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很简单,公务员岗位本身就带有人文性质和服务性质,自然主要面向文科毕业生,加上文科生没法从事大部分理工类的工作,不是能力问题,而是理工类专业性比较强,很多自带行业壁垒,而且理工类能从事的岗位多的多,很多专业直接跟生产力挂钩,整体不存在就业难的情况,除了个别专业性强的公务员岗位类似计算机这种,大部分限制的目的就是不让你跟文科毕业生竞争岗位,毕竟每年毕业的文科生也很多。
2、一个容易忽视又很重要的因素,理科生不掌控话语权。大部分理科生只懂埋头干活,不爱搞意识形态方面的东西。要晓得,话语权的高地你不去占领,自然有人会去占领!
先说结论,考公对文理科都有限制(国考除外,毕竟税务是大头)。
1.自然科学4个:理学、工学、医学、农学;人文和社会科学8个: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
2.上述12个学科门类是平级,若文科是指人文社科的8大类,那理科应该算自然科学的4大类。但实际讨论往往医学、农学不算理工科,却把法学算为文科,在此都不做讨论。
3.在公招中,文科主要是语言类、经济类部分管理类,工科主要是计算机类,撇开这几类,其它文理工科专业都挺惨。
4.在考试分类上,细分为公安、行政执法、法检、普通方向,除了法学通吃外,文科在公安、行政执法岗位占比不大。
5.在专业设置上,一方面三不限的占比越来越大,甚至可以说三不限岗位招的人数占比最高(乡镇三不限往往合并招);另一方面很多岗位包括文科和理工科专业,即文理都能报。所以岗位要求纯文科专业和纯理工科专业不会差的太多。
3、为什么公考会有理工科限制严重的错觉,本质上还是理科工科细分学科太多导致,同理文科内卷严重是细分学科太少导致。
比如理学分12个一级学科,工学分32个一级学科,文学分4个一级学科,经济学分2个一级学科。如果细分到二级甚至三级学科,理工科占比会更高。
假设有1000人学文和1000人学理,那么文科平均每个一级学科有166人,理科平均每个一级学科有22人。
假如公招2个文科一级学科和2个理科一级学科,就有332个文科生和44个理科生可以报,对其他理科生而言,这种差距感就特别明显。
高校连续扩招十几年,主要是文科类为主,毕竟工科要实验仪器还要场地,除非新建否则不具备开办条件。目前高校女生已经超过男生,但无奈的是大多数女生选择的是文科,导致公考女生比男生更卷。
还是假设文理科各1000人,文科6个一级学科,理科44个一级学科,市场更需要理科,假设每个文科一级学科解决10人就业,每个理科一级学科解决15人就业,那么就有940个文科和340个理科无法就业,这些人去卷三不限,男生容易被秒。
同专业也有这个问题,一方面企业不太想要女生,比如土木、造价;另一方面女生不想从事本专业,比如程序员。遇到这种情况,男生也容易被秒。
因此,出现结构调整需要,同岗位同专业男女分开招。
4、既然都按照“理”“工”的分法讨论了。
那实际上十三个大类中,理工只占了两个。
“文”“法”“经”“教”等等,这都属于单独的大类。
以“教育学”为例,公务员里招这个专业的也不多。但如果考虑“教师编”那就很多了。
同样,理工类,公务员里直接招的也少。但如果央企国企的编制也算进去,就不少了。
目前的问题在于,教师编对于社会考生而言还可以考。而央企国企的编制对社会考生很不友好。
5、先看是不是吧?专业大类有哲学,文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工学,理学,农学,医学,艺术学,军事学。好多个。
工学和理学一共才占两个大类,但是把招聘公告里面什么船舶通信,航空器,土木啊……这种小类专业加起来其实招聘比例并不低。
平时说招的少,只不过是因为岗位限制的专业特别细,而工学和理学下的细分专业又特别多,显得每个专业招的很少。
6、因为公务员的具体工作实际上叫(行政),可以理解为执行政令,这种工作本来就是文科生的天下,就像古代科举也只是文,公考文科占比非常大。只是因为现代社会理科非常重要,所以才有可能有理工专业岗,但这并不是因为机关必须有懂理工专业的人,通常这种人进去干的也是文科的活,只是要求罢了,比如为了推进政务信息化,为了落实脱贫攻坚数据化。因为本来就有专门为了补充专业领域的(参公),通常为全资拨款事业编制,而事实上都是外包出去了。这是公务员职业的需求,其次理工科本来就是科研和生产的,尤其是市场经济之后,理工科就业率就是比文科生高,文科生的路子相比理科还是多的,但相比工科可差远了,其实理学不明白了也就工了,但就像转专业,理可以转文,但文不能转理。
7、理工科人士的观念里,客观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或者说,情绪——为转移。这或许是世界的法则,但不是官场的法则。
因为理工科专业对口的单位:电力工业部,铁道部,石油工业部,机械工业部,煤炭工业部……基本都改制为国企了!
8、很多理科生很死板的,这样会导致上面有很多事情没法按照预订的意思去做。而且如果去说他们,他们甚至会找证据和规定来反驳上面。
9、个人觉得公务员里面还是得提高理工科比例,毕竟各类现代化办公系统不能只停留在开关机层面吧?探索系统功能边界和运用效率最大化,理工科用户更懂理工科开发者。另外,诸如chat gpt的出现,文科类的业务需求更显得没那么迫切了。再说,像经济、医疗、能源、通讯、交通等需要专业知识的领域,那些名词术语,别说文科生就连理工科背景的专业生还要查询“sci-hub”、“base'、“谷歌学术”等来搞明白。更别说统计分析、大数据建模等更丰富的运用了……
10、很多人说,因为文科是社会学科,所以服务社会更有优势。这个论点本身是有问题的。最大的问题在于,当下社会上的科技突飞猛进,纯文科没有这种管理能力和管理思维。比如数字化问题,现在就大规模招收计算机专业学生,这看起来很好。但是到了重大问题投票表决的时候发现,这个计算机专业的并没有能够理解他的援军。这事已经推广不下去了。
11、大部分基层岗位实际上没得专业要求,谁来都能干,甚至学历都不用限制,而且公务员工作给人的印象就是写材料会讲话,这是文科生的专长,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并不意外。在我们这,招聘出现最多的专业就是汉语言,会计,计算机,但是走上领导岗位的,专业多以理学,工学,农学,经济学为主,文学类专业太少见了。
12、其实文科也没有多少啦,也就法学汉语言多。法学考公挺卷的,好点的岗位都要求有法考证(这个多难考不用说吧)。汉语言呢人家确实是专业,体制内写材料之类的活他们比较擅长。而我们这种普通的文科专业找个合适的岗位也是大海捞针,不比一些理工科容易。
13、有人觉得历史、法律、文学这些知识没用吗?没有。所以,在大家说文科没用或者瞧不起文科的时候,其实本质是在说“文科生”没用。我也是学文的,我自己都觉得,生产力不够发达的时候文科是真没用啊,饭都吃不饱研究那些风花雪月?研究人文关怀?什么时候经济水平上来了,大家自然有时间、有能力、有精力去研究那些“精神文明”的东西。我个人(狭隘)的理解中,理工科的专业技能更强,理工科的发展能够大力提高社会基础生产力水平,这是让人人温饱的前提,这是在提高社会的下限。而文科(文史法哲等)学的更多有关精神修养,这玩意儿得吃饱饭才能想,这是提升人们生活的上限。都21世纪了,文科和理科的互撕不应该只停留在谁多会做两道题,谁多背两首诗了。跟整个社会的发展相比,那都不叫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