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古诗学国学·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昵称503199 2024-03-27 发布于湖北

原创 龙田有雨 南山古社 2020-02-12 21:45

古诗解读讲解的很多,但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而非纯文学的角度来解读古诗,会不会有另外一种趣味呢?带着这个疑问,我尝试着从我国古代历史文化的角度来解读古诗,这是第一篇,看看效果,如果效果好,大家喜欢,那就继续。

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我们从一张图说起。

图片

这是一张展示我国降水量分布情况的地图。当然,我国历史上气候是在不断变化的,不同时期,降水量也会有不同,甚至差异比较大,所以这张图只是一个展示说明一个情况,具体的区域分布细节,不同时期有不同。
400mm等降水量线意味着什么呢?展示这张图跟诗有什么关系?
塞,即边塞,要塞。塞下,即边塞地区。但如果要深究的话,“塞下”就与400mm等降水量线有很大的关系。
人类产生以后,因为生存环境的不同,催生了各自不同的生存方式。有以渔猎为生的,有以畜牧为生的,有以农耕为生的。而400mm等降水量线,就是重要的分界线。它是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分界线,简单来说,从降水量的角度说,如果某地区一年的降水量能够达到400mm,这个地区就可以以农耕为生,而如果这个地区一年的降水量达不到400mm,就无法以农耕为生,只能以畜牧为生。于是这条降水量分界线,就催生了两种不同的文明形态: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
游牧民族的生活是远不如农耕民族稳定,他们需要逐水草而居,游动放牧。而无论如何游动,对于冬天来说,都是特别难熬的一个季节。冬天,中国的北方气候寒冷,草原干枯,放牧艰难。然而又必须要生存下去,怎么办?那就只有抢。去哪里抢?自然是去南方通过秋收囤积了粮食物资的农耕民族那里抢。
你来抢,我总不可能不防。于是,为了防备北方游牧部落的侵扰,农耕民族有意识地在边疆地区修筑一些防御工事,长城等军事要塞就此产生,这就是“塞”。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冲突,也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的主线之一。
当然,光有边塞城堡等军事要塞是不行的,这些都只是工具,真正要让这些工具发挥作用,还需要人,于是就有了戍边的士兵。然而,驻守边关并不是一个好差事,别的不说,仅仅是气候水土因素,就已经特别折磨人了。前往戍边的士兵,绝大部分都是南方农耕地区的普通百姓家庭出身的男性,他们被迫远离故土,前往与故乡气候水土完全不同的边关地区,常年驻守,不知道敌人什么时候会进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故乡,甚至不知道自己能够活到什么时候。这种压抑与愁苦让他们备受煎熬。另一方面,通过杀敌建功,又可以让他们出人头地,实现更大的人生理想。试着把自己的愁苦或者立功报国的心绪以歌谣的形式发泄出来,于是就产生了一种特别的艺术形式,边塞诗歌。
一边是镇守边关的将士们度日如年,饱受冰刀霜剑的折磨,然而另一边却是皇帝的歌舞升平,寻欢作乐。我们用来形容统治者奢靡腐朽生活有一个成语“声色犬马”,其中的“声”就是指歌舞音乐。皇帝寻欢作乐,不能没有歌舞音乐。为了给皇帝提供丰富多样的音乐,秦朝为此设立了一个专门的机构——“乐府”。
到了西汉,乐府这一机构设置得以继承,到汉武帝时期,乐府的机构进一步扩大和完整,音乐的创作编排也更加丰富多样。为给皇帝提供更丰富多样的音乐,除机构本身的创作,乐府还派人收集民间的诗歌乐曲,这其中就包括边塞诗歌。
“曲”即是指歌曲、乐曲,它是汉代乐府诗歌中常用的诗题,除了“曲”,乐府诗歌常用的诗题还有“吟”、“歌”、“行”、“引”、“乐”、“谣”、“辞”等。不同的诗题,有不同的特点,以“曲”为例,以“曲”作为题的这类诗歌,通常篇幅短小,以四言为主,且背后往往承载着一个历史故事,言尽意无穷,曲折婉转。
汉代以后,汉乐府的这些诗题特色得以传承延续和发展,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极盛时期,用乐府诗题作诗在唐代非常流行。“塞下曲”则就是汉代乐府中常用的诗题之一,唐代很多诗人也用这个作为诗题写诗,所以很多地方在解释这个诗题的时候通常会说“乐府旧题”。与之类似的还有“塞上曲”、“出塞曲”、“江南曲”等,“从军行”也是唐人常用的乐府旧题之一。
唐玄宗开元年间是唐代最强盛繁荣的时候,被称为“开元盛世”。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24岁的李白离开四川,游历天下。6年后,30岁的李白来到长安,成为了一名“长安漂”,四处游走,希望能够得到赏识,跻身士林,施展抱负,然而事与愿违,什么都没搞成,于是不得不失望地灰溜溜地离开。一直到天宝元年,42岁的李白通过贺知章、玉真公主等人的关系,才终于得到唐玄宗赏识,供奉翰林。
李白认为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终于要来了,脱口吟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诗句,心情之好,可见一斑。昂扬奋进的情绪,建功报国的雄心,自然也就表现在诗作之中。《塞下曲六首》组诗,即是在此背景下的作品。李白特别喜欢用乐府旧题写诗,《全唐诗》收录了李白九百多首诗,而乐府诗就有两百首。
无论中国还是外国,世界各个民族在古代都有一种“高山崇拜”情结。人们认为,高山那么高那么高,很可能可以成为人类与神交流往来的通道、阶梯。不仅如此,一些高山,很可能正是一些神居住的地方。在古代神话中,高山往往被赋予浓厚的神话色彩。在中国,除了汉族,其他很多民族都有这种观念,这其中就包括匈奴。匈奴干脆就以“天山”来作为他们顶礼膜拜的高山的名称。不过有意思的是,古时候的“天山”跟今天新疆的天山却并不是完全划等号的。
在古时候,好几处山脉都被叫做天山:
一处是今天蒙古国内部的杭爱山,也称燕然山。就是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燕然未勒归无计”说的东汉时候窦宪击败匈奴然后刻石祭天的那个燕然山。(如下图中所示1
第二处是唐朝时期,当时的伊州、西州以北的山脉。(如下图中所示2

