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病重点:凡治病首重阳气,再辨阳虚症状和病机

 风声之家 2024-03-26 发布于江苏

红柿子挂树上 红柿子挂树上 2024-03-26 00:00  听全文

一,凡治病首重阳气

我看病时,看舌摸脉,出发点即在于人体五脏六腑的阳气盛衰。这个道理也就是重视阳气的作用。这是我的主要学术观点,临床上以此理看病,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

当代名老中医李可先生认为人身的气化,全在阴阳二字。一切阴(四肢百骸,五官脏腑,津精水液),皆是静止的,古人谓之死阴。唯独阳才是灵动活泼,生命活力。阳为统帅,阴生于阳而统于阳。《黄帝内经》认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下焦一点命门真火发动,十二经循行不息,五脏六腑气化周行,生命欣欣向荣。此火一衰,诸病丛生;此火一灭,生命终结。肾为先天之本,是生命之本原,所凭者,此火;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所凭者也是这个下焦真火。养生若损此火则折寿,治病若损此火则陨命。因此,阴为死阴,阳才是活阳。离开了活阳,要死阴何用?可惜,目前临床上一派滋阴用事,阳药不用,何以救危扶厄?

我重视肾阳的作用,在六经辨证里,即指的是少阴的作用。少阴与少阳同为人体的枢机,有其重要的作用自不必说,但这个枢机,是什么样的枢机?既然为枢,必有开合之两面,这个枢才有作用。这要从临床上去理解它。临床上大家都知道少阳为枢的道理,那是枢转太阳与阳明的,也就是说,是阳的开与合的枢。这个意思比较容易理解。但到了少阴,如何理解,如何应用少阴这个枢,这就不容易了。

我认为目前社会上的病种,不少的治疗关键在少阴这个枢机上,也就是四逆汤这个应用上。如何深入地应用四逆汤,如何把正气与邪气借少阴这个阴之枢调整好,这就是大学问了。少阴为枢,这是一个转机。用的好,虽邪盛亦可枢转,病退了,转为生机;用不好,邪日进,进到厥阴,那就不容易再出来了。临床治疗,不仅仅是用这个少阴之枢,还要掌握好用少阴枢机的时间,这也是个关键。仲景用了四逆法,这个法是个窍门。另外,还有个麻附细法,也是个了不起的窍门。我觉得如果能从这个法上入手,也许能悟出治病的大法来。

总之,阳气是人的生命根本。有阳之气化,才能有阴的成形。不管是什么病,如果邪气入侵了人体,那么一定是机体的阳气先虚了,所以才失去了正常的防御功能。《黄帝内经》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就是这个意思。临床上出现的不管是功能性的,还是器质性的疾病,都存在着阳气不足的病因。因此,从阳气的角度去审视大病重病,往往会轻易地找到突破口;重视扶阳补阳去治疗大病重病,往往能取得惊人的效果;当然,如能养阳气之生长化收藏,预防疾病、健康长寿也不是什么难事。

当代名医李可有段话论述阳气的作用,非常清楚。他说:“正邪交争的焦点,全看阳气的消长进退,阳虚则病,阳衰则危,阳复则生,阳去则死。阳气易伤难复,故阳常不足。老人涕泪自流,小便失禁,乃真阳衰,不能统束诸阴。老人无疾而终,形在神去,便是一具死的躯壳。一部伤寒论113方,使用附子、桂枝、干姜者即达90方,可见医圣对阳的重视,曰温阳,曰养阳,曰助阳,曰救阳,对生命之本的阳气,是何等的曲意呵护,关怀备至!滋阴学派在中医史上建有丰功伟绩,但丹溪翁为救时弊,矫枉过正,混淆五脏之火与六淫外邪之火的区别,竟把肝肾虚火视为“元气之贼”,更加苦寒攻伐,所创“阳常有余”说,更违《内经》本义。以丹溪法治虚劳,百难救一,遗害尤烈。”

为了说明什么是阳气,举个重用扶阳法治疗脑病昏迷的病案。从此案可见,阳气的虚衰会影响到病人的生死。且病人生死攸关的时刻,重用扶阳就是救命。

2005年7月,某民族医院一患者,一个多月前因咳嗽,伴呼吸急促入院。经西医治疗,症状不见好转,反而出现神昏,渐至昏迷不醒。西医没有确诊,只是认为可能是脑炎或者脑膜炎。因此邀我会诊。病人神昏不识人,面色胱白。眼睛紧闭,舌不能伸出,脉象浮大无根,又显芤象。四肢冰凉,未见汗出。瞳孔对光反射消失。这是阳气欲脱的急证,急当以回阳为法。因思李可老中医有破格救心汤一法。其法重用附子至200克。因书该方小量,嘱急煎半小时,边煎边喂服。其方:制附片35克(先),干姜45克,炙甘草50克,磁石,先,30克,生龙牡各30先,红参30克,另炖,山茱萸60克,龟板30克。

