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血府逐瘀汤用于胸部不适的疾病,如气滞血瘀的冠心病的调理。

 hnesygy 2024-03-27 发布于湖南

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一书中,记载了“活血逐瘀”方22首,调理血瘀,其实大的方向是一致的,就是活血化瘀。但就具体的用药总是加加减减,分分合合,体现的是中医谴方用药所关注的“细节”。

今天以血府逐瘀汤为例,在原文中,主治“胸中血府血瘀之症”。

方用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 此方是在桃红四物汤(熟地黄改生地黄)合四逆散(枳实易枳壳 )基础上加牛膝、桔梗演变而成。方中川芎药活血行气,加入桃仁、红花两味活血之品,增强了活血化瘀的力度。白芍易为活血,化瘀之力更强的赤芍,将滋腻的熟地黄易为专于凉血散瘀的生地黄。

方中有四逆散的结构,四逆散原方由柴胡、芍药、枳实、甘草组成,是《伤寒论》中疏肝理气,透达郁阳的名方。所谓“郁阳”就是阳气不得发,所以,通过方子我们发现这里不仅有血瘀的证候,还有气滞的证候。

王清任用的时候,把枳实改成枳壳。一般瘦弱之人,或是一般的气滞,常用枳壳;壮实之人,或是严重的气滞、痞块一般选枳实。两者虽然看起来像,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细节不可不辨。

在本方中,由于对应的症状是胸中不能舒展,枳壳更多的作用部位也是在调理胸、脘腹气机郁结,长于降气,与宣发的桔梗配伍,一降一升,升降并调,通畅胸中气机。枳壳和柴胡配合起来,也能调整气机,柴胡入肝经,能疏肝理气,疏散退热,升举阳气。

长期以来,很多人都把中医归纳为“宏观医学”,认为中医最基本的特点是整体性。而实际上,中医也是讲究解剖细节的,自《黄帝内经》时代起,就记载人体解剖的内容,但后来并没有作为主流,这也许是一种“价值取舍”。因为中医实质上研究的是“有机的生命体”,说白也就是“活着的人”,人的“精气神”“脉象”“穴位经脉“均是以“有机的生命体”为基础的,离开这这个基础,很多生命与健康现象的研究就变得毫无意义,但这并不能否认中医在解剖部分仍然做了诸多有价值的尝试。诸如汉代的华佗发明麻沸散用于外科手术,清代的名医王清任也是善于学贯中西,并且由于“中医解剖”而名噪医林。

“血府”,王清任说是位于胸中,即:“血府即人胸下膈膜一片,其薄如纸,最为坚实,前长与心口凹处齐,从两胁至腰上,顺长如坡,前高后低,低处如池,池中存血,即精汁所化,名曰血府。”为了活胸中之血以治百病,王清任创制血府逐瘀汤。有意思的是,现代临床经常将血府逐瘀汤用于胸部不适的疾病,如气滞血瘀的冠心病的调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