆采取曹丕所例示的假“禅让”的方式,以次产生了齐、梁和陈朝。这三朝,再加上刘宋、东晋,和三国时代的吴,史家合称为六朝。

当南朝的梁代,北魏裂为东西,仍各以拓跋氏为主。后来东魏经了一度假“禅让”变为北齐,西魏也经了一度假“禅让”变为北周。当陈代,周灭了齐,北方重复统一。后来北周的大臣杨坚又翻一次假“禅让”的把戏,推倒北周而建立隋朝,更进一步灭陈而统全中国(即隋)。

十一 唐太宗

(一)

隋朝有好些地方很像秦朝。第一,同是把长时期分裂的局面结束。第二,同时享祚极短:秦传二世,十五年而亡;隋传二世,三十年而亡(五八九至六一八)。第三,秦朝和隋朝之后,同是继以短期的混乱,往下便是长时期的统一和平;这长时期,在秦之后的是汉朝,在隋之后的是唐朝。第四,秦、隋两代,同有宏大的工程建设:举其著者,秦始皇筑万里长城,隋炀帝(隋朝的第二帝)则凿一条运河,从首都洛阳通到扬州。第五,这两代同有大规模的远征军事:始皇北征匈奴,南征百越;炀帝则东征高丽(即朝鲜)。不过始皇南北用兵都是很顺利的;炀帝的东征则三十余万大军几乎完全覆没。炀帝方要报仇,而人民已受不了工役和军费的负担,怨声沸腾,叛乱纷起,不久炀帝便死于乱徒之手。

唐朝的开创者李渊(即唐高祖),原是隋朝镇守太原的大将,他以山西为根据地,五年之间,以次削平割据的群雄,统一中国。

在开国的战役中,李渊的儿子建成、世民、元吉都很得力,而世民尤其英武。当李渊起兵太原(六一七)时,世民才二十岁,已身为大将,领兵由山西到陕西,取长安。次年李渊称帝,世民又平定甘肃、四川等地。唐在西北方面的地位既稳固了,世民又来争取中原。是时河南的王世充与河北的窦建德,是两个最强的割据者,与唐成为三分鼎足之势。世民先攻世充。世充兵势甚盛。世民选精锐千余骑,皂衣玄甲,分为左右对,使几员猛将分领。每战,世民亲披玄甲,率领这一军为前锋,所向无敌。世充退守洛阳,世民又进兵围洛阳城。城中守御甚坚,唐将士都疲困想回去,世民不许。高祖知道了,密勅世民班师,世民也不听,围攻更急。窦建德率大兵十余万来救世充,先写信给世民请退兵潼关讲和。世民集众将商议,都愿班师。世民还是不肯,乃分兵一部围洛阳,自率精兵东进,去解决窦建德,在月余之间便把他生擒到手。世充失了外援,只得请降,此后统一的进行便一帆风顺了。

世民虽然功高,但因为建成居长,高祖在几番犹豫之后,仍决定以建成为太子。这事使世民心中不平。建成亦忌世民功高权重,想除掉他。两人仇隙日深,势不两立。世民的幕僚部将都劝世民先下手为强。有一天建成、元吉要入朝,世民乘他们不备,率勇士九人,守候在宫城北的玄武门,把他们杀掉。世民箭法甚好,亲自射死建成。高祖闻知,亦自无法,只得改立世民为皇太子,当年(六二六)就传位于世民,世民即唐太宗

(二)

假如以隋比于秦,以唐比于汉,则唐初的突厥可以比于汉初的匈奴,而征服突厥的唐太宗可以比于痛创匈奴的汉武帝。

突厥和土尔其乃是一音的异译。现在的土尔其国即突厥的后裔。俄属西伯利亚的西南角,欧洲称为土尔其斯坦;我国的新疆,欧洲人称为东土尔其斯坦,皆因曾经是突厥的领土而得名。当初翻译这些西文名词的人不知道突厥的历史,故此创出土尔其的新名,现在既经通行就不好改了。

