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血管减压术的解剖学

 弋头儿 2024-03-27 发布于浙江

译者:袁超宇

笔者:王伟功

神外公译

神外经典传播者

图片


      本章开始介绍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的一些操作流程、术前影像以及“缝合悬吊牵拉法”的基本操作技巧和解剖。本章为总论,内容不多,后面会分别介绍三种微血管减压术的各论,一起来看!



前言

      当出现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的时候,需要行MVD,这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术式。手术的基础是解剖,关于后颅窝的动脉、静脉以及神经系统的详细解剖在前述章节基本已阐述完毕,本章的解剖部分将围绕动脉、静脉和神经三者之间的关系展开,结合影像资料,最后介绍在MVD中应用的一种缝合悬吊牵拉技术。

       首先来看本章框架图:    图片



三叉神经痛

01
责任血管

     三叉神经痛的责任血管来源最多,可为SCA、AICA、VA和岩上静脉(Sup.Pet.V、SPV)等,SCA是最为常见的血管(因为三叉、动眼、滑车与SCA形成上血管神经复合体),偶尔情况下仅为静脉压迫。

02
神经与血管的关系

       SCA起源于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走行在滑车和三叉神经之间,这种走行关系导致SCA会潜在地从上方和内侧压迫三叉神经,要知道SCA从BA发出后是呈现一向外下的趋势走行(并不是水平地绕着中脑向后),然后再往后上进入小脑中脑裂,这就形成了一个凸向下的袢,当袢足够长足够低时,可能与三叉神经接触形成压迫(图10.1、10.2、10.3)。

图片

图10.1颅神经与后颅窝动脉的关系。(a)三支小脑动脉和颅神经;后视图。(b)左侧SCA脑桥中脑外侧段压迫左侧三叉神经(CN V)。左外侧上视图。

图片

图 10.2 CN V及其周围血管。(a) 左侧SCA其走行和分段;上视图。(b) 左侧SCA、桥脑中脑外侧段及其分叉为头干和尾干;侧视图。(c) 左侧CN V被SCA和AICA夹住;侧视图。(d) 左侧CN V周围的静脉;上视图。

图片

图 10.3 显示SCA和/或AICA与三叉神经(CN V)之间各种关系的示意图;侧视图
       而SCA通常又会分叉形成头侧干及尾侧干,如果分叉发生在三叉神经之前,那么头侧干和尾侧干均有可能形成下袢压迫神经,最多可有四个潜在压迫点,如果分叉发生在三叉神经之后,那SCA主干会在1~2处压迫三叉神经。同样的,AICA起源于基底动脉,也是先向下外侧走行,然后在向上后进入桥脑小脑裂,此时会形成一个上袢,只要这个上袢足够长足够高,也可以从三叉神经下方形成压迫,甚至与SCA形成“两面夹击”。其他动脉压迫情况也大致如此,其主要与动脉的解剖走行有着密切关系,参考图10.3及下图:

图片

图片引自Rhoton教授的《The posterior cranial fossa microsurgical anatomy  surgical approaches》

       最后再聊聊静脉,与三叉神经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SPV了,因为它们之间离的实在太近了,所以SPV的属支完全有可能形成压迫,特别是内侧型SPV引流(SPV引流分型请参考《后颅窝的桥静脉》章节),笔者认为两个解剖结构离得越近,越容易出问题,那根据这个原则,有哪些静脉即属于SPV属支又离三叉神经最近呢?显而易见,脑桥三叉静脉、桥横静脉、桥脑中脑裂静脉、小脑中脚静脉这几大属支均有可能,其中桥横静脉最为常见。参考下图:

图片

图片

图片引自Rhoton教授的《The posterior cranial fossa microsurgical anatomy  surgical approaches》

      Matsushima教授指出,三叉神经痛时不应忽略责任静脉,应彻底检查meckel's囊周围及深部区域。
03
影像学表现
      MRI和MRA可帮助理解三叉神经与血管之间的关系,如今各种三维重建图像软件比如3Dslicer等可以将神经血管之间的关系在三维空间上呈现出来(图10.4):

图片

图 10.4 右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术前影像。(a) T2 反转加权图像;轴位。(b) T2 反转加权图像;矢状位。(c)3D图像显示术中发现,右侧SCA下袢从内侧压迫右侧CN V;侧视图。(d) 3D图像显示右侧SCA及其走向、分叉及其与CN V的关系;右前外侧视图。
     下图是一例椎动脉压迫左侧三叉神经的MRI表现,冠状位上可见左侧三叉神经被VA顶住移位至上方,右侧三叉神经正常。轴位上可见粗大的椎动脉。

