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州之幽州

 zqbxi 2024-03-26 发布于江西

东北曰幽州。山医无闾医无闾山,见舜十二州,薮豯养豯养泽,在山东莱阳县东,于《禹贡》属青州境,川河、泲,浸菑、时菑水,出山东莱芜县东原山,至寿光县东北入于海,亦曰淄水。时水,出山东临淄县西,至博兴县合小清河入海。二水于《禹贡》皆在青州境。

变迁

据《周礼·职方》载,“东北曰幽州”。其范围大致包括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

北京地区有燕和蓟两个小封国。


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平殷,封召公于幽州故地,号燕,燕的都城在今房山区琉璃河乡。。封尧的后裔于蓟。东周时期,蓟国不复存在,燕以蓟城为都,城址在今北京宣武区一带。燕桓侯时,因受山戎之逼曾迁都易城。战国时,燕与其他六国并为七雄。燕昭王时秦开破东胡后,置渔阳、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等五郡。

秦始皇灭燕,沿燕建制,仍为渔阳、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公元前222年,秦破燕,在燕地设广阳郡,治蓟城。秦末韩广自立为燕王,以蓟为都城。公元前206年,为楚燕王治所。

汉高祖时分上谷置涿郡;此外又设燕国。汉武帝设幽州刺史部,部刺燕地诸郡国。武帝开边,置玄菟、乐浪等郡,亦属幽州。东汉时,辖郡、国十一,县、邑、侯国九十。幽州治所在蓟县,治所蓟县,故址在今北京市城区西南部的广安门附近。辖境相当于今北京市、河北北部、辽宁南部及朝鲜西北部。公元前203年,为西汉燕王治所。公元前181年,改为燕郡。公元前117~公元前80年设置燕国。昭帝时为幽州广阳郡,宣帝时更为广阳国。王莽新朝(9~23)将广阳国改为广有郡,蓟改称伐戎,为治所。东汉属幽州,为幽州广阳郡治所,后期亦为幽州治所。

三国

曹魏时属幽州,初为广阳郡,继改称燕郡,又更为燕国。为幽州治所。

西晋

为幽州及燕国治所。

南北朝

北魏时仅领燕、范阳、渔阳三郡。后赵时改燕国为燕郡,属幽州燕郡,为州、郡治所。前燕(352~357)曾以蓟为都城,前后5年。蓟城属幽州燕郡,为州郡治所。370年,苻坚灭前燕,为幽州燕郡治所。385年为后燕所占。399年为北魏所占。后历东魏、北齐、北周皆为幽州燕郡治所。577年,北周灭北齐后,设幽州总管府,治蓟城。(混乱时期)

隋初属幽州燕郡蓟县,开皇三年(583)罢天下诸郡,只存幽州。大业三年(607)罢州改郡,为涿郡治所。隋炀帝大业初罢州置郡,故改幽州为涿郡。幽州原是河北平原北端陆路交通的枢纽。隋大业四年(608)开永济渠﹐引沁水南通黄河﹐北达涿郡﹔七年﹐隋炀帝杨广乘龙舟自江都(今江苏扬州)经黄河入永济渠﹐至涿郡﹔同年﹐又动用江淮以南民夫﹑船只运黎阳(在今河南浚县东南)﹑洛口(在今河南巩县东北)诸仓米至涿郡﹐“舳舻相次千余里”。由于永济渠的凿通﹐运河的终点涿郡又成为北方水陆交通的中心。隋炀帝在涿郡筑临朔宫作为行宫﹐大业七年后三次用兵高句丽﹐都以涿郡为基地﹐集结兵马﹑军器﹑粮储。 

