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医医案】35. 泄泻(一)

 新用户92619342 2024-03-27 发布于四川

名医医案

图片

安某,12岁,1989年7月15日诊。反复腹泻两年,大便每日4~6次,便清稀,甚至完谷不化,形体瘦弱,神差,懒言思睡,面色晦暗,畏寒肢冷,纳呆,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诊断]泄泻

[辨证]脾肾阳虚

[治法]温补脾肾

[处方]补骨脂30g,吴茱萸6g,安桂3g,云苓10g,陈皮10g,白豆蔻9g,炒怀山药15g,苍术9g(2剂)

二诊:服上方2剂后,泻下次数减少至每日1次,但便不成形,畏寒肢冷不解。上方加附片(先煎)10g,广木香6g,高良姜9g,炙甘草10g。

三诊:服上方2剂后,大便转干,每日1次。原上方加苏梗10g,醒脾健脾以善其后,再服两剂以收功,随访半年无复发。

原按

小儿久泻,在脏主要责之于“脾”与“肾”。脾虚生湿,健运无权,清气下陷,水谷糟粕混杂而下。或脾虚日久,水谷精微生成不足以滋养五脏,肾阳渐衰,肾阳虚则不能助脾胃以腐熟水谷、运化精微,所以此病病机常有脾虚而致肾虚,因肾虚而更虚其脾的变化规律。治疗上,古有“利小便以实大便”“治泻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说,强调治泻运用淡渗利湿之品。王老临证50年以来,认为以上所说是指急性腹泻而言,对于泄泻日久之患儿,其脾胃阴液已伤,补之尤恐不及,何以敢再利。因此,若遵古之说,投以利剂,定使阴液更伤,成落井而又下石之举。治疗久泻应在紧扣“脾”“肾”的同时,以补虚为本,泻实为辅。对于脾虚证,王老用苍术、云苓、陈皮健脾益气燥湿,脾得健运,则化源不竭,湿祛泻止。炒怀山药、白豆蔻健脾温中,佐以补骨脂温养脾阳,吴茱萸温中散寒,安桂温补肾阳,苍术、白豆蔻、炒怀山药、陈皮、云苓健脾益气燥湿,使湿除而脾健运。另外,在内治的同时常用上等安桂粉1.5g,用纱布垫贴在神阙穴上,每天换1次,3天为1个疗程,一般1个疗程后可见良效。治泻不仅在遣方用药上要特别注意,对患儿的饮食控制也很重要。病轻要减少饮食,改普食为软食,或改软食为流食,以助调理脾胃。病重者应禁食,禁食期则用米汤加葡萄糖喂食患儿以利调养,切不可乱投饮食,损伤胃气,以致病症缠绵难愈。 

(选自《王静安医学新书》第376页)

图片

后学点按

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脾肾虚弱,泄泻日久,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胃,运化失常,水谷不化,下趋肠道而泻。阳虚不能腐熟水谷,故泻下完谷不化或水样大便。肾阳虚衰,失于温煦,故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皆为脾肾阳气不足之征。王老针对病情采用补骨脂补命门火,温肾助阳,温煦脾阳为君;吴茱萸温中散寒。安桂补火助阳,引火归原。云苓健脾渗湿,而药性平和,为健脾利水渗湿之要药。苍术有燥湿健脾之功,与茯苓相伍,燥湿与健脾同用,共奏祛湿健脾之效。白豆蔻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开胃消食。炒山药健脾益胃。陈皮行气宽中,健脾和胃。全方共奏温肾健脾、固涩止泻之效,使命门火强而土旺,胃肠功能恢复而泻止。便不成形,加高良姜温胃散寒,此王老之经验。

【本文摘自刁本恕主编《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王静安》第70-71页】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