图片

第三处是祁连山,“祁连”是匈奴语“天”的音译,祁连山也被称为天山。(如下图中所示3
第四处才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天山山脉。(如下图中所示4

图片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句中说的“天山”是指的哪里呢?有解释说是指唐朝的伊州北边那个天山,也有说是指祁连山。其实我们知道,这里的“天山”跟后文的“楼兰”一样是代称,这里“天山”代指边塞地区,而并不一定是特指具体的天山。时值五月,南方内陆早已经艳阳高照,花香四溢,一片生机,然而在边塞地区,却白雪皑皑,不仅不见花开,反而就一个感觉——“寒”。这种巨大的差距,更加凸显了边塞地区的环境恶劣,可见戍边将士生活之艰苦。
笛子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非常古老的吹奏乐器。有多古老呢?笛子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非常古老的吹奏乐器。有多古老呢?1986年,在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西南的贾湖遗址,出土了几十支骨笛,距离咱们今天大约有9000多年。在古诗中边塞地区经常出现的笛则多为羌笛,羌笛声音高亢悲凉,在肃杀艰苦的边关地区吹奏以抒发情绪再合适不过。比如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又比如说“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图片

前面我们提到说,戍边将士们的歌谣,一般主要有表达戍边之苦、思乡之切、报国之志等方面内容。说到思乡,《折杨柳》则是唐代常用来表达戍边将士惜别思乡的歌曲。这里涉及一个唐代的风俗,即送友人离开,往往折杨柳相送。至于这当中的原因,有说法认为,“柳”谐音“留”,折柳相送,寓意舍不得对方离开,希望他留下来。也有说法认为,这个习俗来自于《诗经·采薇》当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还有说法认为,杨柳易栽,随处可见,赠人杨柳,寓意着希望对方入乡随俗,能够在异地迅速稳定发展。
《左传·曹刿论战》当中有一句话“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鼓是古代战争中重要的信号工具,与之匹配的还有锣。擂鼓表示进攻,鸣锣则表示撤退。有人认为,“晓战随金鼓”这里的“金鼓”是指金和鼓,金即锣。但后面一句是“宵眠抱玉鞍,”“金鼓”与“玉鞍”相对,因此这里“金”并不是指锣,而是一个形容词。白天在鼓声的号令下奋勇杀敌,晚上睡觉仍要抱着马鞍,由此可见战事之紧张了。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为啥用“金鼓”和“玉鞍”来形容呢,难道戍边将士真的是装备的金鼓和玉鞍吗?显然不可能。这里我们要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个角度是,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唐朝正如日中天,是最繁荣强盛的时候,所以,用“金鼓”和“玉鞍”,表现出了当时戍边将士装备精良,士气高昂。另一个角度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李白写这首诗的背景是他新入翰林,正憧憬着放开手脚,大干一场,实现自己人生理想。俗话说得好,这人逢喜事精神爽,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这首诗也正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因此遣词自然也就会用一些美好的词汇了,如果心情不好,失望透顶,伤心欲绝,那用词就不会是“金鼓”、“玉鞍”,而是“破鼓”、“烂鞍”喽。
最后一个地方是“楼兰”,简单解释说,这里的“楼兰”代指的敌人。其实“楼兰”是非常神秘非常有意思的一个古国。

图片

上图是塔里木大学西域文化研究所制作的唐代西域地图。图中红点即是楼兰古国所在的位置。它位于罗布泊附近,“楼兰”这个名字最早出自《史记·匈奴列传》,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曾经繁荣一时。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因此汉帝国和匈奴都格外重视楼兰,极力想控制在自己手里。然而楼兰前后延续了数百年,后来却神秘地消失了。关于楼兰消失的原因,一直有不同说法。不过近年来学者们一般认为,植被的破坏、水资源的缺失可能是这一重要枢纽被废弃消失的最主要原因。

图片

有学者通过遥感考古发现,作为楼兰重要水源的孔雀河上游,距离楼兰城大约8公里的地方,发生了两次滑坡,形成了堰塞湖,截断了水源。另外,公元500年左右,中国西部气候变冷变干,也严重影响了楼兰的生态环境。除此之外,随着楼兰的人口越来越多,生活用水、灌溉用水等迅速增加,罗布泊来自塔里木河和孔雀河的水量逐渐无法支撑,自然也就会导致水资源的枯竭。在楼兰古城出土的一块木简上面就记载了农田无法得到充分灌溉的情况。关于楼兰历史的详细情况,我们这里就暂不展开多说,朋友们感兴趣的话,我们再专文讨论。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彼时的李太白,豪气冲天。只是他可能根本没想到,仅仅过了不到一年,他就被唐玄宗疏远,一年后,黯然离开了长安。“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成为了李白后半生真实的写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