唐武德元年(618)复为幽州。唐贞观十八年(644)出兵高句丽,分水陆两路,陆路也以幽州为后方大本营。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设置幽州节度使,幽州节度使负责防御奚、契丹,治幽州(范阳郡,今北京),统辖幽州、蓟州、妫州、檀州、易州、定州、恒州、莫州、沧州等9州。天宝元年(742)改为范阳郡,乾元元年(758)又为幽州,州治蓟县。天宝末,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治柳城郡,今辽宁朝阳)、河东(治太原府,今山西太原西南晋源镇一带)三节度使、河北道采访处置使,即以范阳为根据地,发兵反唐,掀起“安史之乱”。乾元二年(759)史思明自立为燕帝,以范阳为燕京。广德元年(763)改范阳节度使为幽州节度使,史朝义部下李怀仙降,唐即授为幽州节度使;时平卢已没于北族,惟存平州(今河北卢龙),平州城内驻有卢龙军,幽州节度使遂兼领卢龙节度使。此后或称幽州,或称幽州卢龙,或只称卢龙。幽州为安史乱后长期不奉朝命割据一方的河北三镇之一。大历四年(769)后为涿州治所,故治在今河北省涿州。

五代十国

此后或称幽州﹐或称幽州卢龙﹐或只称卢龙。幽州为安史乱后长期不奉朝命割据一方的河北三镇之一。直至五代后梁干化三年(913)十二月为晋王李存勖所灭﹐割据达一百五十年之久。直至五代后梁乾化三年(913)十二月为晋王李存勗所灭,割据达一百五十年之久。天福元年(936)﹐后晋石敬瑭以幽蓟十六州割让契丹﹐次年契丹以幽州为南京。据房山云居寺石经题记﹐安史之乱前幽州城内有白米行﹑屠行﹑油行﹑五熟行﹑果子行﹑炭行﹑生铁行﹑磨行﹑丝帛行等﹐行是当时经营同类行业的组织﹐可见当时幽州商业和手工业之盛。五代燕及后唐属幽州,为州治所。

辽金

升幽州为幽都府,立为南京,亦称燕京,属南京道,开泰元年(1012)改幽都府为析津府,为府治。金天德三年(1151)改辽南京为中都,并对中都进行了扩建。

1215年蒙古军占中都,改称燕京,1264年改燕京为中都。元至元四年(1267)始建新城,中都旧城为南城,1272年改中都为元大都。

洪武元年(1368)明军占大都,改建大都城,将北城垣向南移5里。1369年改元大都为北平府,永乐元年(1403)改北平为北京。永乐十七年(1419)将原大都城南城墙向南移2里,第二年改称京师。

嘉靖三十二年(1553)建外城。1644年清建都北京。

中华民国

前期曾称京兆特别区、京都市或北京,民国17年(1928)改北京为北平特别市。日伪统治时期一度改称"北京",属"燕京道"。1945年抗战胜利后仍称北平。

共和国

1948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进驻北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称北京,定为首都。

称谓之变

幽州,古代行政区划,以幽州突骑闻名古史。治所在今北京市城区西南广安门附近。案《禹贡》冀州之域,舜置十二牧,则其一也。《周礼》“东北曰幽州。”《春秋元命包》云:“箕星散为幽州,分为燕国。”言北方太阴,故以幽冥为号。自古为形胜之地,幽州是古九州及汉十三刺史部之一;隋唐时北方的军事重镇、交通中心和商业都会。 历朝历届对于幽州的定义管辖范围不断变化,但是幽州的核心所在区域并没有变,那就是今北京市(明清时期北京顺天府)

①古九州之一。《周礼·夏官·职方氏》:“东北曰幽州。其山镇曰医无闾,其泽薮曰貕养,其川河泲,其浸菑时。”《尔雅·释地》:“燕曰幽州。”郭璞注:“自易水至北狄。”医无闾即今辽宁境内医巫闾山。貕养泽故址在今山东莱阳市东。河、泲今河北、山东境内黄河、济水故道,菑、时二水皆在今山东淄博市东临淄附近。

②西汉十三刺史部之一。察郡国十,南有今河北中部至于山东马颊河,北抵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西起河北万全县、涿鹿县、易县,东有辽宁大部、吉林一部及朝鲜半岛北部大部。

