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兰亭集序》,你是否读懂了他真正的意义?

 黑龙江波涛 2024-03-27 发布于广东

兰亭集序

作者: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你是否读懂了他真正的意义?

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阴历三月三这天,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是为了从事修禊祭礼。

  • 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356年共12年。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 暮:晚。
  • 暮春:阴历三月上旬(三月三这天),
  • 会:聚会。
  • 会稽(kuài jī):郡名,今浙江绍兴。
  • 山阴:当时的县名。今绍兴越城区。
  • 禊(xì):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为修禊日。
  • 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
  • 修禊(xì)事也:(为了)做禊事。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众多贤才能人都汇聚在这里,年少的、年长的都聚集在这里。

  • 群贤:诸多贤士能人。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
  • 毕至:全到。
  • 少长: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等是长。
  • 咸:都。

3,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高大茂密的竹林。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把水引过来,把酒杯放在环形的流水上面,让酒杯随着水流的漂动大家依次排列坐在弯曲的水旁边。酒杯漂到谁的面前,谁就作诗,做不出来的以喝酒作为惩罚。

  • 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
  • 修:高高的样子。
  • 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高高的样子。
  • 激湍(tuān):流势很急的水。
  • 映带:映衬、围绕。
  • 映带左右:辉映围绕在亭子的周围。
  • 流:使动用法。
  • 曲水:引水环曲为渠,以流酒杯。
  • 流觞(shāng)曲(qū)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
  • 列坐,排列而坐。
  • 次,旁边。
  • 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
《兰亭集序》,你是否读懂了他真正的意义?

4,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着酒,作着诗,也足够畅快的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意了。

  • 丝:弦乐。
  • 竹:管乐。
  • 丝竹:泛指音乐。
  • 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
  • 盛:盛况。
  • 殇:酒杯。
  • 一觞一咏:一边喝着酒一边作着诗。
  • 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5,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习习。。

  • 是日也:这一天。
  • 惠风:和风。
  • 和畅:缓和。

6,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如此繁多的万物,借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尽情地享受视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呀!

  •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 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
  • 所以:用来……样。
  • 骋(chěng):放开,敞开。
  • 极:穷尽。
  • 信:实在。

7,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 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 相与:相处、相交往。
  • 俯仰:表示时间的短暂。

8,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

  • 取诸:取之于,从……中取得。
  • 悟,通“晤”,面对面。
  • 悟言:面对面的交谈。
《兰亭集序》,你是否读懂了他真正的意义?

9,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而有的人会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过着放纵无羁的生活。

  • 因:依、随着。
  • 寄:寄托。
  • 所托:所爱好的事物。
  • 放浪:放纵、无拘束。
  • 形骸,身体、形体。
  • 放浪形骸:行为放纵,不受世俗礼节拘束。

10,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yàng)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虽然大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也各不相同,当人们欣然面对所遇到的事物而感到欣喜,一时感到自得,或不服输、或自我满足的时候。竟然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

  • 趣,通“取”。
  • 趣舍:即取舍,爱好。
  • 万殊:千差万别。
  • 趣(qǔ)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取舍各不相同。
  • 静躁:安静与躁动。
  • 暂:短暂,一时。
  • 怏然:形容不高兴,不服输的样子。也有人翻译成“快”字,表示快乐的样子。
  • 怏然自足:感到不高兴和自我满足。
  • 不知老之将至:(竟)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1,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等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也就随之而产生。

  • 之:往、到达。
  • 所之既倦: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了。
  • 迁:变化。
  • 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 系:附着。
  • 感慨系之:感慨就随之产生了。

12,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过去所欣赏的东西,转眼之间成为旧迹,仍然不能不因它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蕞终归结于消亡!

  • 向:过去、以前。
  • 俯仰:转瞬间。
  • 陈迹:旧迹。
  • 以:因。
  • 之:指“向之所欣……以为陈迹”。
  • 兴:发生、引起。
  • 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
  • 化:自然。
  • 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
  • 期:至,及。

13,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 死生亦大矣:死生是一件大事啊。语出《庄子·德充符》。
《兰亭集序》,你是否读懂了他真正的意义?