突厥乃是和匈奴同种的游牧民族,当北魏之世,住在阿尔泰山之北,其以前的历史不可确考。北魏之末,突厥始强。隋时分为东西二部。东突厥领有匈奴旧地,西突厥则以今伊犁一带为根据地雄霸西域。唐高祖当初替隋朝镇守太原,职务就在防御东突厥。他在起兵之时,先卑辞厚赂,与突厥联合。后来统一中国,突厥求索无厌,寇掠不时。唐都长安偏近北边,每感受突厥的威胁。大臣多主张迁都河南以避,高祖也意动,因太宗极力反对而止。当时太宗说:“不出十年,必定漠(蒙古大沙漠)北。”

这话果然应了。太宗不独征服了东突厥,不独把它的土地的大部分收入版图,并且把它的君主颉利可汗也俘到长安。这是太宗即位第四年(六三○)的事。就在这年,慑服来朝的蛮夷君长,一致推尊太宗为“天可汗”。

东突厥的平定只占天可汗的武功的一小部分。此外因侮慢大唐而被他灭掉的国家有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一带)和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因侵寇大唐而被他征服的国家有吐蕃(都城在今西藏拉萨)和吐谷浑(在今青海)。

六四八年,太宗派使臣王玄策到印度的中天竺国。适值中天竺国王死,其臣阿罗那顺僭立,藐视大唐,发兵攻玄策。玄策乘夜逃至吐蕃,征调吐蕃等属国的兵进讨,一路长驱扫荡,霎时间便把那顺擒了,解往长安。太宗时代大唐的国威,从这件事可以想见。

(三)

太宗对外的成功,一部分固然由于他自己知兵善战,选将得人。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他注意国民的军事训练。唐初行着“府兵制”。府兵制的要素,就是在一些特定的区域内挑选精壮的农民,免除赋税徭役,指定当兵。平时就地训练,有事则集合成军。各地的府兵轮流地被调到京城给皇帝守卫。太宗把这种守卫的兵将,每日召数百人到殿前,亲临教射。成绩好的立即赏以弓刀布帛。有一次太宗对他们作这样的训话:“从前汉晋以至隋代的君主,平日不使兵士练习武艺,外族来侵,无法抵御,弄到生民涂炭。故此我现在不叫你们去穿池筑苑,只叫你们练习弓马,盼望你们所向无敌。”

太宗死后,他的儿子高宗,凭藉他所练成的精兵,灭西突厥,及高丽、百济(二国在朝鲜半岛的北部),又凭藉西域属国的兵力,在波斯也设置了都督府。

当太宗及高宗时代,还有好些外族自动向中国内属,或遣使朝贡,这里没有数及。

在高宗朝,大唐帝国达到全盛,其境域,连属国(指唐朝在那里设有“都督府”或“都护府”的)计,北边伸入西伯利亚,东边包括朝鲜半岛的大部分,西边包括波斯,南边包括交趾支那的大部分,几乎全亚洲都归入唐朝的治下了。

十二 玄奘法师

(一)

你可曾逛过一所佛寺,停留在那沉寂的殿堂,看那安定慈祥的佛像?可曾登过佛塔的绝顶,望山川云树的渺茫?可曾当晓色朦胧的时候,听到远寺传来隐约的钟声?你可曾注意到所住在或附近的城镇里有多少佛寺?其中最古的是什么时候建立的?

佛教创于印度人释迦牟尼,和孔子同时而稍后。释迦本是一个小国的王子,过着很舒服的生活。但他感觉凡人有生老病死四种苦,想求澈底的解脱。二十九岁时,遂抛弃妻子,历访当时有名的各派宗教家求教,都不满意。又到一条河边的树林中,依照当时“苦行”的方法,日食一麻一麦,修道六年,结果形容枯槁,并无所得。乃在菩提树下,静坐冥思了四十八日,忽于夜半明星现时,自觉豁然大悟,疑念尽消。后来的佛教徒说释迦从此就成了“佛”。佛即“佛陀”(Buddha)的省称,意义是“得到最高的真理者”。故此释迦又被称为佛。