③东汉魏晋州,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隅)。东汉辖境西扩展至今山西阳高县,南略同战国燕国南界,北至今河北承德市、辽宁建昌县以北于鲜卑乌桓,东至辽宁宽甸县、抚顺市以东、鸭绿江两岸于高句丽。西晋分今辽宁、朝鲜境内五郡国别置平州,幽州但有今北京、天津、河北境内七郡国。十六国时相继为后赵、前燕、前秦、后燕所有。

④十六国时汉置幽州,镇离石县(今山西离石市);前赵置幽州,镇北地郡(今陕西耀县);后燕失中原后东保辽西,复置幽州,镇令支县(今河北迁安市西);北燕移镇肥如县(今河北卢龙县北);南燕置幽州,镇琅邪郡之发干(今山东临沂市);夏置幽州,镇大城(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东南)。

⑤东晋侨置幽州于三阿(今江苏高邮市西);淝水战后复得汉、晋青州之地,改置幽州,镇广固(今山东青州市)。


⑥北魏、东魏、北齐、隋、唐、五代梁、唐皆置幽州治蓟县,辖境渐次缩减,中唐后辖有今北京、天津一带,北抵长城,东南抵海河、蓟运河之地。后晋天福元年(936)割献契丹;辽会同元年(938)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

⑦唐方镇名。先天二年(713)置幽州节度经略镇守使。天宝元年(742)改为范阳节度使。

风俗习惯

幽州人士自古崇尚及习惯书剑双美,“其俗渔猎,其业耕织”有燕丹、汉唐之遗风。“虏善射,中国河北人亦善射,以习惯而然尔。”“崇徳尚义顾耻修亷,以忠孝励其俗以诗书传其家” 《金志》“人多豪侠习于戎马”《元志》“幽燕之地自古号多豪杰,名于图史者往往而是”宋《苏轼集》 “劲勇而多沈静”宋《苏辙集》“民务农桑士习诗书,无强暴相凌之风,有寡求不争之俗”《方舆胜览》。故幽州有乡义。

幽州城

在如今的北京南,幽州城东城垣在今北京宣武区烂熳胡同与法源寺之间的南北一线;西城垣在白云观西土城台至小红庙村之南北一线;北城垣在白云观西至头发胡同一线;南城垣在今宣武区姚家井以北的里仁街东西一线 。

西墙 :1959年在海淀紫竹院南出土一合唐文德元年(888)“唐卢公夫人赵氏墓志”,称其“葬于府城西北十里”(府城即幽州城),说明墓地距幽州城10里。1974年在宣武区甘石桥北,北京钢厂出土一合唐大中九年(855)“涿州范阳县主簿兰陵肖公夫人侯氏”墓志,称其“殡于幽州幽都县西三里仵原”,从墓地(今北京钢厂)向东1.5公里,就是幽州西城墙所在。

南墙 :1965年右安门外出土唐元和六年(811)唐王郅墓志,记载:“起坟于蓟县姚村南一里之原”。1981年在丰台区大葆台博物馆南500米处出土唐永泰二年(766)“唐阳氏墓志”称其“宅兆于蓟城西南二十里”,1985年在丰台槐房乡发现唐会昌元年(846)“唐王邕墓”墓志载:“卜葬于蓟县南十三里”。由上述墓志记载推测今天陶然亭西边白纸坊东西街一带,即为唐代幽州南城墙所在。

东墙 :50年代在永定门外安乐林出土唐建中二年(781)“棣州司马姚子昂墓志”记载:“葬于幽州城东南六里”。在东单御河桥发现唐代任紫宸夫妇合葬墓,称其“宅兆于幽州城东北原七里余”,因唐代幽州治所设在蓟城,志中所记幽州城即是蓟城。根据墓志出土地点,任氏墓应位于唐幽州城东北7里左右的地方。上述两墓位置一南一北,几乎在一条直线上。而幽州城东墙应该在此线以西6—7里的一条南北直线上

