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学笔记︱15分钟掌握肛周入路的解剖步骤(锋哥推荐)

 cqk360 2024-03-25 发布于广东

   2013年至今,锋哥已经进行了27具大体老师的解剖实验,在长期的解剖实验过程中,锋哥总结出一个规律:对于盆底应用解剖学来讲,常见的标本解剖入路分别是肛周入路臀后入路盆底入路。从合理利用标本资源和操作便利的角度来说,由肛周→臀后→盆底的顺序是比较科学的,锋哥今天就先来梳理一下肛周入路的解剖步骤。

Image

图(1):锋哥与全国各地的同行进行解剖实验↑

消息通知4月12日至13日,锋哥应邀上海进行一场盆底应用解剖学的培训课(全国首次)。本次培训课中,在讲解完理论课程之后,锋哥将手把手地进行解剖带教,每位学员都有亲自解剖的机会。通过实操培训,深入掌握200个盆底及肛肠疾病相关的解剖知识点,一定会令大家印象深刻的。马上报名!请联系张老师:18602340540,目前仅剩3个名额(本期学员总人数是32人),先到先得。

本文阅读时间:大约15分钟

Image


Image

正文↓↓↓

大体老师的体位:俯卧位

Image图(2):大体老师采取俯卧位↑↑↑

一、观察会阴:观察广义会阴的解剖标志,包括尿生殖区肛区

Image

图(3):尿生殖区和肛区(点击看大图,下同)↑↑↑

名词解释:

1、广义会阴:是指盆膈以下封闭骨盆下口的全部软组织。

2、尿生殖区:两侧坐骨结节连线,与耻骨联合下缘之间形成的三角形区域,称为尿生殖区。

3、肛区两侧坐骨结节连线,与尾骨尖之间形成的三角形区域,称为肛区。


Image

二、辨认广义会阴重要的标志:包括耻骨联合下缘尾骨尖坐骨结节骶结节韧带

Image

图(4):男性会阴的骨性和韧带标志(截石位)↑↑↑

名词解释:

4、坐骨结节:人体坐骨可分为上下两个分支,在两支骨会合处有向后下凸起的粗隆,即坐骨结节。当人采取坐位姿势时,坐骨结节恰好与凳面接触。

5、尾骨尖:是脊柱的末端,参与构成骨盆下口,在肛门后上方约4cm处可触及。

6、骶结节韧带:起自髂后上棘、骶骨下部和尾骨的外侧缘上部,斜向外下方,跨过骶棘韧带的后方,止于坐骨结节内侧缘的韧带。


Image

三、解剖坐骨直肠间隙:绕肛门做弧形切开周围皮肤,从坐骨结节向内横行切开皮肤。清除肛门外、坐骨结节内侧的脂肪组织,显露坐骨直肠间隙

Image

动图(1):解剖坐骨直肠间隙(俯卧位)↑↑↑

Image

图(5):坐骨直肠间隙示意图(冠状位)↑↑↑

名词解释:
7、坐骨直肠间隙(坐骨直肠窝):坐骨直肠间隙位于肛管的两侧,整体类似尖朝上,底朝下的锥形间隙。该间隙的尖部由盆膈下筋膜与闭孔筋膜汇合而成,间隙的底部是肛门三角区的浅筋膜及皮肤。
      ①内侧壁的下部是肛门外括约肌,上部是肛提肌、尾骨肌及覆盖它们的盆膈下筋膜。②外侧壁的下部是坐骨结节的内侧面,外侧壁的上部是闭孔内肌及筋膜。③坐骨直肠间隙的前壁是尿生殖膈。④坐骨直肠间隙的后壁是臀大肌下份及其筋膜和深部的骶结节韧带。
      坐骨直肠间隙内含有大量的脂肪组织,一侧坐骨直肠间隙发生感染的时候,可以通过肛管后深间隙和肛管后浅间隙侵入到对侧,从而形成马蹄形脓肿。