两天后再诊,病人病情稳定,脉沉细,右尺尤沉,面色仍是胱白,但神识已经略见恢复,可对医生打招呼。眼睛仍不能睁开,也不能识人,瞳孔对光反射依然消失。此方回阳有功,病人生命已经无碍。上方加麝香0.5克,并加重制附片至50克,并嘱两天后加为75克。

三日后再诊,病人已经可与医生握手打招呼。眼睛略见睁开,能视清一米之内家人。舌略可伸出,见舌尖淡。家属说病人不想吃任何西药,只想服我开的中药。诊其脉仍沉细,但略起,此阳气渐复之佳象。嘱加制附片为100克。

三日再诊,右侧瞳孔对光反射略可,左侧仍然消失。病人神色渐充。但面色依然胱白,脉沉细,略见弦象,此脉之神气恢复之兆。上方加制附片为125克,再服数剂。以上各方均要求先煎附子及先煎之品半小时,再合诸药,前后共煎足两个小时。数日后,病人基本康复,正常出院。

什么是阳气?阳气就是生命。上例的神昏不醒,即是阳气的不足。而神志清醒,就是阳气的恢复。

现在有不少的病人就诊时一开口就对医生说,“火气太大”、“肝火很旺”、“很怕热”,并告知医者平时吃不得一点热物,如油条啊、胡椒粉啊、红酒啊等,患者想当然地认为自已体内的热太重了,如果医生诊断失误也随之和之,处以大量的寒凉药,结果此病未消,他病又起,病人越治越是火气大,越治面色越暗,越治体质越差。结果导致经常发烧,动不动就感冒,一来月经就痛经等等症状。

不少中医在临床上喜用寒凉处方治疗杂病,动不动就大青叶、板兰根、银花、连翘等等,当然一时的疗效也不错,也正是这一时的疗效或是西医理化检测的暂时改善,才使得其不重视更深层的医理,导致阳气因此而受损。事实上不少病症得到暂时的改善,仅是因为病邪得到压制,症状暂时消退而已,但病根并没有彻底消除,甚则体质还在往不好的方向发展,或是此处症消,他处症起了。

而患者因为不明医理,或是他症又起是在数月或者多年以后,并不会把他症的出现归罪于前医的用药。如失眠的患者,表现为热象,用了清热药物,失眠是可以暂时控制或好转,但服用一段时间的清热药后病人变得昏昏欲睡,且出现了闭经,双眼下出现了黑眼袋。接着患者去找妇科医生就诊了,前医不能持续诊治,自然少有机会明白其中的原由,后医不去细问之前的用药,或是问了也不明其中的因果关系,仅局限在自已妇科的认识里处方用药。在目前医院分科日益明细的情况下,这种情况实在太多了。即使是有经验的医生也难免因一时有效而忽略细节,更不必说出现排病反应时的认识和处理了。还有如果有连续就诊,也少有医者能作前后的联系,如儿童感冒发热,医者和患儿之母都急于退热,所以高级的抗菌素或是兼用激素,烧是退了,反复几次后,患儿出现了遗尿、肾炎、心肌炎,又有谁能将这些病同用了抗菌素或是激素联系在一起呢?

当今医生多喜欢用滋阴药,效果不明显,且伤阳。且更有西医,拼命用抗生素,更是创伤人体阳气。观察病人,每多见脸色灰暗不华,眼周灰暗之征,且脉多见沉细。此皆是阳虚证。

下面举个因为庸医不识阳虚假象,结果滥用寒凉中药,导致关节肿痛久治不愈的例子。

2005年经病友介绍来我门诊一病患,女,60岁余,右腿膝关节以下至脚趾皆红肿热痛,摸上去发热,病人自述热痛不止,已经一年余,百般求治,不得其效。西医诊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其脉沉细,右尺尤甚。舌淡。观其面色,环唇一周皆苍白,与其面色不相配。余即诊为肾阳虚。以四逆汤合当归四逆汤原方。其中附片25克,干姜35克,炙甘草45克,当归30克,桂枝30克,白芍30克,大枣12克,细辛15克,通草15克。一剂后即症状大减,红肿热痛均减。三剂后,红肿处自膝下退至小腿一半的位置。且从脚趾向上皮肤红肿开始上退至踝关节处。

