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涨知识了!终于有人把中药四气和五味总结好了

 竺言小聚 2024-03-27

1,中药四气

中药的四气,也就是药物寒热温凉的四种药性。该理论首先由《神农本草经》 提出的。为了避免混淆,宋代曾提出过,将“四气”改为“四性”。然而,“四气”的称谓沿用已久,习称至今。

四气中,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性次于热性,凉性次于寒性,即在共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从本质而言,实际上是寒热二性。

一般来说,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四肢厥冷、脉沉无力等寒证具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

2,中药五味

中药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虽然,药物的味不止五种,但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故习称五味。

综合前人的论述和用药经验,“中药五味”有两层含义,一是标示药物的真实滋味,二是提示药物作用的基本特征。

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治疗散气血阻滞的药物如木香、红花,都有辛味。

甘:能补、能和、能,即有补虚、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痛的作用。如人参大补元气,

熟地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诸药等。某些甘味药还具有解药食中毒的作用,

如甘草、绿豆等,故又有甘能解毒之说。

酸:能收、能涩,即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于体虚多汗、久泻久喇、肺虚久咳、遗精清

精、尿频尿等证。如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乌梅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等。

涩:能收敛固涩,与酸味作用相似。如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禹余粮涩肠止泻,莲子固精止带,乌贼骨收敛止血,固精止带等。

苦:能泄、能燥。泄的含义较广,有指通泄的,如大黄泻下通便,用于热结便秘。有指降泄的,如杏仁降泄肺气,用于肺气上逆之咳喘;枇杷叶除能降泄肺气外,还能降泄胃气,用于胃气上逆的呕吐呃逆。有指清泄的,如栀子、黄芩清热泄火,用于火热上炎,神躁心烦,目赤口苦等证。燥即燥湿,用于湿证。湿证有寒湿、湿热的不同。温性的苦味药,如苍术、厚朴,用于寒湿证,称为苦温燥湿;寒性的苦味药,如黄连、黄柏,用于湿热证,称为苦寒燥湿。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多用于瘰疬、瘿瘤、痰核、癥痕等病证,如海藻、昆布消散瘰疬,鳖甲软坚消癥,及用于大便秘结,如芒硝泻下通便等。

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多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薏苡仁、通草等。

3,总结

中药的四气和五味,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作用和性能。例如,紫苏、薄荷皆有辛味,能发散表邪,但紫苏辛温,能发散风寒;薄荷辛凉,能发散风热。麦冬、黄芪皆有甘味,前者甘凉,有养阴生津的作用;后者甘温,有温养中焦,补中益气作用。

因此,不仅要性味合参,还必须与药物的具体功效结合起来,方能得到比较全面、准确的认识。#中药四气、五味具体指什么?

涨知识了!终于有人把中药四气和五味总结好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