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杀不管埋?”车企拒绝回收电池,新能源换种方式污染环境?

 老司机侃侃车 2024-03-25 发布于安徽

近日,“20万吨退役电池大量流入黑市”话题登上热搜,很多人都开始关心起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污染问题。

研究显示,一个重20克的智能手机电池,据悉可以污染1平方公里的土地50年。而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之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一旦未经处理,将会对农田、耕地、饮用水带来大面积的污染。

动力电池的正负极之中,存在镍、钴、锰等重金属,其中,镍被认为是一种对环境影响较大的金属,它能对废水、废气、土壤等环境产生较强的污染作用。

而电解质之中,含有六氟磷酸锂在空气环境中容易水解产生五氟化磷、氟化氢等有害物质。全国汽车流通管理信息系统统计预估,到2025年,我国实际报废汽车数量将达到1500万~2000万辆,2025年我国动力电池退役量将超过60GWh。

那么这些动力电池该怎么回收,又该谁去回收呢?

其实啊,工信部在2018年发布了《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要求汽车生产企业应承担动力蓄电池回收的主体责任。也就是说,谁卖的车,谁就应该回收动力电池,但是事与愿违,新能源车企往往都不愿意去做动力电池的回收。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太麻烦还不赚钱,新能源电池回收再利用的技术难度很大,涉及到电池拆解、清洗、干燥等多个环节,想要在符合环保标准的前提下,完成新能源动力电池的回收,其投入是非常大的,而且不达到一定的规模很难盈利,对于车企来说,属于出力不讨好,还不如多卖几款车划算。

那么这些退役电池流到哪里去了?答案是大部分都去了小作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有超过75%的退役电池,被没有回收资质的小作坊消化,这就意味着,规范化的回收率,还不到25%。

小作坊对于这些报废的电池,同样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再利用,比如说改为充电宝、电瓶车的电池、或者储能站的电池,因为这些电池的容量虽然衰减到了新能源汽车不能使用了,但是在其他对能量密度要求不高的设备上还是可以胜任的。但是这种电池如果不经过严格的检测,安全性存疑。消防部门的数据显示,2023年上海共发生电动自行车火灾1020起,其中多数都是由改装、非标的电池引发。

另外一种就是拆解回收贵金属,像动力电池里面的锂、锰、镍都可以回收再利用,但是在拆解的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污染物,比如说电解质,这些污染物到底有没有被妥善处理是一个问号,而指望小作坊在电池回收过程中,完全符合有关规定,几乎是一种奢望。

更可怕的是,随着这几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井喷,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超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正在快速增长,业界预计,到2030年,动力电池退役量或将增长至350万吨。这么庞大数量的退役动力电池,能不能妥善处理是很多人揪心的问题。

好消息是我国已经开始探索构建规范化的有序回收、梯次利用体系。近年来,工信部多次发布政策予以推进,并将156家企业纳入"白名单",但是动力电池回收依然存在很多乱象,最重要的是,车企或者动力电池制造商,能不能参与到动力电池的回收中来,才是关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