止方再服数剂后,症状未见明显改善。观察小腿处有一巴掌大的硬核,皮肤触觉非常硬。脉仍沉细。环唇苍白色不褪。知阳虚未改。当继续补阳。上方加制附片为35克,干姜45克,灸甘草55克,继服。症状继减,再加为制附片45克,干姜55克,炙甘草60克。服数剂,皮肤红肿继褪。服数剂后,病人即自述腿特别轻松,走路飞快,女儿几乎跟不上,且上下楼梯轻松异常。注:制附片先煎30分钟,再合诸药再煎90分钟。我用附子皆同此。

此症我先是思考了前医的处方。首诊病人没有带来他医的处方,但根据病状,病人一年治疗没有效果,我猜想到,他医肯定是用了大量的清热解毒之剂。因为病人表现为明显的红肿热痛。时医多从热毒考虑。此为一。其二,病人脉沉细,右尺特别沉。典型的阳虚之脉。且环唇区乃肾区,其色苍白,肾阳虚可知。其三,服补阳药有效后,再服症状不减。此时,我曾细细思考,是否补阳已足。但观其脉,其环唇色泽,知病情仍为阳虚,于是加足四逆汤用量,以恢复病人的真阳。病人病情稳定,已逐渐好转。

此例病人还算是幸运的。还有大量的病人正在遭受着寒凉药物的折磨,虽然其表现为热象,但阳虚的根本却没有人重视。这样的病人多是三阴体质,其病象也必是真阳虚于下而假热炎于上之症,比如糖尿病、高血压、中风等症多是此类。每见医生治疗急症危症时,不知阳气欲脱时的假热之象,误用大量清热寒凉药,如此而导致病人衰危而致不救者大有人在。滥用苦寒药之危害非常巨大,实在是罄竹难书。比如,糖尿病,高血压,临床表现好象是阴虚火旺,于是滋阴降火,与西药一起降压压糖,扼杀生机,由此而产生的大量慢性病、疑难病目前已经在社会上非常普及了。此时仍不思救危扶困,更待何时呢?!

二,阳虚症状和病机

网友杏林箫客在"民间中医网"上有一篇《阳虚证之病机与症状总结》,非常精妙。把阳虚的各种见症分析地十分透彻易懂。不懂医的朋友也可以仔细地看一看,对于了解自己是不是阳虚体质,有没有阳虚诸症十分有好处。在此未经杏林箫客先生同意,冒昧转贴于此,并感谢杏林箫客先生。实在是这篇文章有助于大家更好地理解我的空间里所倡导的扶阳道理。

其文如下:

一、阳乃温煦之气,阳虚则寒。故畏寒乃阳虚证之第一主证。

阳虚者,畏冷怯风:稍遇凉风,则易外感,常鼻塞、流涕、喷嚏。虽夏季,亦不敢迎风贪凉(怕电扇空调),衣着每多于常人。

阳虚者,形寒肢冷:因四肢为诸阳之末,故手足冰冷较为明显;

就人身部位而言,前为阴,腹为至阴之地;后为阳,背为至阳之地,故阳虚者多腹冷、背凉

又:上为阳,下为阴。肾为阴阳之根,其经脉达于足底,阳虚者,多足冷。

另:天人相应,合于四时。昼为阳、夜为阴;夏为阳、冬为阴;故阳虚者,症状常在夜晚加重,冬季犹甚。

阳虚者,需保暖,故常关门闭户,厚衣重被,卷屈俯卧。

阳虚者,喜热资助,故饮食喜温热燥辣,恶生冷清稀;喜睛天、白昼、阳光,恶阴天、夜晚、寒冷。

二、“有诸内,必形于诸外”。赤色主火,白色主寒。气色苍白乃阳虚证之第二主证,望诊时,察颜观色不可忽视。

阳虚者,唇淡、面白、小便清。舌淡、苔白、爪甲暗。

三、阳主动,阴主静。观其动静,以别阴阳。上工守神,精力之强弱,寓阴阳之盛衰。

阳虚者,多嗜卧懒动,神疲乏力,语声低怯。阴虚者,多亢奋不宁,烦躁易怒,声音清亮。

阳虚之证,根据其不同程度及不同阶段的症状表现,可分为四大类,即:阳气亏虚、阴阳两虚、虚阳上浮、元阳外脱。

阳气亏虚者,症状表现最为典型:唇淡面白、形寒肢冷、神疲嗜卧、大便稀溏、夜尿频多、舌淡苔白、脉沉迟紧等。以上症状虽不一定齐备,但总有二三个症状表现明显,较易分辨。然而,凡事有常数,亦有变数;知常易,达变难。阳气亏虚证仅是阳虚证之常态而已!