北墙 : 早在19世纪20年代在今西城区二龙路出土唐咸亨元年(670)“唐仵钦墓志”载“咸亨元年,迁柩于城东北五里之平原”,50年代又在西城爱民街出土唐开成三年(838)唐卢龙节度使却押衙周元长墓志,称其“葬于蓟城东北七里龙道之古原”。根据这些资料记载的距离与方位,唐幽州城的北墙应该在今头发胡同一线,向西延伸到白云观以北一带。


教子胡同南段,东侧有一条胡同,叫法源寺前街。沿巷子前行,左手边会看到法源寺,右手边是一片小绿地公园,里面有个奇特的石灯状纪念性建筑,上写“唐悯忠寺故址”。

不明就里的人来到这里就会很好奇。一来,唐代遗址在京少见,二来,为何悯忠寺与法源寺两寺相连呢?

故事得从李世民说起了。彼时,唐太宗李世民曾为纪念东征中死难的将士,下旨在幽州城内专门建一座寺庙。可寺没建成,李世民就驾崩了。到了武则天时代,这寺才宣告完工,命名“悯忠寺”。位置就在今天仿石灯建筑物所在地。

查看古幽州城池地图可知,悯忠寺靠近幽州东城墙。它的南侧是进出幽州城的东南要道,在今天叫做南横西街。所以,悯忠寺是北京建都史上的重要地理坐标。

唐朝以后,契丹、女真、蒙古等都尊崇佛教,悯忠寺逐渐成为佛教徒的朝拜圣地。可惜的是,悯忠寺命运多舛。千余年中,多次遭火灾、地震、战乱等重创,屡毁屡建,屡建屡毁。明初,悯忠寺再次毁于战火。《永乐大典》引《图经志书》称:“今寺与塔皆毁,遗址仅存。”之后,观音阁和东、西双塔再未恢复。明正统二年(1437)四月,司礼监太监宋文毅与相瑢和尚筹款启动重建寺庙工程。因筹款有限,原有的三进院落只保留了第三进院门以北的部分。正统七年(1442)十一月,明英宗赐额“崇福寺”,有着700多年历史的悯忠寺从此更名。

1733年,雍正发帑(tǎng)金重修,并赐名“法源寺”。1782年,乾隆再次大修,形成今天法源寺的基本格局。由此我们就可以理清了,原来悯忠寺就是法源寺的前身,今天法源寺内有处殿堂,名曰“悯忠阁”。其实,悯忠寺时代的悯忠阁,是一幢多层高阁,曾是旧京一处观景制高点,并有“悯忠高阁,去天一握”之誉。

法源寺格局沿袭至今已有240年,只是中路建筑天王殿更名为大雄宝殿,悯忠台为观音阁替代,净业堂更名为毗卢殿,大悲坛更名为观音殿,最北端的藏经阁则保持不变。悯忠寺早已荡然无存,法源寺依旧巍然屹立。寺内的《无垢净光宝塔颂》《悯忠寺重修舍利记》《辽燕京大悯忠寺菩萨地宫舍利函记》等碑刻,不仅诉说了千年古刹的坎坷往昔,还见证了千年古都的辉煌过往。据考证,重修后的法源寺比悯忠寺有所北移,而南侧寺前的大面积地块并未派上用场,一度建起学校和住宅。2003年,经搬迁整治后,这里开辟为城市绿地公园,并修建了仿石灯纪念物,既标示原寺故址,又为市民提供了一份看得见摸得着的古都历史教材。

幽州夜饮 张说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注释] (1)幽州:古州名.辖今北圌京、河北一带,治所在蓟县.(2)高堂宴:在高大的厅堂举办宴会.(3)迟暮心:因衰老引起凄凉暗淡的心情.(4)剑舞:舞剑.(5)边城将:作者自指.时张说任幽州都督.

