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网都在讲“原生家庭”,为什么西方心理学家却几乎不用这个概念呢?

 长沙7喜 2024-03-27 发布于湖南
图片
图片

小明语录

外界环境越封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联或者说互相影响就越深刻。

图片

小明微学大,我们今天继续给大家讲原生家庭这个概念的前世今生。

上讲我们给大家谈到了原生家庭这个概念有两个源头,一个源头是医学博士鲍文所提出的概念。

另一个源头是萨提亚女士在上个世纪60年代提出的概念。

因为这两个人提出的概念一个是上世纪50年代左右,一个是60年代左右,时间相差不多。

到底他们俩谁先提出这个概念呢?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也就是因为这两个人在同一个时期,也许两个人互相借鉴过,或者一个借鉴了另一个。

但是我们不要把它当作科学,因为医学博士研究的领域和受到的专业训练,并不包括心理学这部分。

进入心理学,多数是来自于实践工作,根据自己的一些认知所提出的某一些概念,这些概念可不是一个专业、科学的术语。

图片

01

原籍家庭理论及其借鉴意义

鲍文的贡献是提出了 “家庭系统”的概念。

他认为在家庭成员之间有很多复杂的影响,这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但如果你用真正的科学眼光去看他的研究,你会发现有很多问题。

首先,他在1954 ~1959年进行了一些研究,他让得“精神分裂症”的年轻人,包括他们的家庭成员,都住在精神病院的病房,然后观察他们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

这个研究成果建立的依据以及在科学研究范式犯了错误,他研究的是精神病人,精神病人和没有得精神病的人,是一样的心理状态吗?

第二,他是对住在精神病院的人进行的观察研究。

精神病院是个什么样的环境呢?一个家庭在精神病院被观察研究,和今天我们遇到的每天要在学校里面待八个小时以上的孩子、一个每天要跟手机待好几个小时的孩子、每天跟父母说不到两句话就会吵起来的孩子,你们认为父母能对孩子有多大的影响呢?

他和最初研究这个理论时观察的模型是一样的吗?

很多研究的确有它的合理性,你要看研究的样本是谁,样本在一定范围内是有科学道理的,一旦超越了样本范围,想普及迁移到其他人身上,那就要犯很多错误了

第三,他进行的是个案研究。科学研究是要能够适合更多的人,而个案研究的样本量特别少,不足以从个案研究中将得到的结论推到其他人身上去。

当然鲍文的研究对我们也是有借鉴意义的:如果一个人家庭环境比较封闭,与外界的联系比较少。外界环境越封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联或者说互相影响就越深刻,所以他提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模式的概念,即“原籍家庭”。

原生家庭这个词很可能是从这个词慢慢发展出来的。

图片

02

人在心理学研究的影响因素

心理学研究中,人受两方面影响——遗传和环境,为什么说原生家庭这个概念可能适合一部分人或者适合一个人小时候的状态呢?

孩子稍微大一点(幼儿园3岁以后),他会更受老师和同学的影响,父母对他的影响力就已经开始减弱了。

遗传学通过上百万基因组的大样本研究,发现,过去我们认为的父母对孩子家庭教育的影响,其实都是来自于遗传因素。

如果抛开遗传因素,研究证实,人到了大概12岁以后,家庭内的影响就几乎已经看不见了。

这时基因的影响就占到了60%以上。在环境中人们更多受到家庭外的影响,家庭外的影响大约占了35%

现在我们中国很多人拿着将近一百年前的东西,而且在过去那个时候他所研究的对象是在精神病院的一个家庭,以及当时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所产生一系列因子的前提下进行的研究。

那时候没有互联网、没有手机,连电视都没有被普及,它和我们今天孩子们生活的政治经济文化完全不是一个相同的样本研究环境

如果把那时研究的东西完全搬到中国,到处宣扬假冒伪劣学说:原生家庭毁了你一辈子,毁了你三代……那就完全没有一点科学素养了。

比如在鲍文的研究里,他特别重视的就是精神分裂症的发生。

首先他发现母亲有一些问题,所以母亲和孩子的互动,母亲对孩子产生了影响,这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他忽略了另外一个因素,那就是母亲有精神分裂症,她对孩子产生最直接的是遗传影响,而不是教养的影响

人们曾经进行过关于双胞胎在不同领养家庭,观察他们到底会受到什么影响。

研究结果发现,如果他的父母身上有遗传心理疾病,那么这个孩子就会有这样的易感因子

如果他领养家庭的父母没有这些问题,那么这个孩子就不会受到所谓遗传的精神病母亲对他的教养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更容易观察出比如说同卵双胞胎的孩子在不同领养家庭到底遗传影响了多少?家庭影响了多少?异卵双胞胎在不同的领养家庭到底基因起到多少作用?环境又起到多少作用?

上述大量的科学研究经过统计之后才得出了“十大奠基石研究成果”。

这个成果就是小明给大家所谈的:一个孩子在三岁左右,遗传作用大概占50%,家庭影响作用大概占25%,家庭外影响作用大概占25%。

如果非要说原生家庭这个词的影响,那么在三岁左右的时候大概是25%左右。孩子长到12岁之后,家庭影响因素就已经几乎消失不见了。

所以很多时候人们认为,“我母亲很偏执,小时候这样对待我,然后造成我很偏执”。那是因为遗传作用的影响。

如果你从小生活在一个领养家庭,你父母身上的很多性格影响在你身上照样显现。

图片

03

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同龄人

西方的心理学家为什么很少用这个理论去解释病人生病的原因呢?

就是研究时的样本以及现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改变太大了。现在西方的孩子也同样很少受到他们父母的影响

几乎全世界,不管孩子是在非洲、在欧洲,还是在美国、在中国。比如说一个更偏远的新疆、内蒙,或者某一个比较远的地方,只要他们年龄到一定程度,只要他们开始使用手机,只要他们开始喜欢音乐,你会发现他们喜欢的音乐几乎是类似的。

那么是谁跨越这么远的距离在对他们施加影响,是父母吗?那么他们喜欢的音乐里所传递的歌词,所传递的价值观,所传递文化,所传递的各种各样的行为准则是有趋同性的。

中国现在有这么多厌学、休学、心理疾病的孩子,如果他们都是原生家庭造成问题,那不是说明中国父母都有病?怎么可能呢?

又有很多假冒伪劣心理学家告诉你”所以说父母要改变、父母要无条件接纳孩子”。

然后很多父母就开始照这个方案改,改到最后彻底把你的孩子养成了太上皇、小祖宗,在你们家高高供起来。

每天管吃管喝,孩子就躺平了,躺床上玩游戏,彻底不去上学了,最后躺平得更快,这时候父母根本就不敢惹孩子,别说教育了,不敢当孩子的面发火,孩子完全不受父母任何影响,完全沉浸到他的互联网世界里去了。

实践也证明了这种原生家庭的理论不靠谱,我们在进行第三代儿童营地模式对孩子影响的研究中发现,这个时代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永远是他们的同龄人。

哪怕是远在几千里之外的同龄人,远在美国、远在欧洲、远在非洲的同龄人,因为他们唱同样的歌曲。

关于原生家庭的前世今生,这才刚刚开始,还有很多复杂的东西大家还不了解,我们下讲继续。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