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4年第27篇:读文有思∣基于深度阅读的《范进中举》教学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4-03-26 发布于广东

基于深度阅读的《范进中举》教学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语文建设》2023年第11期发表了江苏省扬中市教师发展和管理中心黄勇老师的论文《基于深度阅读的思维能力提升策略——以<范进中举>教学为例》。论文以《范进中举》为例,围绕思维能力提升的目标,阐述了深度阅读的相关策略。2022年版的语文新课标中,“思维能力”作为核心素养的一个侧面,同时课标还有“思辨性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这也为深度阅读提供了观念基础。实际上,从现实教学看,从小说三要素角度展开教学的教师不在少数,一心想利用《范进中举》把小说所有的知识点都教一遍,然而面面俱到往往失之肤浅,什么都想教的结果就是什么教得都不深,思维能力的培养自然无从谈起。正如作者所说,《范进中举》作为一篇经典的讽刺小说,其中众多人物形象的分析、社会问题的揭示、人性善恶的对比等,都为教师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既然如此,着眼于文体知识的教学,只能导向浅表化。黄勇老师在论文中提出的四条策略,都可以成为深度阅读教学设计的思路。

一是寻找第一“丑角”,在文本细读中明确观点。《儒林外史》不仅讽刺了“儒林”人士的丑陋迂腐、功利丑态,同时也讽刺了儒生周围的市井众生。黄老师指出,在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可以设计“寻找第一丑角”活动,让学生结合文本说说课文中最“丑”的角色。当然,我个人觉得这个活动可以设计为两个环节:1.你认为《范进中举》中哪些人是丑角?2.这些丑角中,你认为谁是“第一丑角”?黄老师重点分析了胡屠户和张乡绅两个丑角形象。实际上,范进又何尝不是一个丑角呢?他喜极而疯之后的表现,就是一个滑稽的小丑;他“大胆”接受张乡绅的钱财房产,操着熟练的官话与之周旋,更像是一个小丑。“众邻居”在范进中举之后的奉承表现,本质上也是丑态毕露。范进中举前,家徒四壁,邻居一点也不关心这家人的生活,考试期间家里居然没有做饭的米,还不得不把生蛋的母鸡卖掉;范进中举后,邻居又换了一副面孔。当梳理完文中所有的丑角后,再来评选“第一丑角”,就会有着落。作者在论文中提到了一个细节,就是胡屠户在张乡绅来道贺时,“躲进女儿房中不敢出来”,可见他的自卑与畏惧之心,而和旁人说起张乡绅时,又吹嘘“大长日子坐着无聊,只拉着我说闲话,陪着吃酒吃饭”。这也说明,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可以适当拓展,不局限于《范进中举》文本。

二是创新角色扮演,在情境创设中辨明立场。我认为这是紧接“寻找第一丑角”的活动而设计的,既然已经选出了“第一丑角”,那么他丑在哪里?借助于情境表演,可以让读者看得更为清楚。作者设计了“屠户治疯”的课本剧表演,并且在表演之前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支架:1.胡屠户作为一个底层百姓,为什么看不起其他普通百姓?2.胡屠户打了范进一巴掌后非常懊恼,认为“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他为什么这么迷信?3.胡屠户与科举制度有哪些关联?课本剧表演的最大问题在于容易流于表面,在嘻嘻哈哈的笑声中忽视了对文本的理解。教师设计的思考支架,目的在于揣摩胡屠户的心理,这种心理又不自觉地表现在语言、动作、神态等各方面。在表演时,学生一定要沉入文本,全情投入,不能让自己的语言和动作成为笑料,这样的话,表演才能与解读文本真正结合起来。

三是展开悲喜之辨,在辩论实证中深入理解。这个策略也是基于前两个活动而提出来的,丑角的存在自然是引人发笑,不论是胡屠户的前倨后恭,还是范进喜极发疯,还是张乡绅的攀附拉拢,无不透露着喜剧的气息,但实际上,喜剧的背后却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基于此,教师依据课后思考探究题“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是喜剧,还是悲剧?结合课文的相关描写,谈谈你的看法”,可以设计课堂辩论,辩题就是“《范进中举》究竟是悲剧还是喜剧”。这个环节中,黄老师提到的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辩论要建立在概念一致的基础上,为此就要弄清楚“悲剧”和“喜剧”的概念,然后才能引导学生结合文本进行探究、辨析和比较。辩论的过程,本身也是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的过程。学生最初只是觉得范进喜极而疯很好玩,很滑稽,胡屠户前后反差也很好笑,但思考所有行为背后的原因时,就会明白作者吴敬梓的深刻用心。范进的发疯,不也是科举制度戕害读书人的反应?这不也是一种悲哀吗?此外,黄老师还补充了一个细节,就是教材中未选入的“范母大喜,痰涌上来,不治身亡”的片段,更是一个悲剧。都是喜极而疯,范进被“治愈”,可以心安理得同流合污,享受荣华富贵;范母却不治身亡,本来可以时来运转,却时运不济。如果从社会意义和思想内涵的角度分析《范进中举》的主题,那悲喜之辨就会更有意义了。

四是链接古今人文,在质疑推断中启迪人生。此前我听一个老师执教本文,在课堂结尾处引入了“当代范进”的故事,就是一个不断参加高考的学生的事例,并极力证明高考制度比科举制度更有优越性。这样的价值观教育,效果如何,不得而知,但我觉得这种空洞的说教,不应该成为学科育人的主要路径。在这篇论文中,黄老师设计了如下问题:范进中举后“暴富”,他的钱财是从哪里来的?如何正确看待这些身外之物?在范进身上,我们能不能读出现在和未来的“我”?这些问题不仅指向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更能够将文本与“我”联系起来,这也是阅读的意义建构的途径。范进中举后,面对张乡绅的送钱送房和寒暄拉拢,他几乎是十分自然地接受了,我们也有理由想到,未来的范进会如何为官?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人才又是怎样的状态?回归自身,作为学生,我们读书的价值何在,以后将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道路与选择,这些都需要从文本出发,将小说阅读与时代接轨、与自身接轨,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价值观教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