图片图片



面肌痉挛

01
责任血管
     面肌痉挛的责任血管是AICA、PICA和VA等,需要注意的是,静脉从来不是面肌痉挛的责任血管,面肌痉挛的压迫好发于橄榄上窝面神经出脑干区,神经远端的压迫并不会造成面肌痉挛。
02
神经与血管的关系

      面神经、前庭蜗神经以及外展神经与AICA形成中血管神经复合体,所以AICA是最为常见的责任动脉,当然,AICA与SCA一样,会形成分叉,成为头侧干和尾侧干,也可形成头尾双干型,分叉可发生于面听神经之前或之后。同样的,无论AICA的主干还是头侧干或尾侧干,只要AICA的行程足够迂曲,均有可能导致面神经出脑干区受压(图10.5)。

图片

图10.5 面神经(CN VII)和AICA(a)左侧AICA及其走向和分段;前视图。(b)左侧AICA分叉为头干和尾干;左上外侧视图。

图片

图10.6 显示面神经(CN) VII与周围动脉关系的示意图。(a) 小脑前下动脉 (AICA) 的变异及其与CN VII的关系。I: 无分叉的单支AICA。动脉与CN VII有三点接触。II:单干AICA在经过CN VII和CN VIII之前分叉为头干 (Ro. Tr.) 和尾干 (Ca. Tr.) 。AICA的分支在两个点与CN VII接触,尾干压迫CN VII的出脑干区。III:单干AICA在经过第VII和VIII神经节后分叉为头干 (Ro. Tr.) 和尾干 (Ca. Tr.) 。IV:双干AICA,每个AICA主干分别与CN VII的出脑干区和外周部分接触。(b)椎动脉(VA)和小脑后下动脉(PICA)及其与CN VII的关系。I: 小脑后下动脉(PICA)起点较高,形成一个向上的袢。袢的顶部与CN VII的出脑干区相接触。II:AICA的尾干和VA分别直接和间接压迫CN VII的出脑干区。III:AICA和PICA的共干型压迫CN VII的出脑干区。
     PICA也可以成为面肌痉挛的责任动脉,PICA延髓前段在通过后组颅神经的神经根之前,常在橄榄上窝改变方向形成一个向上的袢,随后压迫CN VII的出脑干区(图10.7a)。当椎动脉发生动脉硬化时,它会拉长,直接或间接压迫CN VII的出脑干区。当椎动脉、AICA和/或PICA交织在一起时,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压迫CN VII的出脑干区(图10.6b)。

图片

图10.7 PICA与面神经(CN VII)和舌咽神经(CN IX)。(a) 右侧PICA上袢与CN VII出脑干区接触;前视图。(b) 左侧PICA及其走向和分段;左侧PICA在小脑延髓池穿过后组颅神经束并与CN IX接触。

03
影像学表现

图片

图10.8 面肌痉挛病例的术前影像。(a) T2加权像;轴位。(b) T2加权像;矢状位。(c)3D图像显示右侧AICA和PICA及其走行,特别是主要位于橄榄上窝;右前外侧视图。(d)3D图像显示右侧PICA、其上袢及其在橄榄上窝内的走行;右前外侧视图。(e) 3D图像显示右侧VA和AICA及其在橄榄上窝的走行;右前外侧视图。

 在影像上,可以通过外侧孔和侧隐窝内脉络丛的位置以及绒球的位置来辨别CN VII在橄榄上窝的出脑干区(图10.8a)。增强成像显示脉络丛下方的绒球。需要注意的是,CN VII的出脑干区位于内耳道的下方(图10.8b)。神经血管复合体可见于内耳孔前方,但应在橄榄上窝寻找责任动脉(图10.8a-e)。PICA的上袢在橄榄上窝附近明显(图10.8c, d),这是CN VII的出脑干区。3D图像非常有助于可视化责任动脉和CN VII出脑干区的关系(图10.8c-e)。

笔者注

      简要回顾下三条小脑动脉的分段,摘自Rhoton教授的《The Posterior Cranial Fossa: Microsurgical Anatomy and Surgical Approaches》,也可参考《小脑的动脉》章节。

