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有标点符号,古人如何看懂古书?原来我们现代人才是弱鸡

 yzhkl 2024-03-26 发布于云南

为啥在我们能够看到的很多古籍中,竟然看不到一个标点符号。这是怎么回事呢?

没有标点符号,古人如何看懂古书?原来我们现代人才是弱鸡

其实,认为中国古代典籍都没有标点符号,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误解。事实上,早在汉代之前,古人就已经创造出了标点符号,比如“·”和圆圈,还有专门划分段落的划线。不过,在古代,标点符号叫做“句读”。当然那时候的“句读”,没有现在的标点符号这么全面。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觉得很纳闷——既然我们的古人这么早就开始使用标点符号了,为什么他们却不怎么用呢?

首先,在造纸术发明之前,制作书籍的主要材料基本上都是竹简或是丝帛。这些材料的制作成本太高,如果一句一句都标好标点符号,实在是太浪费资源。

造纸术发明之后,又经历了一段发展时期,古人学会用了雕版印刷。但是雕版印刷中雕刻如此之多的标点符号是非常耗时耗力的工程,也是件很不划算的事情。结果发展到后来,这些人不仅省去了标点符号,就连原本分为两段的文字,都被他们强行接了起来,连成一大段。

没有标点符号,古人如何看懂古书?原来我们现代人才是弱鸡

直到宋代,文人们才开始重视起标点符号来。在到清代的这将近一千年里,还有很多文人在这方面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就。然而,在实际应用的时候,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延续了老传统,压根不标标点符号。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古籍仍然都没有标标点符号的习惯。

没有标点符号,古人如何看懂古书?原来我们现代人才是弱鸡

那么问题来了,在不用标点符号的情况下,古人是如何看懂古书的呢?看完你就会知道,和古人一比,我们现代人实在是太弱鸡了。

对古代的读书人来说,句读那只能说只基本功中的基本功,就和我们现代人在读书识字之前先要学会拼音一样。古人在刚刚入学的时候,就要学习如何句读。对我们现代人是老大难的事情,对人家而言却仅仅是个童子功。

不得不说,在我们现在的学习系统中,本科生、硕士生乃至博士生,可能都不如一个古代从私塾出来的孩子更会“句读”。

看没有标点符号的古籍,古人自有一套方法。

首先比较简单的,我们可以通过“之乎者也”这样的语气助词来识别。比如《论语·学而》里面这一句大家十分耳熟能详的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像是这种句子,如何句读就非常明显。除了“之乎者也”外,其实还有很多其他的语气词。最常见的要属屈原的作品了,比如《离骚》,给《离骚》断句,你只要会找“兮”这个字就行。

还有,当你看到“曰”字或是其他表示要说话的字词时,那就基本上也是要断句了。另外,有人还会根据书中注释标注的位置来进行断句,一般来说,有注释的地方也是要停顿的地方。

没有标点符号,古人如何看懂古书?原来我们现代人才是弱鸡

这几种都是比较简单的方法,属于入门级别。稍微进阶一点的,还可以根据文章中的对仗、骈散、词句的韵律来进行句读。古文的很多句子都比较整齐,每个句子的字数也具有十分明显的规律,实践起来并不难。

不过,看到这里你也不要觉得自己又行了。中文如此复杂,直到现在因为句读不清楚而产生分歧的事情那可多了去了。

比如在《论语·乡党》中就有这么一个例子。这里面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也就是说,马厩着火了,孔子退朝后问道:“有人受伤吗?”没有问马。

然而,因为孔子是圣人,有些人为了让这句话更能够突出孔子身上圣人的闪光点,就改成这样断句了:“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只是一个标点符号的变化,句子的意思就完全变了。意思是,孔子不仅问了人有没有受伤,还特意问了马,既关心人,又关心动物,简直是圣人中的圣人了。其实仔细想想,这么生搬硬套实在是太牵强。

所以,句读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这也是我们现在为什么觉得读古籍很难的原因之一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