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明塔

 馱夫 2024-03-27 发布于福建
辽中京大明塔遗址,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辽中京遗址内,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旭日烘托,夕阳照耀,星月陪伴,辽中京大明塔遗址在这里静静地俯视着滚滚红尘中的岁月轮回。

辽中京大明塔遗址

所在地为辽五京之一




辽是我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政权,于公元918年在临潢(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建都,为上京临潢府。公元927年契丹太宗耶律德光继位,改国号为“辽”。随着辽势力的增大,疆域不断扩张,强盛时疆域东到日本海,西到新疆阿尔泰山,南越长城,北到蒙古克鲁伦河流域。为巩固疆土,加强统治,又相继修建了东京辽阳府(今辽宁省辽阳市)、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县)、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谓之辽代五京,是辽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辽中京是在辽朝逐步进入盛世时期,根据当时的政治统治需要而兴建的,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老哈河北岸的大明镇,建于辽统和二十五年(1007年),府曰大定,辽代帝王常驻于此。



辽塔见证了大辽之繁荣




辽圣宗耶律隆绪(971—1031年)是为辽国第六位皇帝,契丹名文殊奴,他是辽国在位最长的皇帝,在位49年。辽圣宗耶律隆绪即位前曾被封为梁王。待到即位时,他年仅12岁,由萧太后临朝称制。他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较深,向往汉族的封建文明,喜欢读汉文书籍,会用汉字写诗。耶律隆绪亲政后,知人善任,吸收有才干的汉族知识分子进入政权,在他们的帮助下,推进了许多封建化改革,使统治集团内部相对稳定。辽圣宗在位期间,辽国的发展达到鼎盛。



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辽圣宗及其母萧太后亲率军南下,宋辽议和,订立“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之后建中京城,城外建感圣寺佛舍利塔,亦称“大明塔”、“辽中京大塔”,见证着辽走向繁荣,标志着辽中心的南移,在客观上扩大了辽与中原地区在政治上的交往和文化上的交流。


毁于火海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四子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之时,挟持镇守大宁府的宁王朱权奔燕(今北京),为防宁王中途有变,放火烧城以绝其后路。至此,辽中京城这座北方重镇于1399年被兵火烧毁。如今尚存三座古塔。





建筑与浮雕艺术



辽中京大明塔遗址是我国第三大古塔,也是现今保存最好、体量最大的一座古塔。位于辽中京城遗址东南隅,通高80.22米、直径34米,为八角形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塔周身白色,由下至上,缓缓收束,沉稳凝重,造型浑厚,工艺精湛。镶嵌浮雕造像,雕刻刚健有力,是国内现存辽代砖塔中少有的建筑艺术珍品。





整座佛塔的塔基呈龟形,龟首朝南,龟尾朝北,佛塔正好建在龟背之上。整个塔基座建在厚约1.5米的夯土基础之上,呈平面八角形,由青砖砌筑,八面均设有台阶。塔基之上筑高台须弥座,座上雕饰莲瓣、万字图案。





塔身各面浮雕内容尤为丰富,雕刻精细,造型优美。据考察,这座辽塔曾在清代中期大修,在浮雕刻绘部分增加了蒙古文佛教赞语。塔身八面八座菩萨,头顶彩绘佛光,庄重肃穆,姿态典雅,嵌入佛龛。每尊菩萨上方都刻绘佛语,记述了佛祖释迦牟尼从出生到涅磐的八件大事。佛龛两侧力士身姿雄猛、赤膀露臂;胁侍神情恬静、手持净瓶、善态可掬;飞天则踏云飞舞,轻盈飘逸。每面转角处雕砌细高的经幢式倚柱,下托仰莲,上顶宝珠,所有雕刻极其精细,雕刻技法在辽塔之中属上乘之作。




塔身大檐仿木结构,二层以上是十三层密檐,代表着佛教中的十三重佛天。塔檐上悬挂着风铎1350只,微风吹过,燕雀翻飞,铁铎叮当,令人空明清澈、一洗尘埃。在十三层密檐之上有一小型砖塔造型,上置铜顶,形成塔刹。塔刹南北各有一佛龛存放有经卷,其宝珠、相轮、宝瓶等饰件皆以铜制而成。






辽中京大明塔遗址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契丹族营建并保存完整的重要文化遗产,为研究契丹民族史及古代城市建筑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视频/文来源:自治区文物保护中心 

编辑:安  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