鉴赏     据《新唐书·张说传》:开元初,张说为中书令,因与姚元崇不和,罢为相州刺史、河北道按察使,坐累徙岳州.后以右羽林将军检校幽州都督.都督府设在幽州范阳郡,即今河北蓟县.此诗就是他在幽州都督府所作.诗中描写了边城夜宴的情景,颇具凄婉悲壮之情,也委婉地流露圌出诗人对遣赴边地的不满.全诗以“夜饮”二字为中心紧扣题目.开始二句描写“夜饮”环境,渲染气氛.“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正值秋深风凉之时,在幽州边城的夜晚,风雨交加,吹动树林,只听见一片凄凉动人的萧瑟之声.这一切,形象地描绘出了边地之夜的荒寒景象.第二句还暗用了宋玉《九辩》中的诗意:“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益发渲染了诗句中悲伤的色彩.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悲愁的心绪,已经见于言外.而这“夜饮”,显然就是为了要驱走这恶劣环境带来的悲苦,宴会还没有开始,从着力渲染、暗示中,已经给“夜饮”罩上了一层愁苦的阴影.第二联紧接一、二句,进入“夜饮”,抒发诗人的感叹:“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正”字接转巧妙,紧承首联对环境的描写,同时也自然地转入到宴会.诗人说,正是在这风雨寒冷的夜晚,我们在高敞的厅堂中摆开了夜饮的筵宴,但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又岂能忘却自己的衰老和内心的悲伤呢?“能忘”句以问句出之,将诗人内心的郁勃之气曲折地表露了出来.这种迟暮衰老之感,在边地竟是那样强烈,挥之不去,即使是面对这样的“夜饮”,也排遣不开啊!诗中化用了屈原《离骚》句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圌人之迟暮.”将诗人心意表达得更加婉曲、深沉.第三联,随着宴会开始,并逐渐进入高圌潮的时候,诗人的情绪也随之兴圌奋起来,诗情也有了亮色:“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在都督府的宴会之间,军士们舞起剑来,那矫健刚劲的舞姿,慷慨雄伟的气魄,令诗人为之感奋.《史记·项羽本纪》中项庄说:“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舞剑是为了助兴,增加席间的欢乐气氛.一个“宜”字,传出诗人对剑舞的欣赏.但接着吹奏起胡笳时,那呜呜的声音,使席间短暂的欢乐顿然消失,而充溢着一片悲凉的情调,诗人的心情也随之沉重起来.塞上本来就多悲凉之意,与诗人的远戍之苦、迟暮之感,融合在一起,成为心灵上的沉重的负担,诗情在稍稍有了亮色之后,又忽然黯淡起来.这一联在豪壮中寓悲凉,在跌宕起伏中展现出诗人难以平息的滚滚思圌潮,直至引出最后一联.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这十个字铿锵有声,似乎将愁苦一扫而光,转而感激皇上派遣的深恩,以在边城作将为乐、为荣.实际上这最后一联完全是由上面逼出来的愤激之语,他将对朝圌廷的满腹牢骚,隐藏在这看似感激而实含怨望的十字之中,象河水决堤似地喷圌涌而出,表现了思想上的强烈愤慨和深沉的痛苦.清人姚范评论说:“托意深婉.”(《唐宋诗举要》引)这一联的确托意遥深、措语婉曲,可谓“得骚人之绪”,寄寓着诗人悲愤的感慨,它与首联的悲苦的边塞荒寒之景,恰成对照,相得益彰.全诗以景起,以情结,首尾照应,耐人回味.诗歌在语言上遒健质朴,写景之语,并无华丽之辞,与边塞情调极为相称.遣词用字也十分精当,例如“吹”、“动”、“宜”、“重”这些字,看似一任自然,实际经过认真锤炼,用得恰到好处,对写景、抒情起了很好的作用.。