Image

四、解剖阴部管:在坐骨结节内侧面上方2cm处,前后方向切开闭孔筋膜上的阴部管,分离出管内走行的阴部内血管(阴部内动脉阴部内静脉)和阴部神经

Image

图(6):肛动脉和阴部神经↑↑↑

名词解释:
8、阴部内动脉:阴部内动脉是坐骨直肠间隙内的主要动脉,它起自髂内动脉前干,经梨状肌下孔出盆,绕过坐骨棘后面,穿经坐骨小孔至坐骨肛门间隙,阴部内动脉主干沿坐骨直肠间隙外侧壁上的阴部管前行。
9、阴部内静脉:阴部内静脉及其属支均与同名动脉伴行,阴部内静脉汇入髂内静脉。
10、阴部管:阴部管位于坐骨直肠间隙的侧壁上,是阴部内血管和阴部神经穿经闭孔筋膜的裂隙,又称Alcock管。由于阴部神经在行程中绕坐骨棘,故会阴手术时,常将麻药由坐骨结节与肛门连线的中点经皮穿刺后向坐骨棘下方注射,以进行阴部神经阻滞麻醉。
11、肛动脉:在阴部管内阴部内动脉发出肛动脉,横过坐骨肛门间隙,分布于肛门周围的肌肉和皮肤。
12、阴部神经阴部神经由骶丛发出,与阴部内血管伴行,在阴部管内、阴部管前端和尿生殖区内的行程、分支和分布皆与阴部内血管相同。

Image

五、辨认坐骨直肠间隙的边界:保留已解剖出的血管神经,进一步清理该间隙内的脂肪,观察肛提肌尾骨肌下面盆膈下筋膜,进一步辨别坐骨直肠间隙的各个边界。

Image

图(7):坐骨直肠间隙整体观(截石位)↑↑↑

Image

图(8):坐骨直肠间隙的边界(俯卧位)↑↑↑

名词解释:

13、肛提肌:肛提肌是一对四边形的薄片肌肉,起自于耻骨后面与坐骨棘之间的肛提肌腱弓,肌纤维束向下、向后、向内,最终止于会阴中心腱、直肠壁、尾骨和肛尾韧带,左右联合呈漏斗状。

14、尾骨肌:尾骨肌位于肛提肌的后方,呈三角形,紧贴骶棘韧带的上面,起自坐骨棘,止于尾骨和骶骨下部的侧缘。

15、盆膈下筋膜:盆膈又称盆底,它由肛提肌和尾骨肌及覆盖其上、下面的筋膜构成。上表面的筋膜称为盆膈上筋膜,下表面的筋膜称为盆膈下筋膜。

Image

六、解剖肛门外括约肌:清除肛门外括约肌表面的筋膜,辨认其皮下部浅部深部。清除肛周皮下间隙肛管后浅间隙以及肛管后深间隙的脂肪,暴露肛管后浅间隙和肛管后深间隙。

Image

图(9):肛门外括约肌的各部↑↑↑

Image

图(10):肛管后浅间隙和肛管后深间隙↑↑↑

视频(1):肛尾韧带和肛管后深间隙↑↑↑

名词解释:

16、肛门外括约肌为环绕肛门内括约肌周围的横纹肌,按其纤维的位置又可分为三个部分。①皮下部:位于肛管下端的皮下,肌束呈环行,前方附着于会阴中心腱,后方附着于肛尾韧带;②浅部:在皮下部之上,肌束围绕肛门内括约肌下部,前方附着于会阴中心腱,后方附着于尾骨下部及肛尾韧带;③深部:肌束呈厚的环行带,围绕肛门内括约肌上部,其深层纤维与耻骨直肠肌混合而不能分隔。其前方的许多纤维交叉进入会阴浅横肌,后方的纤维多附着于肛尾韧带。

17、肛门内括约肌:是肛管壁内环形肌层明显增厚而成,属于不随意肌,有协助排便的功能。

18、肛管后间隙位于肛门及肛管后方,以肛尾韧带为界将此间隙分为深、浅两个间隙,与两侧坐骨直肠间隙相通。①肛管后深间隙:位于肛尾韧带的深面,上为肛提肌,下为外括约肌浅部,与两侧坐骨直肠间隙相通,发生脓肿时可形成低位蹄铁形脓肿。②肛管后浅间隙:位于肛尾韧带的浅面与肛管皮下之间。此间隙常是因肛裂引起皮下脓肿的位置,感染时只限于皮下组织内。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