图片

    图片展示了三个神经血管复合体以及每条小脑动脉的分段:
  • SCA分为4段:依次为脑桥中脑前段、脑桥中脑外侧段、小脑中脑裂段、皮层段,其中脑桥中脑外侧段与三叉神经关系最为密切。
  • AICA分为4段:依次为脑桥前段、脑桥外侧端、绒球段、皮层段。其中脑桥外侧段与面神经关系最为密切。
  • PICA分为5段:依次为延髓前段、延髓外侧段、延髓扁桃体段、膜帆扁桃体段、皮层段。其中延髓外侧段与舌咽神经关系最为密切。


舌咽神经痛

01
责任血管
       舌咽神经痛最常见的责任血管是PICA、因其与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形成下神经血管复合体,其次是AICA。

02
神经与血管的关系
     舌咽神经为什么会受到PICA的压迫,说到底,还是跟PICA的走行有关,PICA在穿越后组颅神经之前可能会形成迂曲,其穿越的间隙可能为面听-舌咽三角或迷走-副三角。当PICA在小脑延髓池内从腹侧向背侧穿过后组神经的神经束时,会压迫CN IX(图10.7a, b)。特别是当起点较高的PICA在橄榄上窝形成一个向上的袢时,PICA袢往往突出到CN IX和X之间的空间,从而压迫CN IX。当AICA在上小脑延髓池走行时,可从上方压迫CN IX。

03
影像学表现

MRI、MRA和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可显示PICA的走向(图10.9和10.10)。在一个典型的病例中,在橄榄上窝中出现一个起点较高的PICA形成的上袢(图10.10a, b)。这一发现对于诊断由PICA压迫导致的舌咽神经痛非常可靠。

图片

图10.9 左侧舌咽神经痛的术前影像。(a、b) MRI;轴位。(c, d)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显示PICA起点较高,在舌下神经管附近形成一个上袢。

图片

图10.10 MRI和MRA在左侧舌咽神经痛病例中的应用(a) MRA,显示一个起点较高的PICA,形成一个向上的袢;前视图。(b) MRA;冠状位的前面观,显示PICA在橄榄上窝形成的袢。



缝合悬吊牵拉技术

与大多数置入棉片隔离神经与血管不同,Matsushima教授提出了一个缝合悬吊牵拉技术,他认为这个可永久地、完全地移位责任血管。

在TN病例中,采用缝合悬吊牵引技术来移动SCA和/或AICA。SCA位于CN V的内侧,从内上侧压迫神经(图10.12a)。为了治疗这种情况,应将SCA向内上方向移位,以释放受压的CN V。我们将5-0缝线缝合到小脑幕上以移位SCA,将其绕过SCA,并打结以形成吊带,同时确保血管不会扭结(图10.12a,b)。由于小脑幕窦靠近幕缘和幕的后内侧,所以我们将缝合放置在小脑幕中心,并使用长吊带移位SCA(图10.11a)。这有助于避免天幕出血并且术野较浅。在被AICA 压迫的情况下,动脉会向尾端外侧移位。因为AICA从尾侧穿行到CN V,并从尾侧压迫神经(图10.12a)。我们在硬膜上缝合一针(图10.11b),将AICA向下侧移位(图10.12b)。

      图片

图10.11 尸检标本中显示的缝合点。(a) 显示小脑幕硬脑膜窦的尸体标本。在小脑幕窦较少的地方,SCA的缝合点被涂成红色。(b) 显示左侧小脑脑桥角外侧壁的尸体标本。三叉神经痛中AICA的缝合点用黄色表示。面肌痉挛的VA和舌咽神经痛的PICA的缝合点分别为蓝色和绿色。

图片

图10.12 使用缝合悬吊牵引技术的三种MVD操作示意图(摘自Masuoka T等人,已获授权)。(a,b)使用缝合悬吊牵引技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MVD示意图。(c、d)使用缝合悬吊牵引技术治疗因VA和PICA受压引起的HFS的MVD示意图。(e,f)使用缝合悬吊牵引技术治疗舌咽神经痛的MVD示意图。

笔者注

     笔者从Matsushima教授的手术录像中截取了一些图片,原视频分别对三种悬吊方法进行了实例介绍,很遗憾由于视频清晰度较差,笔者仅截取三叉神经痛的悬吊方法作为示例。

图片

图片图片图片

作者应用外侧幕下小脑上入路,打开岩幕三角,可见其内的三叉神经以及上方的SCA脑桥中脑外侧段,将SCA缝合悬吊于小脑幕上。

(视频来源:https://www./watch?v=v0X2XNWc54c&t=837s)



结语

      本篇内容结束,下篇预告:《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将特别介绍外侧幕下小脑上入路缝合悬吊牵拉方法,敬请期待!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