登幽州台歌   [ 唐 ]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唐代是中国诗坛上最热闹的一个时代,要说还有孤独的诗人,人们大概都会想到贾岛和孟郊.“郊寒岛瘦”,留给人们的印象,都是踽踽独步,苦苦行吟.然而千秋中华,历代文人雅士们各有其群落,贾岛孟郊亦不例外.孟郊不过是日子过得寒酸些,文朋诗友间唱和不绝,谈不上孤独.而若说贾岛孤单,便不会有“骑驴冲大尹,夺卷忤宣宗”的神奇经历.他偶得一句“落叶满长安”,正骑在驴背上苦思下一联,不意冲撞了京兆尹刘栖楚的队伍.如果说刘栖楚算不得好诗人的话,那么他为了思考“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那个“敲”字是用“推”还是用“敲”更合适,因此冲撞的吏部侍郎韩愈,则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是名贯古今的大文人和大诗人.至于唐宣宗微服出游法乾寺,偶然翻看了他的诗稿,被他一把夺过,还加上句“你也懂这个?”气得这个爱写诗的皇帝一辈子都没给他个象样的官做.贾岛孟郊在那个时代有的是良师益友,绝不会真正孤独.而孤独的诗人也确曾有过,那就是唐宋盛世的先驱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从这首流传千古的《登幽州台歌》,我们当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陈子昂二十岁进士及第,在政治上拥护武则天.他在二十九岁时曾向武则天上书《答制问事八条》,主张轻刑罚、用贤才、纳谏士、赏功勇、减徭役,提出了许多符合百姓愿望的主张.但武则天当时忙于称帝改制,有自己一套施政方针,不但没有重视陈子昂这个文学小臣的意见,反嫌他上疏议政太过多事,罢了他的职.几年之后陈子昂重新出仕,又因曾随左仆射乔知之北征并结为密友,牵连进乔知之一案,陷于狱中.出狱后在洛阳任右拾遗.当时东北边境上住着契丹人,虽然势力并不强大,却是潜在威胁.武则天时,镇守东北的松藩总督李尽忠背叛朝廷,企图割据,契丹人便乘机举兵南侵,连陷幽、冀、营三州.通天元年,武则天选派了一个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草包 ... 统帅武攸宜领兵北伐,陈子昂也随军北上,任参知 ... .武攸宜根本就不懂 ... ,才一接敌,便大败亏输,先锋王孝杰全军覆灭.陈子昂屡献破敌策,武攸宜概不理睬.而敌人来势汹汹,不容坐视;陈子昂便请分军万人为前锋,以阻敌势.武攸宜这次不但不采纳他的意见,还将他降职处分.在这样的背景下,陈子昂偶尔登上了幽州台,放眼河山,极目苍莽,便有了纵临千载、旷视四海的无穷感慨. 诗人孤独于幽州台上,放眼山河,思绪万千.他心中到底是忧虑大唐社稷还是感伤文化的萧条呢?在这蓟北幽州台上,他或许想到了大破齐军的燕国上将军乐毅,或许想到了北征乌桓临石观海的三国豪雄曹操,而他在武攸宜帐下,竟无用武之地,英雄已远而前途渺茫,那份旷世的孤独,自然就凝成了震撼千古的力作名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免不了有对时世的感伤,但也有诗人对诗坛污浊的憎恶.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古人也没来得及看见诗人;诗人看不见未来英杰,未来英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所能看见以及能看见诗人的,只有眼前这个时代.这是一个沉迷惨淡、生气寂然的时代,初唐四杰在诗坛上吵闹了一阵,什么也没留下就悄然离去;与他同代的张若虚留下一篇《春江花月夜》后也悄无声息,没有在理论上对诗歌创作进行任何的探讨;盛唐群星璀璨的诗国胜景他又无法看见,李杜元白以及王维、高适、岑参等诗坛梁柱那时还一个都未曾出生.而眼下宋之问与沈佺期之流都干了些什么?都写了些什么诗?不过是些吟风弄月邀媚取宠的应景之作.在盛唐与初唐之间,只有他陈子昂一人为改变萎靡诗风冲冲 ... ... ,只有他一人在单枪匹马地鏖战,“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诗人只有雄心和宏愿,没有盖世神功,他不是独孤求败,也不是金蛇郎君夏雪宜,他在与堕落的宫廷诗的斗争中多少有点显得力不从心.“天地悠悠”,人生短促,每念及此,怎不“怆然涕下”?短短四句,有如阵云深拥、万幕不哗,是何等的深沉抑郁!复如千林振响、万马奔腾,又是何等的悲愤激烈!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孤高一世、上下求索的独行者,也看到了一个百感交集、心事茫茫的感伤者.毫无疑问,陈子昂是诗坛上的孤独大侠,他一人一剑,在初唐与盛唐之间继往开来,依靠挚著的追求、依靠高昂的战斗 ... ,终于用理论和实践清除了宫体诗的浑浊污垢,开辟了通往盛唐的路.(完) ?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遭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沮丧。