释迦“成佛”后,游行恒河沿岸中印度诸国,说教四十五年乃死。感化人民甚多,弟子有数千。

释迦认为一般人的生活是苦痛的,是值不得的。苦痛的根源就在他们给自己的欲望束缚住;天天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而营谋,而争夺,而担忧;为自己的欲望受了窒碍而忿怒、仇恨;欲望无穷,苦痛也无穷。为免除一切苦痛,他提倡一种新生活,“出世”的生活。那就是脱离家庭社会,到幽僻处所修养。修养的法式,一方面是戒绝种种嗜欲,如饮酒食荤、男女之爱等;一方面是屏绝念虑,聚精会神的静坐,这叫做“入定”。佛家以为这种修养,行之既久,一旦会像释迦一般,得到澈底的解悟,同时得到至极的快乐。这就是成佛。理想的佛徒不仅要自己成佛,并且要帮助人人成佛。佛教是具有博爱精神的。

释迦和后来的佛教大师,还造出许多高深的理论,以为这种“新生活”的依据。玄奘所要澈解的就是这些理论。在另一方面,偶像崇拜和禳灾祈福的迷信也和佛教混和起来。一般愚民所知道的佛教只是这些迷信。

佛教的传布,分南北两路。南路传亚洲南部锡兰、缅甸、暹罗诸国,北路传亚洲中部西藏等地。两路会合于中国,又从中国东传到朝鲜、日本。

佛教传入中国是在东汉的后半期。魏晋时,流布渐广。南北朝时,南北两方,君民上下,一致尊崇佛教。自东汉末以来,印度与西域僧人东来传教的甚多。中国僧人西去留学的也不少,其中头一个著名的是晋时的法显。他经西域,越过葱岭,以达印度,回来却从海道到广州。他取回经典甚多,又著有《佛国记》,叙述印度的情形。但西行僧中,经历最危苦,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还是唐初的玄奘法师。

(二)

玄奘(六○二至六六四)俗姓陈,洛州缑氏县人。十三岁便出家为僧。就在这一年他听了法师讲经,再看经文一遍,便都了解,同学请他升座覆讲,一点也不差。

当隋末大乱,他漂流避地,经长安入四川,下长江到荆州,又北游赵州,到处访问名师,究心佛理。但他觉得各宗派所说不同,看经典也不尽相合,怀疑莫释,决意到佛教的故乡印度去留学。

时当唐太宗初年,天下方定,禁人民出境。玄奘犯禁西行,还没有到玉门关,就屡次被官吏截住。但他的热诚把官吏感动,反让他通行。途中遇着一位老翁,把一匹瘦老的赤马换给他,说此马往来沙漠中已十五度,健而识路。又有人告诉他,此去只五个烽火站下有水,必须夜到偷水,但被一处发觉,就活不成。玄奘一点也不惧怕,径自出关。

玄奘经过第一及第四个烽站时,都被守者发现,飞箭射来。玄奘大呼“我是京城来的僧人”,遂被引入站里。玄奘解说后,守官都敬服,放他西行。第四烽站的守官并且送他一个大皮囊盛水。玄奘再西去些时,就遇到八百里的大沙漠,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又无水草。取下皮袋要饮水,袋重,失手打翻了。玄奘直是懊丧,又迷了路,很想回去。但念我已立了志愿,宁可西行而死,决不东归而生。于是向西北直进。一路狂风飞沙,散下如雨。四夜五日无一滴水沾喉。人马都困卧在沙漠中,看着要死。在第五夜半,忽有凉风吹来,爽快如沐寒泉。人马遂勉强起乘。又走不久,马忽然变了方向,拉它不住,竟走到一处,有青草数亩、清水一池,在此休息一日。又走两日,方出沙漠。

玄奘出了大沙漠之后,在高昌国一带颇受优待。高昌王赠他侍从沙弥四人并金银绫绢甚多。但不久他又到了一段危险的路程,那就是葱岭北隅的凌山和印度北部的大雪山。凌山是冰雪所积聚,高入云际,登涉艰难;加以风雪杂飞,虽复履重裘,不免寒战。眠食都不得干燥之处,只好悬釜而饮,席冰而寝。大雪山路途的艰危,更甚于沙漠与凌山。这里凝云飞雪,没有一刻的晴天。有些地方,平地积雪深至数丈。在雪山中凡行六七百里。