阴阳两虚者,因阴阳互为其根,阴损及阳,阳损及阴,最终导致阴阳俱损。此证阴症阳症混为一体,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犹难识辩!若单补其阴,则阳不运化,徒生痰湿;其单补其阳,则火上浇油,灼伤津液;必须阴阳双补,才能阴阳互生。辩证要点有三:

1、既有阳虚之神疲懒动,又有阴虚之咽干口渴等症。2、阳虚者多冬天怕冷而夏天耐热,阴虚者夏天怕热而冬天耐寒,相对于常驻人,阴阳两虚者既冬天怕冷又夏天怕热。3、阳虚者,但欲寐;阴虚者,易失眠;阴阳两虚者往往神疲思睡,时时欲睡,但又难以入睡,即使用权睡着,也多梦易醒。

虚阳上浮者,寒邪盛而真阳衰也!肾为阴阳之根,元阳本下藏于命门。若真阳衰,寒邪沉降趋下,直入坎宫,雀巢鸠占,逼迫真阳,真阳难守本位而逃逸上浮,则形成上热下寒之证。虚阳上浮,客居于头面五官孔窍,而生目赤、颧红、口渴、咽燥、舌疮、齿痛诸症,极似阴虚火旺,实则真寒假热也!然医者常为假热所迷惑,昧误多矣!

辩证要点有三:虽热症见于上,但下身多见寒症:1、大便溏,小便清,2、口渴但不欲多饮或喜热饮,3、足冷。

元阳外脱者,寒邪极盛而真阳极衰。阴寒逼迫真阳,一身元阳尽浮于头面体表,或身热如焚、或烦躁神昏、或面赤唇焦,或咽喉肿痛,或齿缝渗透血,或额头汗出,或喘促呃逆,或便结溲黄,看似实火旺盛,实则阴霾重重,弥漫无边。若不及时回阳,一旦元阳离体外散,性命乃绝!元阳外脱证,阴极似阳,极难分辩;

辩证要点有二:1、其脉或浮、或大,或数,但重按必定无力!2、不欲饮水或饮水不多,若饮犹喜热饮。

阳虚之人,最易产生三大类病症:阳虚不摄、阳虚水泛、阳虚阴凝。

阳虚不摄者,阳气虚,固摄阴液无力,以至阴液易于外泄,其症如下:

汗为心之液。心阳虚,心液不收,胸前、腋下易出汗,汗多则心悸。

泪为肝之液。肝为罢极之本,肝阳虚,肝液不收,则易劳倦,多呵欠流泪或迎风流泪。

涎为脾之液。脾阳虚,脾液不收,口水多。

涕为肺之液。肺主表,主津。肺阳虚,表不固,易自汗;肺受寒则多涕。

唾为肾之液。肾主水,司二便。肾阳虚,肾液不收,多唾,多尿。

凡津液、血液、乳液、精液等皆为阴液。

阳不摄津,则多汗、多尿、多泪、多唾、多涎、多涕。

阳不摄血,则呕血、便血、鼻衄、齿衄、肌衄、月经过多、崩漏。

乳液乃水谷精气所化。脾阳虚,宗气弱,乳液不收,则产妇乳液清稀,未哺自流。

肾阳虚,精关不固,则遗精、滑精,早泄。

阳虚水泛者,阳气温煦气化无力,不能化水生津,以至水饮痰湿滞于体内,成为至病之源。水饮痰湿同出一源而形态各异,所不同者:从弥漫到聚集,从清稀到浓稠,从无形到有形是也。

阳虚水泛,水气凌心则惊悸,失眠、奔豚;水气浸肺则咳喘;

阳虚水泛,水停中焦,清阳不升则眩晕;阻遏阳气,则恶寒;津不上承则口渴;积饮逆满则呕吐;水饮犯胃则胃痛;水饮犯脾则腹痛、腹泻。

阳虚阴凝,津凝则口渴、便秘;血凝则脉道瘀滞,发为痹证,常见于头痛及颈肩腰腿痛诸症,女子可见痛经、闭经等症。

心阳虚:心下悸,欲得按;胸闷、气短。

肝阳虚:巅顶痛,四肢厥,吐涎沫;少腹及阴部拘急。

脾阳虚:恶食生冷,腹胀,便溏,阴黄。

肺阳虚:畏冷怯风,自汗,多尿。

肾阳虚:形寒肢冷,嗜卧懒动,夜尿频。

温馨提醒:用药需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四诊合参后根据体质辩证用药,切勿随意用药!注意用药安全~

 

人划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