水神共工

天空上的日月星辰为什么会东升西落?大地上的江河为什么都向东流?传说是远古时期,水神共工怒触不周山撞断天柱的缘故。

怒触不周山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古老的共工氏部族原居住在陕西渭水流域,属于炎帝族的一支,共工氏姓姜和黄帝族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稍早时期,他们一同向东迁移,在中原地区和由山东西迁的东夷族、由湖北北迁的苗蛮族相遇,为了争夺势力范围,三大部落逐鹿中原,终于成为一个最强大的部族。共工氏以善于治水,擅长水战而著称,故又有“水神共工”之称。

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泛滥的洪水,经久不息,无数生命被洪水吞没,使得人们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各部族都希望把洪水治下去。共工氏用土堤来挡水,这种方法没有疏通河流,水依然会漫流泛滥成灾,共工的治水最后都遭到失败!

颛顼不赞成共工氏在治水方面的做法,颛顼是黄帝的曾孙,黄帝一度让他代行神权。但在他执掌神权期间,他并不顾念人间黎民百姓,压迫他所不满意的诸神。更为无理的是他把太阳、月亮、星星都拴系在北方的天空上,固定在那里不能移动。这样,大地上有的地方永远明亮,有的地方永远黑暗,给人们带来了灾难,水神共工乘机率领部下发难,起来推翻颛顼的统治,夺取天帝宝座。 这场战争十分激烈,他们从天上一直打到一座叫做“不周山”(昆仑山)的山脚下。不周山地处西北方向,山形奇崛突兀,是一根极高极高的撑天柱。双方在这里鏖战不息,共工见一时不能取胜,陡然怒气万丈,猛地一头向不周山撞去,只听得哗喇喇巨响连天,刹那间把不周山拦腰撞断。 这时,整个宇宙又发生了一场大变动,西北面的天空因为没有不周山的支撑,倾斜下来,日月星辰再也不能固定在原位,于是白昼、黑夜每天交替一次。而东南面的大地受到山崩的剧烈震动,陷了下去,形成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形,从此江河的水也不同自主地朝东方流去。

向北去幽州

山崩地裂,山河再造。不知昏迷多久的共工,似醒非醒,似梦非梦。恍惚间女娲娘娘驾着祥云飘然而至,共工起身施礼道:娘娘我该去往何处?女娲说,中原你已无法立足了,五行之中,北方主水,你擅治水,应去北方。在幽州之北,两条河夹着一座像“幽”字山,那个叫幽陵的地方,就是你新的家园。此去路途遥遥,关河险阻,就让白龙和黑龙护送你和你的族人吧。女娲说完翩然而去,两条龙在空中若隐若现。共工醒了之后,顿觉信心百倍,力量无穷,他召集族人踏上了北去的道路。

那像“幽”字的山在哪呢?共工派白龙和黑龙前去寻找。白龙和黑龙穿行于云间,仔细查看莽莽山川河流。一日,它俩来到燕山山脉南麓、华北大平原北缘。一座不高的山峰像“幽字”而立,东西两条河流环绕,前面是一片水草丰美的盆地平原。白龙和黑龙赶紧回报共工,说在遥远的北方找到了那个地方。

共工带着族人,沿着太行山东麓的交通孔道,穿越高山、深谷和森林。在冀州北面的平原北端发现一条河,他们沿着河流溯流而上,进入古幽州地界,河流把他们带入了莽莽苍苍的燕山腹地。那是春末夏初的旁晚,筚路蓝缕,饥肠辘辘的他们,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只见远处一峰独立,夕阳衔山,在晚霞映照下,山脊纵横,山脚下的东西两条河波光潋滟。共工对族人说,幽,远也,陵,山也,这就是女娲娘娘说的幽陵呀,它就是我们新的家园。