14,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每当我看到古人发生感慨的原因,和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样相合,我不仅嗟叹伤情,而且了然于心,豁然开朗。

  • 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
  • 临:面对。
  • 临文嗟(jiē)悼:读古人文章时叹息哀伤。
  • 喻:明白。

学者们对其中“不能喻之于怀”一句的解释基本相同;都译为:不能明白于心。那么,“不能喻之于怀”究竟应该怎样解释呢?

“我不曾不面对着古人的文章嗟叹伤情,也不曾不能明白于心”。这也就是说,作者面对“昔人兴感之由”,不仅是嗟叹伤情,而且是了然于心,豁然开朗的。这就是说,“未尝”一词不仅管着“临文嗟悼”,而且管着“不能喻之于怀。”

理由如下:

首先,符合古汉语的用词造句规律。“未尝”即“不曾”,可解作“没有”;“未尝不”即“不曾不”,表示双重否定的意思,也就是表示肯定的意思。所以,“未尝不”也可以理解为“是”。古汉语中,表示否定的词语很多,如“不”“非”“莫”“无”“未”等。它们往往彼此协作,或连用,或隔几个词用,表示双重否定的意思。举例如下: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邹忌讽齐王纳谏》),其中“莫不”即“都是”的意思。

其次,无论是古汉语还是现代汉语,由否定词语或双重词语打头的句子里,否定词语或双重词语所管的,往往不只是一个分句。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其中,“非”所管的不仅是“兵不利”,而且还管“战不善”。那就是说,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不是武器不锋利,也不是仗打得不好。如果认为“非”只能管“兵不利”,不能管“战不善”,那就会误解为六国灭亡的原因,不是武器不锋利,而是仗打得不好了。这显然是大错而特错了。

这样看来,我说《兰亭集序》“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中的“未尝”一词,既管“不临文嗟悼”,也管“不能喻之于怀”,就不是没有语法根据了。

1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 固:本来、当然。
  • 一:把……看作一样。
  • 虚诞:虚妄荒诞的话。
  • 齐:把……看作相等。
  • 彭:彭祖,古代传说中的长寿之人。
  • 殇:未成年死去的人。
  • 妄作:妄造、胡说。
  • 一生死,齐彭殇,都是庄子的看法。出自《齐物论》。

16,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我们前面说过,王羲之读了昔人兴感之作,产生昔人已逝的嗟悼,这就是“今之视昔”。“后之视今”指后人阅读兰亭聚会上众人所作诗篇以及这篇《兰亭集序》时,也将哀思与会众人已经作古。也就是说,王羲之在用后人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死亡,相较《金谷诗序》中对死亡的预言,更具有一种已然发生的现实感。这不能不让他大呼“悲夫”。

  • 悲夫:悲叹之词。
  • 夫:语气助词。

17,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所以我一个一个记下当时参加聚会的人,抄录下他们作的诗赋,即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是人们兴发感慨的缘由,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 列叙时人: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
  • 录其所述:记录下他们作的诗。
  • 其致一也: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18,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后世的读者,也将有感慨于这次聚会

  • 后之览者:后世的读者。
  • 斯文:这次聚会的诗文。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当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邀请谢安、孙绰、孙统等四十一位文人雅士聚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稧,曲水流觞,饮酒作诗。众人沉醉于酒香诗美的回味之时,有人提议不如将当日所做的三十七首诗,汇编成集,这便是《兰亭集》。这时众人又推王羲之写一篇序。王羲之酒意正浓,提笔在蚕纸上畅意挥毫,一气呵成。这就有了冠绝千古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你是否读懂了他真正的意义?

“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所写的序言。序是一种文体,是对书籍和文章举其纲要,论其大旨的一种文字,相当于“引言”,《兰亭集序》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更大的成就在于它的书法艺术,通篇笔法飘逸,没有故作雕琢的痕迹,自然天成。其中凡是相同的字,写法各不相同,达到了艺术上多样性和统一的效果。后世尊王羲之为“书圣”,其《兰亭集序》法帖也被尊崇为“天下第1行书”。

从兰亭盛会写起,由美景引发愁思和感慨,作者面对兰亭美景,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但是需要知道的是他的悲叹不等于悲观。正是因为他对人生充满了执着才会对岁月的流逝如此悲叹!总之,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后人以启迪、思考。

✨✨

—The end—

感谢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