过了雪山,是北印度,再走就到中印度。玄奘到处瞻礼佛陀圣迹,访问名僧,抄写经卷,欢喜得像小孩子初次到市场一般。但是乐极生悲,在中印度某处渡河时,被一群强盗捉住。强盗们信一种教,每年要杀一个“质状优美”的人祭他们的神。现在捉住玄奘这样一个白净和尚,就要用做牺牲。乃先于岸上树林中和泥筑坛,拔刀相待。同伴都吓得大哭。玄奘全不畏惧,礼拜诸佛后,从容上坛。众贼正惊异,忽然黑风四起,折树飞沙,船也漂覆。贼有点害怕,问玄奘的同伴,知道他是中国来的僧人。同伴又说“这大风正是天神瞋怒的表示”,贼众才把玄奘放了。

玄奘遍游东西南北中五印度,到处学习梵文,讨论教义;学识日进,声名渐起,终于被印度的佛徒奉为大师。中印度的戒日王于是把他迎去开会说教,参加的只僧人就有六七千。会中有人把玄奘所作的论文读给大众听。玄奘又另为一本,悬在会场门外,声明若其间有一字无理,能驳倒的,请断头相谢。始终无一人发言。

大会完后,玄奘告辞回国,计贞观三年他从长安出发,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历时十六年。

(三)

玄奘回唐时,太宗正预备亲征高丽,已经东到洛阳,听说玄奘回国,就派大臣去欢迎。

玄奘入长安时,欢迎的官吏百姓真是万人空巷。玄奘带来的经像,只说高二三尺的金银椟佛像就有六七座,如来肉舍利(舍利是佛死后焚尸残余的骨肉颗粒,极为佛教徒所尊敬的)一百五十粒。佛典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八部,用二十匹马驮到。定日迎入弘福寺陈列。参加送经像的官民又极多,十数里内,都有人拥挤着。管理的人,怕人多了互相腾践会出危险,都限令站立路旁,于当处烧香散花,不许移动。这一日空中烟云绕缭,街上奏乐赞响之声不绝。

玄奘谒太宗于洛阳,谢罪。太宗问玄奘西行的经过,十分钦佩。又看玄奘很有才干,劝他还俗同去征辽东。玄奘固辞,请求还长安设立译场,翻译佛经。因太宗的赞助,译场终于成立了,参加的除在长安大寺的僧人以外,还有各地来的名僧。

此后玄奘专心翻译,一刻时候都不肯放过,每日自立程课,倘白日有事,不能完毕,必连夜补足,直到过了预定的地方,方肯停笔。译经之后,还要礼佛,每夜至三更才睡,五更又起来,诵读梵本,用朱笔点定次第,拟定好白天要翻的地方。每日黄昏有一定时间,讲说经典,为各处来听学僧人决疑。他又是所住寺的上座,许多琐细事情,都要亲自决定。寺内弟子百余人,满廊满屋的来请教,玄奘一一酬答,又不时与各法师讨论。还有王公贵人来礼拜的,他都亲加诱导,使他们忘其骄贵,肃敬称叹。玄奘每天如此忙碌,还是剧谈畅论,忘了疲倦。可见他的精力。

玄奘前后翻译十九年,译成的经论凡七十六部,一千三百四十七卷。

十三 杜甫

(一)

唐朝是诗人的黄金时代。朝廷用诗赋去考试士子,诗人很容易走上荣显的路,王公贵胄争着交结诗人,供养诗人;在华筵盛会中,在歌台舞榭里,把他们奉作上客。他们的作品,早上写就,晚上便会传遍了长安的“教坊”。多少娇滴滴的歌喉会唱着他们的佳句!多少温柔的心会羡慕地暗记着他们的姓名!爱好诗歌的风气不仅限于上层社会,并且普及到民间。一个幸运的诗人会在穷乡僻邑中发现他自己的诗被写在寺观、旅店或村塾的墙壁上;会在市廛里巷中听到他自己的诗被人咏歌;会在不相识的人群中听到他自己的诗受人夸赞。

在这时代里,却有一个穷愁终身的诗人,他应“进士”试没有及第,他的作品不曾流传到教坊或市井;然而他却是唐朝最伟大的诗人,或者竟是我国历来最伟大的诗人,他被后世尊为“诗圣”。这便是杜甫