筑城鲍丘水

正当共工和族人高兴之时,突然一群人从山上飞驰而下,为首的是个彪形大汉,手拿一粗木棒,高声喝道:哪里来的强人,敢闯我北狄人的地盘。共工躬身施礼说道,我乃共工氏也,多有打扰,还望海涵。头人一抱拳说,幸会,幸会,你就是传说能治水的共工呀,我们这的两条河年年泛滥,你治水的本事正好派上了用场。北狄头人叫赤那,他热情地带共工到他们的居住的村落。北狄人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中,过着渔猎生活。共工站在山麓,眺望前方的河网密布的平原。对北狄头人说,赤那大王,我和我的族人在平原修堤种田,你们上山打猎下河打渔,我们互通有无,你看如何?赤那大笑,我们早就吃腻了野猪、狍子,你们就到在河边稼穑农耕去吧,到粮食丰收时,我们可以换换口味啦。

共工带着族人选择平原中心居住下来,往北看山不高但很巍峨,共工对族人说,这山离我们这么近,不能再叫幽陵(密云古称)。我们得给它取个新的名字。此时恰好几朵白云从山顶飘过,共工说,叫云峰山如何,大家齐声赞同。有人说既然山有了名字,我们住的地方叫啥呢?有位老者说,我们像一群北飞的大雁,在这地方落脚安家,就叫燕落吧。有人提议也给东、西两条河起个名字吧,共工说,你们发现没有,西边的河里,鲤鱼特别多,那鱼锦鳞细口,肉质细腻,骨软少刺,口味鲜美,干脆叫渔水吧(今白河,古亦称沽水);东面那条河呢,北狄人经常把打上来鱼,在河岸的山丘上晒成鱼干,鲍为晾晒的鱼干,我们就叫它鲍丘水吧(今潮河)。

夏季来临,洪水汪洋。共工氏刚建好的房屋被冲毁了大半,洪水过后,共工召集族人商议,在鲍丘水边筑起高台,在高台上建城,以防洪水。冬去春来,几年功夫,筑起一座城池,取名龚城。并在城的周围筑堤,种上庄稼,秋天一到,五谷丰登,与北狄人以物易物,有的北狄人也会耕田种地,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

城筑好了,随着庄稼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共工的儿子句龙长到十几岁了。一天白龙和黑龙在空中打起了架,直打得乌云翻滚,遮天蔽日的。句龙扯着父亲的衣袖说,别让它俩打了。共工对着天空喊道,你俩先别打了,说说个中缘由。黑龙说,你们安居乐业了,我俩还居无定所。白龙说,我在鲍丘水边的山里,寻到一处所在,黑龙跟我争,我俩便打起来了。共工说,尽忙族人事情了,忽略你俩有功之臣了,想我共工氏的族名本有齐心协力之意,你俩也是共工族群的一分子,不能内起纷争。别着急,让我想想,噢,这样吧,就由白龙掌管东边的鲍丘水,由黑龙掌管西边的渔水,你俩分工合作,按时行云布雨,确保我族人风调雨顺,你俩意下如何? 白龙和黑龙点头应允,分别居住在白龙潭和黑龙潭里,自此相安无事,共同护佑这块风水宝地。

共工的胡子白了,眼睛花了,他把族里的事情交给儿子句龙管理。闲来无事,共工头戴斗笠,拿着鱼篓,扛着钓竿,在鲍丘水边的山崖垂钓。共工一动不动地坐在钓鱼台上,仿佛石化成一座雕像,天上是白云苍狗的云朵,地上是沧海桑田的土地,陷入梦境的共工,感觉鲍丘水和渔水汇合在一起,水慢慢地涨了起来,淹没了一望无际的庄稼地,淹没了钓鱼台,淹没了共工和他身后的那座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