杜甫,字子美,洛州巩县(今河南巩县)人,生于玄奘死后四十八年,即公元七一二年。

在唐代诗人中,他咏及自身经历、社会状况的作品最多,故此有“诗史”之称。我们正好从他的诗里考见他的生平和他的时代。

杜甫的诗才很早就表现。自述道:“七齿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又道:“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崔魏并是当时名士。班扬指东汉的班固和西汉的扬雄,皆是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但他只管年少峥嵘,自从二十一岁应进士试落第后,一直潦倒了二十多年,中间时而流浪四方,时而穷居长安。这是他中年的自观:“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到了四十三岁的一年(天宝十四年),因为以前进献了三篇赋得到玄宗皇帝的赏识,才补了“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即太子侍从武官属下的一员小吏。这是一个十分闲散而穷苦的差使。此时他已有妻子,但穷到不能在长安住家,只得把妻子寄顿在近畿的奉先县。就在这一年的十一月初冬,他到奉先去看望妻子,刚入门便听见哭声,原来他的幼子已经饿死。

(二)

杜甫的少年和中年正当玄宗皇帝的开元、天宝年代。这是唐朝极盛的时期。从太宗即位之初到这时期之末,中间继续了一百二十多年的升平。后来杜甫追述这个时期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皆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友朋皆胶漆。”

不过这太平盛世里,实隐藏着不少的血泪。杜甫自身的经历不用说了,他这次回到奉先后,从自己的哀痛,联想到普遍了社会下层的悲惨,反衬着社会上层的骄奢,因此写了《自京赴奉先咏怀》一首长诗,把这时代的黑幕揭穿了。这诗中的警句有道:“彤庭所分帛,本自贫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又形容贵人的享乐:“中堂舞神仙,烟雾蒙玉质。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在开元、天宝的“盛世”,一般诗人的工作是赞美朝廷,阿谀权贵;是给乐工舞女作歌词,供王公大人的娱乐;是“嘲风月,弄花草”,或梦想神仙的境界,以消磨闲暇的时光。注意到被践踏在社会下层的人们,拿诗去替他们诉怨苦,鸣不平,杜甫是头一个。

《自京赴奉先咏怀》诗的墨还未干,大乱便降临唐帝国。就在这年十一月中旬,安禄山在河北作反的消息传到长安。接着洛阳被毁(唐以洛阳为东京),接着潼关失守,接着玄宗逃难四川,接着长安陷落。

安禄山及其余党的叛乱虽然在八年之内先后被平定,但从此唐帝国的面目改变了;从此拥兵据地的军阀,即所谓“藩镇”者兴起了。往后一百四十多年间,叛乱连绵不断,藩镇的权力渐渐扩大,藩镇的数目渐渐增加,唐帝的地盘和权力渐渐缩小,直缩至名实俱亡为止。

话说回来,玄宗逃到四川后,惊魂才定,便传位给太子。太子在甘肃的灵武即位,是为肃宗。杜甫在长安贼中冒险逃出,跑到灵武谒见肃宗,补了个六品的谏官,叫做“左拾遗”。这是他仕途中最得意的时候了。但不久因为强谏得罪,几乎丧命。

接着畿辅闹饥荒,他流转山谷间采橡实黄精之类过活,儿女饿死数人。后来流落到四川。适值故人严武镇守西蜀,把他招入幕府。他在西蜀住了六年,中经两次变乱。严武死,四川又乱,他举家避难到湖南,湖南又乱,他就在流离中病死,年五十九。

杜甫的诗友中,最值得提及的是陇西(今甘肃)李白。他在当时的诗名,远在杜甫之上,后人却以李杜并称。宋朝的大诗人王安石批评他们道:“太白(李白字)的歌诗豪放飘逸,固不可及;但他的格调止是如此而已,不知道变化。至于子美,则悲哀或欢愉的,豪放或谨严的,发扬或蕴蓄的,急促或舒徐的,无施不可。所以他的诗,有的平淡简易,有的绮丽精确,有的严重威武,像三军的主帅,有的奋跃驰骤,像放步的骏马……”要透澈的了解这番话,只有熟读两家的诗集。

(原载《大公报·史地周刊》第130、131、139期,1937年4月2、9日,6月4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